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8 道试题
1 . 成书于1406年的《克拉维约东使记》记载,当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宫廷大臣、使节克拉维约来到中亚帖木儿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时,打听到一支由800匹骆驼组成的商队不久之前从中国来到此地,他也因此得知撒马尔罕距离中国首都的路程是6个月。克拉维约在这次外出游历的旅程中,不可能(     
A.遇到来自阿拉伯帝国的商人B.了解明与帖木儿帝国的交往
C.比马可·波罗更晚前往东方D.见证当时丝路上的贸易往来
2024-06-02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据统计,表为汉至唐正史中有关罗马记载的文字数及其占比。可以推断,影响正史中涉及罗马文字占比的主要因素是(     

A.正史成书时期的社会环境B.拜占庭帝国实力的消长
C.中原王朝的治国理政水平D.所载王朝的大一统程度
2024-06-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2世纪中期,有阿拉伯地理学家指出,在摩加迪沙南边的布拉瓦,居民没有任何信仰,他们将地面突起的石柱视为神灵。但近年来的考古活动显示,这一区域存在大量的阿拉伯人墓葬,碑刻显示12世纪时该地区有许多穆斯林。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现代学者更加关注人种的迁徙B.文献记载受到作者信仰的干扰
C.阿拉伯帝国一度占领非洲东部D.考古发现有利于更新传统认知
4 . 【“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一   《宋史·范祖禹传》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陆游也说:“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进入明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商品性农业在明代中后期获得大规模发展。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桑蚕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严重的粮食匮乏。而在元明二代,早熟稻的栽种在西南各省和湖北、湖南相当普遍,两湖成了中国的谷仓。江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粮食,民谚也一变而为“湖广熟,天下足”。

——摘编自白寿彝、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   “湖广熟,天下足”出现的时间吸引了日韩两国诸多学者来考证。

国别学者研究成果
日本加藤繁发现明末刊本——《地图综要》提到“楚固泽阅,耕稼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楚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他据此推断“湖广熟,天下足”形成于明末。
日本重田德在《清初湖南米市场的考察》中指出:其一、湘潭是湖南内部米谷最大的集散地;其二、汉口是湖广、四川米谷最大的交易市场。据康熙四十八年的奏疏说:“湖南相距江浙甚远,本处所产之米,运下江浙居多。”
韩国吴金城着眼于15世纪中期洞庭湖周边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认为该地域的稻作地带上升为中国粮仓的地位,是15世纪中期渐次形成的。他还发现了正统、成化、嘉靖等年间湖广米谷大量输出的记录。据奏疏载:“外省巨商,鳞集辐辏,搬运不绝,以致本省(湖广)米价腾涌。”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韩学者关于“湖广熟,天下足”出现时间的研究进行评价。
2024-05-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一卷(三)历史试题
5 . 明代和清前期,泉州族谱里对东南亚的称呼都是“番邦”,对出洋之人的去世时间和埋葬地点也不清楚。清中叶后,族谱中对出洋之人的生卒年月和埋葬地点记载都较为详细,对外也较少采用“番邦”或“夷邦”的称呼,并对在国外经营致富、荣归故里的人评价很高。明清时期的这种变化从侧面反映出(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观念的转变B.朝贡贸易体系已趋于瓦解
C.海外贸易促使欧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D.海外移民传播了中华文化
2024-05-2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淮南子》记载,西汉时期“汾水濛浊而宜麻,沸水(济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经济呈现不平衡性B.农业种植因地制宜
C.政府重视提升生产技术D.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2024-05-2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八)历史试题
7 . 据记载.汉“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这(     
A.影响了政府统治基础B.抑制了通货膨胀现象
C.调整了休养生息政策D.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据史料记载,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州、府仅有十多个、宋神宗元丰年间已增加至四十多个,宋徽宗崇宁年间更增至五十多个,北宋十万户以上的州,府增长主要得益于(     
A.经济结构的转变B.城市功能的转型C.传统农业的进步D.基层市场的涌现
2024-05-26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图是商代绳纹灰陶颇(yǎn)。颜是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内分上下两层,中间有算(bi)子,用以控制火候。《周礼》中记载算孔之数常设为七,称为“七穿”。阴阳五行观念中火为阳,七为奇数与之相合,亦为正,故取“用火极限”之意。这体现了(     

A.商代礼器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B.先秦礼制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C.古器物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D.生产力水平决定了食物烹饪方式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魏之际,天下纷争,时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度整顿风气,打击豪强,实力迅速提升,“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曹魏名臣刘晔指出“(辽东)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公孙度更是越海收东莱诸县,自立为辽东侯。曹操平定北方后,东部鲜卑开始大量进入辽河以西地区,并不断向东迁徙,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九月,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

——摘编自张天放《汉末至东晋初期人口迁徙对辽东地区的影响》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总的来看,汉末的人口流向是由青州(今山东东北)、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向幽州(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迁移;由山东半岛渡海向辽东迁移。今天的辽宁等地是当时主要的人口迁移区域。学者对比两汉辽东户数,统计出其增长率为14.625%。对照全国户口负增长的形势,这一数字相当可观。迁入人口多来自周边的幽、冀二州和渤海海峡对岸的山东半岛,幽冀民众大多由“卢龙塞”和“傍海道”进入辽东,而山东半岛居民则大多“浮海”至辽东,其中不乏时之名士:如东莱人太史慈,北海朱虚人邴原、管宁,乐安盖人国渊,平原人王烈,等等。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时期渤海航运与辽东浮海移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末涌向辽东的人口构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末辽东移民大量涌入的原因。
2024-05-2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三)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