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5 道试题
1 . 【谈一谈】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认为:“清朝强盛时期的行政效率要高于明朝”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2-08-30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2 . 【谈一谈】

在商代,本族即所谓内服,臣服于自己的其他部落氏族即所谓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管理,在中央政权下设“百姓”从事基层性的管理事务;外服则分封原部落或氏族的首领,由其自行管理。如商代时在西方分封姬周,就是外服的分封之例。当时,商王室在本族内服的统治还较为严谨,但外服诸侯与中央的关系则十分松散。一般来说,外服官对于商王室,只承担缴纳贡赋、随王出征、祭奉商祖这几种义务,商王则有保护外服诸侯的责任。至于外服区域内的政治、行政与管理,商王不加干涉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谈谈商朝内服与外服之间的关系。
2022-08-30更新 | 290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3 . 【谈一谈】

材料   我们正处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之中,他刚刚开始,就显示出惊人的创造力了。以智能化技术为牵引的这场新科技运动,犹如一场“风暴”,席卷各个领域,预计会在21世纪的前半期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与以往的科技革命技术不同,是以模拟人的智能、替代人的智能,甚至改变人的智能为特征,把智能应用到广泛的领域,从而开启发展的新境界,造成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的大变局。从以往的发展看,新的科技革命总是会推动新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场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会催生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经济运行方式,从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智能化不仅创造更高的效率,而且创造更新的方式。鉴于此,乐观者认为,传统生产方式所存在与积累的问题也可能会得到缓解,甚至得到解决。比如废气排放问题,智能化可能会使得能源利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等等。

——张蕴岭主编《百年大变革——世界与中国》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科技革命的理解。
4 . 【谈一谈】

精明的古罗马政治在征服地建立了公民制度,赋予他们“伙伴关系”,使他们在土地分配、军队服役和获得战利品等方面享有权利。尽管罗马人毁灭了征服地的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和科技,但却将其中实用的部分为己所用。他们将数学用于测量,精确地计算帝国的国土而不是靠抽象的逻辑。罗马的地图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今时之有与往昔之地有何关系?如何将地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他们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法律和建筑领域。他们建造了伟大的水渠工程,他们的立法思想吸收了凯尔特人和拜占庭的法律模式并影响了后来所有的欧洲国家。

——维森特·韦格《绘出世界文明的地图》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罗马文明的认识。
2022-09-27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5 . 【谈一谈】

材料   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教权和王权之间既勾结又斗争。国家政权经常利用宗教,宗教也经常利用国家政权;国家政权经常为宗教的发展开辟路,提供方便,宗教也不会忘记为国家政权作祈祷、唱赞歌。正如马克思所说:“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曾为古代奴隶制进行辩护,也曾把中世纪的农奴制吹得天花乱坠。……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把国教顾问答应对一切已使人受害的弊端的补偿搬到天上,从而为这些弊端的继续在地上存在进行辩护。”基督教及其教会也因此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对西欧进行独裁统治。

——杨春华《中世纪王权与教权之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古时期教权与王权之间关系的认识。
2022-09-27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四区统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基层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随着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解体,家户作为社区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开始突出。与此同时,个体小农对公共工程建设和保护的需求也要求有基层行政组织来承担,而且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激烈变动也使得基层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如邻里纠纷、家庭内部矛盾等等。因此,乡里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国家深化社会管理、建设中央集权国家秩序的需要,也是乡里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摘编自卜宪群《春秋战国乡里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基层权力的建立》

材料二   上至秦汉,下迄唐宋之间,广大基层全是非宗族化的乡村。这期间的乡村无自治可言,国权归大族,宗族不下县,县下惟编户,户失则国危。乡村社会的实质是个极端的“非宗族化”的“吏民”社会。

——摘编自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材料三   在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着“官”的和“民”的二元组织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中包含了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由于这些“民”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建立了相对严格且便于实施的规章制度,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化方式,借助血缘的、地缘的、业缘的纽带,故能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的功能。封建政府能容纳这些基层自设社会管理组织的存在,意味着封建社会根据社会形势变化已经做出适应。

——摘编自王日根《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与汉唐时期相比的突出变化,并谈一谈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对当代的启示。
2023-05-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6月30日,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命题的标志。在实践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从农业合作化到"大跃进";从纠"左"到"右倾"扩大化;从批评"包产到户到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党从建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愿望出发,经过了艰苦而长期的探索,在实践中却走入了以为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方式便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目标的误区,这是引以为戒的。"

