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2020-12-11更新 | 440次组卷 | 105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7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同步训练)
2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道“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材料三:“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二,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你的认识,分析袁隆平和钱学森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人口估算

年份(公元)总人口数(万人)
123,000
100030,500
140035,000
165055,000

材料二“高宗(乾隆皇帝)谕内阁曰:‘……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犹幸朕临御以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地土,籍以暂谋衣食。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生平之福。”

——《清史稿》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出现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为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以副助农的一种选择。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建国初期,受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全国人口达到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二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认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79年《光明日报》指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人口)”。

——摘编自《马寅初传》

材料四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2010年“六普”主要数据表明,我国总人口约13.7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问题。后来日本建立和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从2000年4月开始实行“看护保险制度

——摘编自《搜狐网》相关报道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世界人口在1400年至1650年急剧增长的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人口增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马寅初提出人口问题主张的背景,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对马寅初的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共同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东方红一号”卫星
B.“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D.“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2018-01-14更新 | 100次组卷 | 17卷引用: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同步训练)
5 .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A.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确立科技攻坚重点
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在第36届(2011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中,由国防科技大学发明的“天河一号”,其峰值性能和实测性能两项指标双双超越美国的“美洲虎”(Jaguar)系统,位列世界第一,实现了“天河一号”从亚洲第一向世界第一的重大跨越。这反映出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B.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计算机性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58年3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已经完全破产。它对我们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当作毒草来研究,以便使我们有个反面的教员,使我们学会认识毒草,并把毒草锄掉变为肥料。”这反映出
A.“双百”方针受到干扰和损害B.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强化阶级斗争
C.“右倾”错误影响到科学文化发展D.批判“毒草”是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
8 . 下列有关科学作用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科学发展促进教育手段更新;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
③科技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全新的题材;
④科学发展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 . 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这“惊人”创举有
①“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③“一五”期间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 . 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②中国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
③前不久,“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两次交会对接成功。
④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令西方发达国家叹为观止。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