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世博会是历史的滤镜,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世博会

时间名称举办国主题简介
1958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
比利时科学、文明和人性各参展国的展示都强调了现代特色的表现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在展馆设计、展示布置和展品选择上,都突出科学技术与思想理念的演绎,为以后的世博会提供了典范。由于是战后第一次世博会,各国对参展非常重视,竭尽全力在这个创意舞台争奇斗艳,各国设计建造的展馆建筑千姿百态,令人目眩。
1962西雅图21世纪博览会美国太空时代的人类本次世博会首次展出了航天器,表明人类已经能够进入宇宙。商业和工业的世界是最大的主题展区,许多参展家,如加拿大、印度、日本、瑞典、法国及阿拉伯等,以及企业如IBM公司、标准石油公司、通用电气、福特公司,都参与了这个展区的展示。
艺术展区由全球61个著名博物馆出借的艺术品组成,包括米开朗基罗、提香、伦勃朗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东方古代艺术品、印度艺术作品等。
娱乐展区展示了各种娱乐方式,从芑蕾到拳击,从爵士乐到戏剧,应有尽有。
1964纽约世界博览会美国通过理解走向和平本次世博会因为商业气氛太浓而使参观者驻足不前。博览会展示了全世界注目的复合屏幕、座椅连动式影像式娱乐、伏兹镜头、“这是小世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示了可口可乐。到今天,可口可乐已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饮料,也是美国方式最具体的代表。“迪斯尼”主题公园的设想也因本届博览会而诞生。
1967蒙特利尔博览会加拿大人类与世界在“人类与世界”的主题下,共衍生了5个副主题:供给者一人类、生产者一人类、探险者一人类、创造者一人类,以及人类与音乐。世博会期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马戏团到游乐场表演,丰富多彩的动物表演和杂技项目吸引了大量参观者。蒙特利尔世博会是群星闪烁的世博会,众多明星光临世博园区为参观者演出。
1968圣安东尼奥半球博览会美国美洲大陆的文化交流美国展览“在美国汇合”介绍了美国的移民史和移民的作用,最确切的体现了文化多元性的世博会主题思想。美国在会议中心的展览厅回顾了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并对将来作了科学的展望。艺术展览中有第一次在西班牙以外地方展出的价值连城的西班牙艺术珍品。此外,还有苏联的芭蕾等表演。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六十年代世博会所体现出来的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并做出解释。
2023-09-0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的清初西藏治理

材料一 清朝的治藏政策相较于前代有了很大提高与改善,特别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很大进步。清朝重新统一西藏后,在总结前朝治藏经验和本朝治藏实践的基础上,逐步通过册封、定制、设官、驻军、用兵等举措,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和统治。

——摘编自杨恕、曹伟《评清朝的西藏政策》

材料二 18世纪末,渐渐地清帝国掌控了西藏的地方行政,以驻藏办事大臣进行管理。与此同时,清朝皇帝自称为佛教世界的保护者,且根据《礼记》中依各自的文化特性管理不同群体的理念,清朝几乎没有实行汉化或改变西藏的地方社会。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材料三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总结历史经验,积极推进对西藏的治理。在治藏过程中,针对西藏地方变化发展的形势,适时调整管理办法,变革某些制度,完善某些措施,取得极大的成功。册封达赖和班禅,即是清朝治藏政策的成功表现。

——摘编自冯智《清康乾盛世册封达赖与治藏的阶段性特点评述》


(1)材料一、二对清初西藏治理的看法有何共同之处?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治藏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关于清初治藏政策观点的认识。
2023-02-2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日常读物与国家统治

宋代统治者提出“以文化成天下”,这得到宋代士绅的积极响应,他们常常通过蒙学读物和家训读物等日常读物的传播,把上层人士的诸如等级伦理、社会道德等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

蒙学读物是日常读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蒙学读物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基层民众接受教育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力度和广度。

家训读物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儒学的社会化过程。宋代的家训读物,几乎篇篇都要提及到“孝悌忠信,敦宗睦族”,因为在封建制度下,“家”与“国”联系紧密,密不可分。既然如此,调整两方面关系的道德规范“孝”和“忠”也就没有了本质差别。“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所以,比起国家严厉的行政命令,家训中这种亲情的感化和委婉说教,显得更有说服力,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王有英《宋代日常读物与社会教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日常读物繁盛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认识。
2023-11-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初世袭刺史风波

自秦帝国创立开始,摆在历代开国皇帝面前最要紧的事,便是采取何种制度来治理国家,以保障江山社稷永远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然而,秦始皇废分封直接统治帝国却二世而亡,这导致了后世时常出现反其道而行之的皇帝。

问策

(贞观初)帝问(萧)瑀:“朕欲长保社稷,奈何?”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长久者,类封建诸侯以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绝。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跬(引者:形容时间极短)。此封建之有明效也。”帝纳之,始议封建。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萧瑀传》

世封刺史

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乃定制,以子弟荆州都督荆王元景、安州都督吴王恪等二十一人,又以功臣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宋州刺史房玄龄等一十四人,并为世袭刺史。

——(唐)吴兢《贞观政要·封建》

停封

(贞观十一年)礼部侍郎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曰:……数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为仇敌。……封君列国,藉其门资,忘其先业之艰难,轻其自然之崇贵,莫不世增淫虐,代益骄侈。……太宗并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唐)吴兢《贞观政要·封建》


