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カ,罚亦不能戒其怠情。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任之门扩大

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统一组织的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

——《日知录》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并对这制度作一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021-10-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材料二:

             图一 三省六部制                           图二 元朝疆域图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②材料二图一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二反映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地方行政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③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3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一中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明清是封建社会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分别有哪些新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5 . 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阶层都进行了近代化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
江南制造总局1865上海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1866马尾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1867天津崇厚
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李鸿章
开平煤矿1877唐山李鸿章
汉阳铁厂1890汉阳张之洞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三   (它)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表中企业是在近代中国哪场运动中创办的?简述该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了权力的设置、制约做出了诸多规定,体现了什么样的立法原则?
(3)材料三评述的是哪一思想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三概括其积极影响。
2023-01-3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夫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6 . 工业发展与农业经济变化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叶,英国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最初贵族地主只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16世纪末叶和17世纪初,圈地运动重新加强。1593年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规模更大。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用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接近尾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1928年7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说:“(苏联)只有一个办法:靠内部积累来发展工业……我国农民的情况是这样: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为了发展为全国(包括农民在内)服务的工业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
——何吟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及其认识》
材料三 农村改革后,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个超常规发展的时期,农业年年丰收。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33.6%,年平均增长4.95%。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增长。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1985年的397.6元。……农村改革还有一项更具深远意义的成果是,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部分迁徙自由权的获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就业,中国农村开始融入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去。
——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圈地运动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政府是如何“靠内部积累发展工业”的?这一做法对苏联经济发展产生怎样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原因,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
2016-12-12更新 | 4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淄博市六中高三上期第二次诊断文综历史试卷
7 .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可以说是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不仅接受了17世纪欧洲本土的滋养,它还在全球寻找灵感。17、18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传教士和商人出版了大量作品,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土著文化和异域文明,激起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强烈兴趣。对于致力于铲除欧洲社会弊端的启蒙知识分子而言,没有教会专制、尊重理性的中华文明显然可以充当他山之石。而欧洲独特的社会背景也为哲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18世纪兴旺发达的出版业充当了传播启蒙观念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思想”,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8 . 随着经济的发展,关税制度对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英国废除了制成品的特别出口税,并降低了海关税则上不少于750个税目的进口税,再次开征所得税以弥补预期的收入损失,1845年英国取消520种关税,并废除其余原料进口税,1846年废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法》.1860年,英、法签订了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此后,英国又与许多国家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废除或降低关税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材料二 中英《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经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从此以后,直到一九三一年国民党政府乞求帝国主义国家取得形式上的关税自主权为止,中国的海关税则,非经帝国主义国家一致同意,不得更改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同意“海关聘用英、法、美三国人员帮办税务”,中国海关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19世纪70年代后,收回关税主权的呼声渐起。如郑观应提出“收我利权,富我商民,酌盈剂虚”;张謇不仅著书立说,还发起成立“主张国际税法平等会”,敦促巴黎和会承认中国关税自主。

——夏保国《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晚期关税征收的主要变化。

材料三 1992年至1995年,我国先后4次自主降低关税,1996年,我国再次大幅度降低关税,此次降税涉及4900多个税目,占税则税目总数的76.3%,降幅达到35%,是1992年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降低进口关税涉及商品范围最广、幅度最大的一次。

——据《中国经济发展史》(第六卷)整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自主降低关税的意义。
2019-09-1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9月阶段测试(保送)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9 .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上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l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紫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为什么?
2019-01-30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10年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试题历史
10 . 中外交往的盛况,历来不绝史书,近人更是颇有论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者,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通过翻译)贡献。九年,班超遣缘甘英穷临西海而还。……于是远国蒙奇、兜勒(一说:蒙奇是马其顿,兜勒就是色雷斯)皆来归服,遣使贡献。对于班超的功绩,黄仁宇评价说“从长期的历史上看来,班超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超过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

材料二   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说:“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匀蕃坊套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费正清则认为“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据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整理

材料三   《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马可·波罗之后,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胡适认为:“重点并不是向后,即重回古典发现传统,而是向前,即推动启蒙运动和建设民族国家。”

——据周宪《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班超经营西域“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9-05-0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二轮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