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1 . 分封制使人口从中心地带向周边地区迁移的同时,也把文化扩散到周边地区,天下共主、天下同源观念加强。这就使得不管天下怎么分裂,人们都认为分裂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上。这体现了
A.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B.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
C.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分裂动荡
D.礼乐制度推动中国走向大一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田澎在《明代内阁政治研究》中认为内阁有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这几种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定的前提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阁臣与皇帝保持接触、阁臣地位平等且彼此和谐相处等。.作者这一主张从侧面反映了
A.内阁是传统的秘书或参谋视角B.内阁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C.皇权对内阁权力的实行有制约D.内阁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以前,当兵是一种权利和荣誉,国人(住在城里的平民,有义务服兵役)当兵,野人(住在城外,地位低下)不当兵。战国时期,这种军事体制显然不能适应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及形式的巨大变化,各国都建立了以普遍兵役制为基础的军事体制。当时,凡是适龄的男子都在可征发之列,当兵成为每一个人需尽的义务和责任。西汉时期以征兵制为主,武帝以后辅以志愿兵和刑徒兵制。征兵制规定:男子自成丁之年(汉初沿秦制为15岁,景帝时为20岁,武帝以后为23岁),至56岁期间,服兵役两年。而在战时,国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下令征兵。这种兵制在小经济相对稳定、户籍管理较为严密的条件下,为国家提高了充足的兵源。后世朝代多有借鉴。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战国时期普遍兵役制普及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征兵制的影响?
4 . 如表是部分国家和地区革命运动。据此可知
1789年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点燃了全国革命的熊熊大火
1791年杜桑.卢维杜尔领导黑人奴隶在海地发动武装起义
1820年西班牙国内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
A.东西方的革命运动遥相呼应
B.拉美各国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
C.国际环境利于拉美独立运动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5 . 有学者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允许个体经济存任,但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是反对市场经济。该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
A.在经济领域方面收效甚微B.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C.未能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D.学习了中国改革成功经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彭士禄(1925.11—2021.3),中共党员,广东海丰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近日被中宣部追授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彭士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烈士彭湃的儿子,4岁成为孤儿被全国通缉,2次入狱受尽苦难,1940年几经辗转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1956年,他在莫斯科学习化工机械即将毕业时,听从中央号召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从此,他的人生就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只要祖国需要”成为了一生的准则。1958年,彭士禄学成归国,就投入到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论证中,他重行动、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1970年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同年12月,成功研制的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号第一艘核潜艇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开创了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他还创办了一本填补我国核动力领域空白的学术期刊——《核动力工程》,撰写多篇论文,在科研生产和学术交流发挥重大作用。

1983年,彭士禄被任命为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总指挥,再次踏上了共和国核电事业的拓荒之路。他先后组织引进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指挥自主设计建设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成功让我国实现了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他不争名利,隐姓埋名了数十年,甘做核动力领域的“拓荒牛”,从未向祖国提出任何要求,他曾说“活着若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以!”

——新华每日电讯《追忆“核动力垦荒牛”、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彭士禄院士的主要贡献。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以彭士禄为代表的“时代楷模”身上的优秀品质。
2021-07-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谷梁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庄公在修饰宫庙时“丹楹刻桷”(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违背了“诸侯宫庙之桷,斫之砻之,不加细磨”的规定。这则事例可佐证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面临危机B.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C.民间奢靡之风盛行D.血缘宗法制开始解体
8 .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但齐桓公仍按照礼仪下拜。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A.周代礼乐秩序得到维护B.周襄王重建绝对权威
C.桓公霸业得到诸侯认同D.宗法分封制得以巩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以往人们研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往往指向清廷腐败、指挥失当等因素,最近有学者发文称“日本66家报纸派出129名随军记者,对中国发动了凌厉的宣传攻势,而清政府不但没有进行回击,还拒绝了国内外记者的随军米访要求,未战中国己然输了”。由此可知
A.历史研究随视角扩展而深入B.舆论宣传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C.清政府没有做战争准备工作D.近代中国报纸企业还未产生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著名教授卡尔文·伍达德评价说:我们宪法正文的主体只是一种政体蓝图,虽说他以孟德斯鸠的“分权”为基础,但孟德斯鸠自己却以英国政体作为他的著作的基础。美国宪法创立了一套新的宪政原则和实践,使共和政治成为了一种可操作的现实,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787年宪法巩固下来的美利坚合众国是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专政的国家,不可避免地被打上阶级的烙印,没有承认人民革命的权利,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没有实行普选制,对人身、言论、出版、信仰自由等基本人权只字未提。

——摘编自孙国军《论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宪法》等

材料二   在英国人的政治观念中,权力是有限的,没有一个权力是足以吞噬一切的绝对权力。对习惯法的遵从,这是从远古时代就积淀下来的政治传统,它绵延不绝地存在于英国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维护公民个人自由权利的宪法制度培育了英国公民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的现实内涵就在于享有自己的权利并履行自己的义务,这种对权利与义务、自由和法治的完整理解构成了理性的公民意识或公民精神。

——摘编自唐菲菲《宪法、宪政与民主——对英国宪政历史和理论的批判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政体构建的理论依据,并简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制度确立的思想基础,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