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并参与新政,“救时行道”。且发挥孟子的“新学奇论”,如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事君之忠,治民之仁”等。以礼法、伦理为核心,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等诸家学说与思想,以丰富理学内涵。

——摘编自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董仲舒新儒学相比程朱理学有哪些特点。并指出这一思想体系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并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0-11-16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叙》

材料二: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2)材料二言论反映了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基于以上主张,他们提出的思想是什么?你怎样理解?
(3)材料三中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为此开展了什么实践活动?
(4)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指什么?以这“两位先生”为旗号的社会思潮有何重要影响?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之风,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在新式军队和近代学堂中推行西方“兵式体操”。同时倡导尚武精神,渐而推广至普通民众,以达强国保种之目的。甲午战争后,军国民体育得到维新派的大力提倡,在梁启超等人的呼吁下,国人逐渐认识到体育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显著。

——摘编自王勃然《近代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

材料二:1917年,23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力作,他说“国力芥(指精神不振)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者,载知识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提出学校教育“三育并重”,体育“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进修勇而收效远”。1942年,毛泽东特别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1953年,毛泽东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强调了体育运动的大众性和重要性,之后他还祝贺全国青年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为中华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

——摘编自杨小波《毛泽东提出的“野蛮其体魄”,于今有何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体育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3-02-2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普遍认为,甘薯是由东南沿海地区经湖广传入四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次出现了四川种植甘薯的记载。乾隆时期,川西平原上的德阳、罗江、成都等地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甘薯的记载,且认为此物“或生食,或熟食,或磨为粉,味甘适口,老少皆宜”。在川东地区江津、黔江等地,甘薯也因地方官的大力提倡,广泛种植;川南有来自福建、广东移民首种甘薯,其一家一年收获几百上千斤,即使遇到饥年也能安然度过,使本地人很为羡慕。

到了近代,甘薯种植几乎遍及全川。据四川劝业道署统计,清末全川142个厅州县中,有甘薯种植记载的就有127个,全川共载甘薯605万亩,总产量3950.6万担。据1910年三月劝业会的调查显示,在成都的外来农业陈列出的产品中,就有18个地区陈列了当地出产的品质优良的甘薯,有白红苕、红皮红苕、红心红苕、牛奶红苕等品种。民国时期,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四川地区进行了甘薯品种、栽培和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国外引进一些良种和实生苗进行鉴定。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版了甘薯增产栽培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总结和推广增产的经验。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个性,甘薯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加速,甘薯作为多功能用途原料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品种和新科技也不断引进,四川地区甘薯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据张茜《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甘薯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四川甘薯种植的特点,并指出建国后又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甘薯在四川的种植为例,说明农作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今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英国的制度创新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英国光荣革命后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比同时代其他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现代意义的议会民主制度。英国的民主运动相对温和,一般不提特别激进的要求,仅对选举权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可以预防革命。另一方面是光荣革命后的财政改革,以及缓步增税的财政手段。财政改革在为国家行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的同时,把国民利益同国家战略绑定,增加了国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政府是开发殖民地还是对外战争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

材料二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调整内外政策推动本国发展。国内政策上,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被自由主义政策代替。同时,英国批准大量技术专利,18世纪中期每年大约不到300项专利获批,到19世纪中期上升到每年批准4500左右项专利。1802年议会通过《学徒健康与道德法》,1833年颁布《工厂法》,改善学徒和工人境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对外政策上,英国把殖民扩张奉为基本国策,同时运用国家力量保护工商企业并帮助他们拓展海外市场及原料产地。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材料三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主导产业纺织业上所取得的优势,长期居于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并占有广大的殖民地市场,据此可以获得规模报酬的利润。英国资本家由于丰厚的利润,不愿意另行耗资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追逐先进技术,从而造成各重要工业部门技术和设备的陈旧和落后。这种路径依赖事实上阻碍了英国企业家对新生主导产业的追求。在这些新的行业,英国发展迟缓非常明显就是明证。

——摘编自邓久根、曾根良《英国因何丧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先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制度创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推动本国发展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迟缓的原因。
2023-07-1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材料二 19333月,罗斯福政府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完成了百万青年人的就业,建造防护林带、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等。19335月,由罗斯福提出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被国会通过,带动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民实现就近就业。在公共工程计划中明确设立了联邦艺术家计划、联邦作家计划、联邦戏剧计划,用以解决各类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的就业与贫困问题。专门设立全国青年管理处,指导帮助将近150万高中生、60万大学生找到了兼职工作。

——摘编自李平《罗斯福新政中的就业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苏联工业化战略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就业措施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苏、美恢复经济的措施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023-07-0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

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

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

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将宪法未授予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保留给各州。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

材料四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初期分封的对象类型。西周的分封制与商朝时实行的内外服制相比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联邦制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2-06-30更新 | 28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等级考历史试题(A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印刷术的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但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会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接受较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据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及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有何价值?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欧文化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的正确选择,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而做出的伟大创举。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中央政府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保持良好关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2023-02-28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制度创新是实现边疆治理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自北而南,陆续设立了岭北、辽阳……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征东等行政区域。起初是十一大军区,主要服务于军事控制与镇压,又兼为中央与地方间的财赋中转站和行政节制枢纽……它具有两重性质,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权力分寄为朝廷集权服务,朝廷集权始终为主宰……元廷因俗设立“土官”,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缴纳赋税、征调军队等。由于统治民族是来自边疆的蒙古族,他们将汉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地都当作被征服地区,与中原王朝将边疆视为蛮夷之地的传统观念迥然不同。吐蕃地区比较特殊,基于忽必烈和帝师八思巴的特殊关系,元朝首次在吐蕃实行“政教合一”和宣政院统辖的制度,但阅户、缴税和驿站等依然如故,而且比后世对吐蕃的控制似乎更直接。

——摘编自李治安《蒙元帝国与1314世纪的中国社会秩序》

材料二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的正确选择,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而做出的伟大创举。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928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指出元朝边疆治理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制度创新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