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知人论世

如今我们评价徐继畲这位历史人物,往往以“开眼看世界”称许之,但若要“知人论世”,更需回到历史现场去理解其“开眼”之难能可贵。

徐继畲的“开眼看世界”

材料一   二百年全盛之国威,乃为七万里外之逆夷所困……兴言及此,令人发指背裂,泣下沾衣。

——徐继畲《致赵盘文明经谢石珊孝廉书》(1841年)

材料二   米利坚合众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战!

——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

(1)材料一中,徐继畬写下“发指背裂,泣下沾衣”,最有可能是哪一事件引发的?(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材料二中反映了徐继畲怎样的思想?(多选)(     
A.肯定美国的总统制和民主共和制度
B.有了解中国以外的西方国家的意识
C.借抬高美国制度来贬低鸦片战争中侵华的英国
D.用中国传统既有概念加以解释西方制度体现了中西融合

时人眼中的徐继畲

材料三   1850年,福州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国人得以依据《南京条约》及善后条款要求入城租地居住,引发中英神光寺交涉事件。当时如林则徐也作为福建本地人的立场,“倡议驱西商出城,贵公(注:徐继畲)畏葸(注:畏惧)”强烈要求时任巡抚的徐继畲强硬驱逐英国人,最后甚至活动北京的同乡官员上《奏参徐继畲办理神光寺畏蕙无方折》等加以围攻,批评其“夷人恃强构衅,大吏抚驭无方”,导致徐继畲被罢免。

——改编自刘贯文《徐继畲落职罢官考》(1995年)

材料四   现在学习天文算学之员,均系已成之材,汉文无不通晓,汉教习自可不设,但亦必须有群情宗仰之一人在彼指引开导,庶学者有所禀承,否则该馆只有洋人讲贯,而中国无师表之人……臣等公同商酌,惟有臣徐继畬老成望重,品德兼优,足为士林矜式(榜样),拟请旨饬派徐继畲作为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以专稽查而资表率。

——总理衙门大臣奏折(1867年)

材料五   前清道咸之际,海氛初煽,英人百计狡尝,当事者率狙于侈大,不能究厥底蕴,或失则激,往往有之。先生(注:徐继畲)莅闽久,务得其强弱胜负之所以然,而不为旦夕功,曲意咨访,随事防维,大要不轻启衅端……先生著《瀛环志略》,板藏同文馆罕行世,见者亦不之重(不重视),自东瀛(日本)翻本出,而坊肆乃流传殆遍,盖人心之好尚如此。

——阎锡山为徐继畲《松龛先生全集》所作序(1915年)

(3)材料三的史实,可以与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哪一则相互印证?说明理由
(4)综合材料三至材料五、你认为徐继畲在他所处的时代所得到的评价是怎样的?
2024-06-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12月12号

1.根据材料,李鸿章认为清朝面临的威胁来自何方?为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采取了什么相应的国防举措?
2.从海防角度看,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对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没的军舰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主要舰体遗迹,提取出水的遗物达500多件。经确认,这是消失了124年的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

3.以下水下考古发现遗物中,能直接确认沉船是“经远舰”的是(     
A.舰舷外壁的“经远”二字B.桐油灯C.各种弹药筒、子弹D.白铜水烟袋
4.结合以上出水又物,谈谈“经远舰”考古的史学研究价值。

5.图一是《时局图》的较早版本。近代革命家冯自由曾回忆:“戊戌六月赞泰感慨时事,特绘制一‘东南时局形势图’。”据此可知,该图绘制的年份应是(     
A.1898年B.1899年C.1900年D.1901年
6.图一以熊代俄国、犬代英国、蛙代法国、鹰代美国、日代日本、肠代德国,据此推测谢赞泰所感慨的“时事”当是(     
A.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B.甲午战败清廷自救不力
C.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7.图二是1940年在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发现的新版《时局图》,相较图一,它更关注时局哪些方面的内容?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024-05-2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B)试题
3 . “脸谱化”的李鸿章

材料一: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李鸿章,器识渊深,才猷(猷:功绩)宏远,由翰林倡率淮军。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复命总督直隶兼充北洋大臣·····去年京师之变,特派该大学士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遽闻溘逝,震悼良深···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

—1901年《御制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一等侯赠太傅李鸿章碑文》

材料二:“(李鸿章)实中国之民贼,为爱新觉罗氏一家一姓之人。却为那拉西后一人一己之人···殄灭同类,剥丧民权,谓为鞑靼之功臣则有之,谓为中国之功臣则未也。

——1902年(革命党)《檀香山新中国报》

(1)材料一中提到李鸿章“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这里的“发捻诸匪”是指(     
A.白莲教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中的“和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如何评价李鸿章?
(4)两则材料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为何会有差异?
(5)想要进一步了解李鸿章的相关史事,以下哪一史料的价值最高?请说明理由。
①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②电视剧《北洋水师》有关李鸿章的片段
③梁启超《李鸿章传》             ④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6)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李鸿章?
2024-05-1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的中国
(1)根据提示,填写与下面时间轴有关的内容。注意填写内容与序号的对应。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
(2)根据第(1)题的提示,你如何看待1840—1919年的中国?
(3)2021年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前厅的正前方中间照壁为“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上海、嘉兴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一个个光辉的红色地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征程。请根据地点提示写出发生在下列地点的大事及其意义。(事件及意义与地点匹配正确者得分)
地点事件意义
上海
井冈山
遵义