(1)材料反映出唐太宗的决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类似决策的转变,在中国古代时有发生,请结合所学,另举一例。
(2)概括唐太宗处理政事的特点,指出唐朝时中国步入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制度因素,并运用史实加以阐释。
2023-10-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设置了由塞、障、亭、燧组成的完善的了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在西北边疆地区、北疆地区以及东部边疆地区进行了规范的屯田活动。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以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边疆民族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册封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建立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以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源起于春秋时期的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后世历代王朝大都沿袭这种治理方式。县一直是我国国家结构的基本单元,稳定存在至今。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唐宋多称“州”,明清多称“府”。由于郡(州、府)数量太大,不便于朝廷管理,故而在郡(州、府)之上还设置有更高一级的政区,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是“州”,唐代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

——摘编自网上资源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治理发展的趋势。
2023-11-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蔡元培与女学

材料一   本校初办时(1902年),在满清季年,含有革命性质。盖当时一般志士,鉴于满清政治之不良,国势日变,有如人之稚重病,恐其淹久而至于不可救药,必觅良方以治之,故群起而谋革命。革命者,即治病之方药也。上海之革命团,名中国教育会。革命精神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而以教育为根本。故女校有爱国女学,男校有爱国学社,以教育会会员担任办理之责,此本校校名之所由来也……辛亥革命时,本校学生,多有从事于南京之役者,不可谓非教育之成效也。

——摘自蔡元培《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蔡元培创办爱国女学校的目的进行解读。

材料二   爱国女学校课程设置

学段年级课程设置
预科初级修身、算学、国文、习字、手工、体操、音乐。
二级修身、算学、国文、历史、地理、理科、家事、裁缝、手工、体操、音
乐、图画。
本科文科伦理、心理、论理、教育、国文、外国文、算学、历史、地理、法制、
经济、家事、图画、体操。
质科伦理、教育、国文、外国文、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家事、手工、
裁缝、音乐、图画、体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国女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7 . 史料一 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史料二 辽太祖时,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太宗时,治渤海人亦依汉法。道宗时,以国法不可异施,将不合于律令者别存之。此所谓律令,还是唐朝之旧。金熙宗时,始合女真旧制及隋、唐、辽、宋之法,定《皇统制》,然仍并用古律。章宗泰和时定律,《金史》谓其实就是《唐律》。元初即用金律,世祖平宋以后,才有所谓《至元新格》《大元通制》等,亦不过将新生的法令事例,加以编辑而已。明太祖定《大明律》,又是依照《唐律》的,《清律》又以《明律》为本。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刑法》

史料三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等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仅在契约的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相当于现在城镇户口),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

——摘编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汉代法制特点。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律颁布的历史意义。
(3)根据史料三指出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具体表现。
2023-08-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习讲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片树叶的故事:唐宋时期江西的茶业经济

材料一   由唐至宋,茶业经济崛起,饮茶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江西是利用茶较早的省份,早在东汉,庐山便有寺僧采制野茶。唐、宋是江西茶业发展的盛期,产茶县达50余个。年产茶亦相当可观,茶叶贸易兴旺,浮梁县就是有名的茶贸市场。江西的年收茶课银达15万贯,占全国四分之一。

——据黄积安《江西茶叶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江西的经济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到了宋代,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江西的茶叶生产有了进一步提升,呈现数量巨大、种植地更广、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特点。茶叶生产逐渐呈现商品化的趋势,成为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周荃《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下的唐宋江西茶业经济》

材料三   历史学家费尔南认为:“茶在中国与葡萄在地中海沿岸起的作用相同,凝聚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茶叶是唐宋时期种植的最为重要的一种经济作物,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茶业经济既是唐宋社会农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结果,又反过来引起整个社会的新的变化和发展。

——摘编自林文勋《茶叶和唐宋经济》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江西茶业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
(2)茶业经济崛起对唐宋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臣朝参制度,亦称“朝会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议事制度之一。《周礼·秋官·朝士》记录了天子的“三朝”之制,即进行朝参的地点有三个,但对“三朝”的具体位置、朝参的内容和时间以及朝参的官员范围等均无详细说明。汉初,汉高祖一度将秦代繁缛的朝参“仪法”全部废除,出现了“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现象。不久,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朝贺礼仪和“五日一听事”之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补充。根据唐代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大体分为外朝听政、朔望朝参和常朝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

——摘编自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

材料二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这标志着法国历史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三级会议开始只是等级代表会议,不是立法机关,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三级会议也不是常设机构,是应国王要求召开的,由国王决定开会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和选举方式。国王吸收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三级会议在某些时刻也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比如太子查理在135711月到13582月就被迫同意以下条件: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会议每年召开2-3次;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三级会议有权任命国王的顾问;等等。

——摘编自吕俊《三级会议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和中世纪后期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二者的内在差异。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端午节的历史

时期地域纪念人物习俗
汉代
之前
中原和长江中下
游地区
待考证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受端午是恶日的
观念影响,主要活动有采药、用药、采兰沐浴、
禳除灾害等。
两汉浙东地区曹娥时间向五月五日发展,并成为民间、上层贵族共
有的节日;避恶是主要功能,活动有采兰沐浴、
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
梧州陈临
荆州等地屈原
魏晋
南北
吴越地区勾践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
与北方观念融合;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角黍和
竞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
江浙一带伍子胥
三晋故地介子推
南方地区屈原
隋唐
宋元
全国大部分地区屈原兰汤沐浴蔚然成风,粽子品种花样丰富,龙舟、
竞渡、射柳等活动见于史书记载;宫廷活动规模
盛大、热闹。
明清全国大部分地区屈原明代端午节成为官方休假日,节俗大体定型;家
庭、地域层面的习俗见诸各类记载。

——摘编自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端午节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入选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