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下表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  实结  论
A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素纱禅衣西汉时期丝织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B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长安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C北宋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益州是北宋时期商业最发达的地方
D清朝出现了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城市功能开始由政治功能向经济功能转变

A.AB.BC.CD.D
2 . 马克思曾预言:“当欧洲变成社会主义社会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社会。”然而这一现象却未曾出现,可能的原因是
A.广大殖民地实现了工业化B.欧洲国家进行了政策调整
C.社会主义不符合时代要求D.世界性工人运动陷入低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梁启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时曾说:“若仅行其一二端,则有时反以生弊而已。今日中国之行西法是也。行之无条理、无片段,而反咎西法之寡效,可乎?”据此可知,梁启超
A.认为西法不适应中国B.批评单纯学习西方技术
C.看到西法存在的弊端D.强调中西结合的必要性
2021-08-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马克思说,革命要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超过其原目标,然后再退回到既定目标上,符合下述说法的是
A.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B.法国的雅各宾派的统治
C.美国的独立战争D.热月党人发动政变,建立督政府
2021-08-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外各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冲击一反应”模式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是对外部冲击的一种回应。有人据此图示晚清宪政建设的历程(见图)。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在三百年间没有严重的政治动乱,没有发生过暴力革命,也没有出现过真正以武力为手段的政治斗……有人说,这是因为英国得到了起稳定的政治结构;我们可以同意这种说法,但问题是超稳定结构的关键在于它能不断得适应新的变动,在变动尚不足以大到引起突变时,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消化了这些变动,使他们成为结构新的组成部分。根据这种解释,我们就能理解英国何以走上一条渐进改革的路。

——据《变动与适应:对英国现代化进程的再认识》

材料三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不外乎“权力”和“权利”这两个问题,而所谓美国宪政的实践也就同时包含了至少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关于“权力”(包括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建构与运用,另一个是关于“权利”(公民的个人和集体权利)的建构、享有与保护,也就是说,有“权力宪政”和“权利宪政”两条主线。并不止于此。“权力宪政”和“权利宪政"并不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直线,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也不是相互隔绝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也许可以被称作“共生”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激励,又相互制约。

——据《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1)参照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冲击-反应”模式出发,阐述晚清宪政建设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英国政治结构中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浙进改革中的表现。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两条主线”在美国建国初期的宪政实践中有何体现?
(4)各国国情不同,宪政建设也体现出不同特点。请以德国的宪政建设为例进行说明。
2021-08-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文化的冲突是中外改革史上的一项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构建新文化模式的过程中,长时间地出现从日本中心论出发的复古的传统一元论,即“冲突+拒斥”模式……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西方文化改造传统的不适应现代的东西,反而使之更加强化,压迫着日本的近代自我意识和民主意……导致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的深层积淀,最后出于一种政治动机,与国家主义结合,将其推向了极致,大大延误和推迟了现代化进程。

——据叶渭渠《日本文化史》

材料二   晚清与民国时期史学界对孝文帝“汉化”政策评价(节选)

材料三   作为一种二元性的文化反映,在洋务运动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殊历史时期,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使得时代挑战与文化回应在妥协的条件下互相依存,中西学保持接触与交流;更重要的是“中体西用”成为打破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相对一元性、封闭性的起点。……可以说,正是以“中体西用”为契机,中国文化才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多样的系统,它开辟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历史传统,显然有利于中国的现代性转变。

——据董正华等《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时期的“冲突+拒斥”模式如何“延误和推迟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部作品在评价孝文帝“汉化”政策时的主要分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分歧的思想因素。
(3)材料三运用了哪些史学方法去评价“中体西用”思想?运用此类方法,评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在戊戌变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021-08-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法国显然是另一个推崇宪政的国家。不断地重新制定宪法,而不是在原有的宪法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订,这是法国方式的一大特征。这同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说明法国的宪政之路
A.注重民主和法制B.以美国宪法为蓝本
C.欠缺和解与妥协D.以启蒙思想为指导
2021-08-2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认为,“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这是因为梭伦改革
①扩大了平民参与政治的权利   ②保留了氏族贵族的一些特权
③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权   ④四个等级均能担任政府公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 . 读如表,表中内容作为史料可以用于论证
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主要活动时间主要活动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71年在“建威”“扬武”舰实习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A.晚清士人普遍推崇新式海军B.民族危机激发实业救国思潮
C.西学东渐推进新式学堂创办D.洋务运动诱导民族工业兴起
10 . 读如图,图中内容是根据小说《家》整理的一段对话,对话情景发生在1919年前后。这些内容可以折射出当时的中国

①出现了自由与平等思想   ②封建礼教根深蒂固
③社会发展呼唤女性解放   ④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1-08-2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