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     
A.整顿社会风俗B.统一制作规范C.巩固国家统一D.提高行政效率
2023-07-27更新 | 363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元代青花瓷享誉海内外,其烧制原料主要来自西亚地区的钴料,器型厚重硕大,花纹装饰繁密,既有中原传统样式,如龙凤纹、缠枝牡丹纹,也有伊斯兰风格的变形莲瓣纹。元代青花瓷的艺术之美体现出(     
   
青花云龙纹梅瓶
A.中外文化交流融合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文人雅趣的熏陶D.心性学说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先后出现了“专业协会”“农民联合购销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这反映出(       
A.农村生产组织的继承与创新B.市场经济释放农民生产热情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反复D.农业合作经营成为时代主流
4 . 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通过承认华侨国民身份、引导华侨回国投资、设置领事馆保护与管理侨民、运用外交手段保护华工权益、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筹建海外总商会等举措,推动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的政策转变。这一变化(     
A.表明奴隶贸易规模空前B.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
C.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5 . 如图是地处中原的龙门石窟,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土壤并收纳佛教理念,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据此可知,这种雕塑艺术(     

   

A.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B.转化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
C.融通了中西宗教文化内涵D.消除了南北文化对峙隔阂
2023-07-06更新 | 123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从1948年到1999年先后发行了五套人民币。每套人民币上的图案都有不同的变化,把五套人民币按发行的先后排列,无疑是一部生动的浓缩版的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史。   

套数发行时间相关信息票样例举
第一套1948图案有:“工农图”“帆船图”“火车图”“水车运煤图”“耕地图”“火车站图”等。   
第二套1955图案有:天安门、宝塔山等革命圣地;汽车、飞机、拖拉机、水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民族团结、工农联盟等主题。   
第三套1962图案有:认真工作的炼钢工人、一位女性独立驾驶拖拉机、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生产劳动、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等。   
第四套1987图案头像以人物头像为主:领导人物侧面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并列头像,少数民族人物头像。   
第五套1999回归世界主流货币设计的一般规律,将领袖头像作为人民币的主景图,以中国传统纹样和花卉图案相衬托,背面主景图案为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等。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政治家托玛斯·卡莱尔由此认为,政府的“自由放任”成为了“财富主义的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直到20世纪初,国家作为一种超社会力量对分配加以调节,才使贫困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摘编自刘金源《财富与贫困的悖论——论英国工业化的失误及其原因》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工业基础薄弱。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力量走向社会主义。19281937年,苏联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明确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1937年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人民总消费水平提高了一倍。30年代苏联第一次消除了失业,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

——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理解和实践上的一些失误,使共同富裕一时成了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辟了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到20世纪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逐步建立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据张雪梅《新中国成立后的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进程中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提高国民收入的举措,并简要评析举措实施的效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特点,并从中外联系的视角分析新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意义。
8 . 据统计,1960年发展中地区迁出人口总共达到325万,超过90%的人口流向了欧美发达国家。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这一变化反映出(     
A.发达国家人才流失严重B.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C.发展中国家实力的提升D.国际经济新秩序形成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隋唐时期,周边地区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借助于发达的对外交通,隋唐王朝还与更广范围的地区有了联系。中亚、西亚和非洲出土了隋唐铜镜、钱币和瓷器,中亚地区城市的建制布局亦同于中原城市。隋唐时期,以中原王朝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最终形成。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西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唯一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明。中华文化不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以其高度的文化发展影响着周边地区的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根本与前提。

——摘编自张西平《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新尝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中国对外影响力较强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东学西传的背景,简析国人翻译中华文化典籍的重要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马丁·路德认为,学校的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能够进行书写、阅读,还要授以职业的实习教导。他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要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并大力兴办职业教育。这一主张反映出(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B.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C.儿童教育受到社会关注D.宗教伦理影响力削弱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