——摘编自罗建平、王静《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间经验探论》《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材料二 日本政府于1955年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想”,以订立法规、精准规划发展目标、健全农协组织体系、架建乡村融资系统为主要内容。从1967年开始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户收入渠道、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逆转人口外流趋势为主要措施。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了由各村村民主导、各级政府引导支持的"造村运动"。以培育区域农特产品、建设农产品的加工链、建设农业科技体系、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和免息贷款为主要措施。通过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农业机械化有序实现,保障了粮食的供给,带动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民购买力的提升,刺激了农村消费结构的多元化转型,实现了现代化的日本新乡村。

——摘编自乔婷《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振兴经验及借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并分析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误区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2023-05-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谈画报

以图为主、辅以文字的画报的创办则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在近代中国社会传播先进知识和思想的障碍。因此,在清末民初的中国,通过创办图文并茂的画报启迪民智、申说文明,就成为很多知识分子改良社会的一个现实可行的途径。

《醒俗画报》创办于忧患深沉的20世纪初,该报由普育女学创办人温世霖和私立第一中学堂(后改名为南开中学)英文教习吴芷洲共同发起创办。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办刊主旨下,画报关注近代天津城市方方面面的遗风陋俗,从社会风俗的改良入手,徐图国家的进步,为造就一个新的文明的社会和国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考察《醒俗画报》的内容不难发现, 从每期封面的“讽画”到“唤醒国民、校正陋俗”的办刊宗旨渗透于画报的各个角落,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以上材料摘自李文健《清末民初的城市画报与社会改良—以天津《醒俗画报》为例》


英国商人美查在 1878 年成立了“点石斋”书局,随后美查在 1884年 5 月 8 日开始刊行 《点石斋画报》,《点石斋画报》的刊名也因此而得来。

《点石斋画报》 是风行于晚清的一种新闻画报, 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新闻、 市井生活、 民间故事以及国外传奇等, 是最能反映晚清社会生活的史料,真实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的社会心理,清晰地映现出晚清社会的变迁。

——材料摘自宋林林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社会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以一位历史观察者的身份,谈一谈你眼中的清末画报画。(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05-08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4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今天的中国,是由历史的中国延续而来,疆域、人种、民族、文化、社会和山川风貌,都是我们祖先的遗产。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历史发展道路。国家治理与道路选择、文化传统都是不可分离的。我国在国家治理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展现出令世人瞩目的治理能力。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不仅始终是有为的政治家们的梦想,是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也深深固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学习时报》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1)依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观念的思想基础。
(2)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2024-02-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奇石艺术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的英国伦敦万国博览会由阿尔伯特王子亲自组织,女王维多利亚通过外交途径邀请25个国家参展并由女王主持开幕。在这次博览会中,展品达10余万件,参展商达18000多名,吸引了630万参观者,盛况空前。恩格斯曾指出:“1851年的博览会给英国岛国的闭塞性敲起了丧钟。英国在饮食、风俗和观念方面已逐渐步入国际化了,它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使我不禁希望英国的某些风俗和习惯在大陆上也像大陆上的其他习惯在英国那样得到传播。”

——摘编自杨光《伦敦世博会:缘起、组织及影响》

材料二   1851年伦敦博览会和1866年巴黎国际博览会,清政府都得到英法政府的邀请,但都没有给予重视和积极的回应,没有派员参加。一直到1873年,在奥地利公使的一再催促下,基于外交考虑,清政府才勉强同意工商人等“如有意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赛者,悉听尊便。”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正式参加世界博览会。1876年中国参加了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展品共计720箱,6801种,展览占地“八千正方尺”。中国的丝、茶、瓷器、景泰器等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此后的39年间(18671905),中国参加了总共不少于29次博览会。

——摘编自杨东风《中国参加1906年米兰国际博览会研究》

材料三   1978年,新中国首个国际专业技术展——北京多国农机展拉开了博览会迅速发展的序幕。1985年,中国举办了第一个比较正规的国际展览会——亚太贸易展览会,国内博览会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与此同时,参与国际博览会的事业也迎来了中国世博会的新时代,从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到2005年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共13次出洋参赛。而1999年昆明园艺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以及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则标志着我国博览会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摘编自《中国与世界博览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伦敦博览会的优势,并谈一谈你对恩格斯言论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政府对博览会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博览会事业迅速发展的影响。
2023-09-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