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即便是那些声称竭力避免西方中心论的全球史家也把“世界现代化”等同于欧洲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向全球的传播,并把西方实现现代化之后的上层建筑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和实现现代化的手段……西方世界在历史叙事和理论构建中却有意掩盖了自身崛起的真实历史,并傲慢地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并)进一步强化他们早就怀有的基督教优越性的观点……而非西方世界……亦步亦趋,但效果甚微……

——摘编自林毅夫、付才辉《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

材料二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即从农业文明进入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是大生产力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大转变,是一个完整的过渡时代。迄今为止,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过渡出现了三次大推进的浪潮:……第一次大浪潮(先近代化1760-1870)……第二次大浪潮(后近代化1860-1914)……第三次大浪潮(晚进现代化1950一)……

——改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摘编自《央视同·天天学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缺陷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以英、美、德、日及苏联、中国等国为例,归纳指出在三次“大浪潮”中工业现代化的几种模式。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2023-07-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到1793年第一次反法联盟兴起这段时间没有立即对法国大革命采取干预措施。这是因为法国大革命仍处于内部斗争阶段,并且当时的英国在外交上受到了诸多牵制,所以当时的英国采取了中立的政策。1791年瓦伦事件爆发后,法国大革命逐渐走上激进道路,进而走上了对外宣战、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的道路。在1792年9月对外战争取得胜利之后,法国革命军由被迫防卫走向了主动地对外进攻。此时的法国革命在政治上威胁了英国的安全与稳定,并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思想上也带有意识形态输出的色彩。更重要的是,革命的法国体现出的扩张性危及了英国在海外殖民地和欧洲大陆的经济和领土利益,尤其是法军占领的国家给英国的经济带来了重大威胁。

——摘编自郝勇勇《论法国大革命前后英国的对法政策》

材料二   1789—1794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作为一场人民群众向封建制度发起挑战的革命性运动,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堪称典范。从源头上看,法国大革命是启蒙运动的结果,这场运动中对传统君主制的抗争,逐渐发展起具有法国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资产阶级带着反封建、推翻国王统治的使命,领导着革命,激发了法国上下各阶层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法国群众开始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运动。启蒙思想变成了法国革命的精神思想。法国群众都情绪高涨,为自己是法国人感到自豪,这种自豪的爱国情感使他们建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实现了民族的统一与团结。旧王朝也随之终结,所有人都是自由与平等的,所有人都属于公民,所有人都有政治参与的权利。

——摘编自徐烨《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对法政策的转变,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023-06-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期末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不但各“胡”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的现象。当时, 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 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

——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目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
4 . 治国安邦,基层治理是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五大夫以下,比地为伍,以辨口为信,居处相察,出入相司。

——摘自《二年律令·户律》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年间)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分区)护之,冠盖相望。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人之所赖与邻里乡党者,犹身有手足,家有兄弟。善恶利害,皆与之同,不可一日而无之,不然则秦玥其视何异于我哉。大忠素病于此,且不能勉,愿与乡人共行斯道。惧德未信,动或取咎,敢举其目,先求同志。苟以为可,愿书其诺。成吾里仁之美,有望于众君子焉。

——摘自《吕氏乡约》


(1)归纳材料一中基层治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说明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政府救济的方式。结合所学,从经济层面简析中国古代政府实行(进行)社会救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吕氏乡约》的作者,并概括基层治理中“乡约”的功能。概述从宋朝到清朝乡约制度的变化趋势。
2023-06-0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5月统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这些精通天文历算的传教士用科学知识来吸引中国人接受天主教,并结交了徐光启等士大夫官僚。徐光启不仅向利玛窦学到了许多西洋科学知识,还在中国传统科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科学成果与思想方法,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明清易代后,康熙帝不仅亲自向传教士学习西方数学知识,还在畅春园开设“蒙养斋”,精选一批八旗、汉人子弟学习数学。康熙帝对西学的热情甚至扭转了部分士大夫的学术宗尚,使研究、传播和运用西学成为清初的一时之风。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学首先在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敏锐的士大夫中传播。他们介绍西方的《海国图志》等著作虽弥足珍贵,但对社会影响力很有限。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教育界也吹起了改革新风。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英、法、俄等外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等课程。此后,西式学堂在华夏大地竞相出现。甲午战争后,激愤于列强瓜分中国而发动的百日维新虽短时而败,但“智慧骤开,如九流沸腾,不可遏抑”,维新志士们以进化论来论说变法的必要和紧迫,以自由平等的启蒙学说来阐释君民关系的新理念。中华文明由此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型。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末清初西方科技知识得以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新特点。
(3)综上材料,简析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晚清年间,左宗棠在西北地区先后担任总督、督办等职14年,足迹遍布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他在西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革新活动,使积贫积弱的西北焕发出新的生机。他提出“以畜牧导民,渐谋耕获”对于农业,他强调“不必概行耕垦,始尽地利也”。为发展农业经济,他通过防营独办、兵民合力、官贷民力三种方式修建水利工程,地跨从平凉、秦州、河州到西宁、肃州;提倡广种桑树,发展桑蚕业,同时要求西征将士要主动栽树,鼓励沿路官民在道路两旁协助植树,禁止砍伐“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木及果木树”。他组织地方官员安置流民,发放生活必需品和屯田工具,同时对军屯实行“照粮给价”。对商人豁免积欠课银,停止应征杂课;对茶叶贸易实行“以督印官茶票代引”严格税制。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把机器生产用于西北的经济开发。这一系列举措,对西北地区和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摘编自韩立君、郑淇月《浅论左宗棠西北经济开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左宗棠开发建设西北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左宗棠治理西北的主要方略及其影响。
2022-12-14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开始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并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间,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一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此外,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同时,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等自然科学成果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摘编自王铭王薇《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成果
能源1866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1870比利时格拉姆电动机
1882美国爱迪生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1884英国帕森斯多级式汽轮机
交通1885德国本茨和戴姆勒汽车
1894美国福特制造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美国莱特兄弟飞机
石化1859美国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1867瑞典诺贝尔发明炸药
电信1837美国摩尔斯有线电报
1876美国贝尔电话机
1894~1896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开始,长达14年的战乱中,清政府在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的状态。咸丰三年(1853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粮改折(指用银两或其他物品代替)。晚清时期漕运之利上不归国家,下不属百姓,其间中饱私囊者大有人在,许多帮粮船舵设教立派,敛财滋事,结果造成漕粮成本不断提高,以致官民交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漕改用火车,由天津运往北京。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摘编自《清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得从欧洲到印度洋的航船不得不绕道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成为历史。运河通航之后,欧洲的船只可经地中海,驶过苏伊士运河和红海直接进入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时间和燃料都大大地节省了,苏伊士运河已成为联结亚欧非国家海洋运输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都通过苏伊士运河进行海洋运输,平均每天过往的大型船只达60多艘,载重量超过100万吨。每年经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量的14%,在世界海洋运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自中国科普博览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大运河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伊士运河开通的意义。
2023-04-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枣阳一中等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早期的城市,古代繁华都市尽遭破坏。残存的城址,只含有政治、军事和宗教意义。期间,偶尔可见贩卖食盐、刀剑和奢侈品的行商小贩,其经济意义无异于乡村,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性质。……10世纪前后,一大批古罗马大城市如罗马、米兰、巴黎、马赛、里昂、科隆、特里尔等相继复苏,成为西欧中世纪城市中的佼佼者。更多的工商业城市完全是新兴的。据统计,1100-1300年,英国新兴的大小城镇达140个。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纷繁复杂的广泛影响。12世纪以后,西欧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地方集市、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区域逐步形成。各地经济联系普遍加强,为西欧一些国家从封建割据走向集权统一创造了物质前提。领主们在庄园内部弃农经商,以谋厚利,使庄园自然经济为货币经济所排挤。

——摘编自晏绍祥、李隆庆《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早期城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归纳中古后期西欧城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的影响。
2023-04-17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祐二年(1057年)八月,宋仁宗始置校正医书局于编集院,选拔明医、知儒者,参加医籍的校订、编著工作。两宋时期,校正医书局成功地整理并校正了《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等十余部重要的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如《脉经》之校本,“则考以素问、九墟、灵柩、太素、难经、甲乙、仲景之书,及千金方及翼说脉之篇以校之”。校正医书局在整理校订《素问》时参阅了数十家传本,改错有6000余条,增注有2000余条。每一书毕,即奏上,下国子监版行。校正医书局还补注本草,修图经,悉从摹印,天下皆知学古方书。

——摘编自付艾妮《宋代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特点》

材料二   1982年,政府部门制定了《1982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启动并重点推进了11种重点经典医籍的整理工作,同时规划第二批200种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任务。此后十余年里,《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编纂出版,该丛书既包含经典医籍和历代名著校注和辑校,如《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神农本草经辑校》,也有历代名医名著集结汇编,如《东垣医集》《丹溪医集》等。整理方式包括影印、点校、注译、提要、语译、白话解等。改革开放以来,将古籍数字化、智能化也成为古代典籍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蓬勃发展的古籍整理事业锻炼了一大批当代中医古籍文献大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与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

——摘编自穆婧、李鸿涛等《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医古籍整理的举措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和宋代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古籍整理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药典籍整理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医古籍整理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3-03-03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