(4)根据(3)题的提示,简述并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
2024-05-1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图说历史。
(1)时空的记忆人类历史是在一定时空中演绎的。在如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字母填入正确的位置。(涂答题卡)。

历史事件位置(字母)(涂答题卡)
虎门销烟
《南京条约》签订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武昌起义爆发

(2)如图是1908年《神州日报》上发表的名为《立宪真相》的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A.戊戌变法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B.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预备立宪实为维护专制统治D.辛亥革命废除君主专制

(3)如图为19世纪末《点石斋画报》上刊登的“公车上书”情景示意图。这一事件(     

A.推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B.重在解决洋务运动存在弊端
C.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D.源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4)如图《国王的蛋糕》刊发于法国《小巴黎人》杂志,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法国女郎,日本武士。此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是(     

A.德法俄“干涉还辽”B.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
C.列强瓜分中国狂潮D.列强在京划定使馆区

(5)如图是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形势图。这次战争(     

A.中国战败,签订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中国战胜,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热情
C.中国战败,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失败

(6)如图是1920年7月上海《申报》》发发表的漫画《惨不忍睹之现状》。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     

A.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加剧B.各派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C.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D.护国运动得到民众大力支持。

(7)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A.自强与求富B.民主与科学C.独立与进步D.新道德与白话文

(8)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都属兔)而成名的。”关于这“三只兔子”,说法有误的是(     

A.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延揽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
B.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D.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

(9)这是当时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幅讽刺漫画中讽刺的对象是(     

A.清政府的顽固派大臣B.“皇族内阁”的成员
C.袁世凯的专制统治D.军阀混战和割据
2024-04-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辛亥革命。

探究一:掌握革命的重大史实

(1)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这里“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是指(     
A.同盟会B.兴中会C.国民党D.革命党

(2)下面所示是某个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该同学记录的历史事件(     
时间:1911年
主力:新军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
A.响应了黄花岗起义B.推翻了南京临时政府
C.推动了同盟会的成立D.重创了清朝的统治

(3)“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集中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为此,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     
A.《天朝田亩制度》B.“明定国是”诏书
C.《钦定宪法大纲》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后,很快护国运动便取消了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仅仅维持了十二天就被迫逃亡。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B.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
C.各派政治力量不断分化重组D.军阀割据使共和制名存实亡

探究二了解革命思想的内涵

(5)请将下列孙中山革命思想按照表格配对。
主张:A暴力推翻满清王朝   B核定地价涨价归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内涵:A民权   B民生   C民族
革命纲领具体主张革命内涵
创立民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探究三解读分析革命的史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

材料三   

材料四   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五   民国二年(1913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材料六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贵,不变更其条件。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6)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综合探究一--探究三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
2024-04-1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泰半之赋”。据史料记载,秦朝收取“泰半之赋”,对此学者们存在较大争议。

材料一   (农民)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注:①孙翊刚对“泰半”的理解是2/3。

材料二   (秦代)口赋则远比田租要重,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

——王新龙《大秦王朝》

材料三   里耶秦简


“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

材料四   总舆田(应纳税土地)数5295亩,除以总税田(应缴田租)数451亩,为11.73倍,若总税田数为441亩,则为12倍。这两个数据都可以作为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的实际田租税率为“十二税一”的佐证。

——刘三解《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1)就研究秦朝收取“泰半之赋”而言,上述四则材料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一,秦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哪些?对比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泰半之赋”中的“赋”的理解有何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是否成立?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4-03-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穿越”时空某校历史社团以“如果重回古代,我愿意生活在__________朝”为主题,展开了讨论。
(1)学生甲:我愿意生活在宋朝,理由是(     )(双选)
A.经济发展,重心南移B.理学形成,儒学复兴
C.初创行省,治理地方D.疆域辽阔,国家统一

(2)学生乙:我愿意生活在唐朝,因为它(     )(三选)
A.开元盛世,社会繁荣B.三教并行,文化多元
C.榷场活跃,都市繁华D.政权并立,崇文抑武
E.国力强盛,疆域拓展

(3)学生丙:唐朝也并非十全十美,从__________之后由盛转衰。(     
A.七国之乱B.黄巾起义C.安史之乱D.靖康之变

(4)学生丁:有些动荡时期也有亮点,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__就很有特色。(     
A.政权更迭B.独尊儒术C.南北对峙D.民族交融

(5)学生戊:其实,春秋战国和汉朝也很了不起。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2-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宅兹中国”。2022年7月至10月,“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以下为部分代表性文物。

(1)“宅兹中国”意为“住在天下的中央”。据此判断,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域在(     
A.四川B.江西C.河南D.广东
(2)展览分为三个模块,请将上述展品归入相应的模块中。

(3)“齐侯盂”中的“齐侯”二字反映了周朝实行的哪一制度?(     
A.分封制B.礼乐制C.井田制D.内外服制
(4)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将下列叙述与相应的文物匹配。
①见证王权礼制萌生的是__________
②能够证明我国已经出现成熟文字的是__________
③对于我国瓷器发展史研究具有参考意义的是__________
④体现夏商周时期冶炼铸造技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F。
(5)综合以上信息,请为“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撰写一段推荐词。
2024-02-2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假如你乘上“时空穿梭机”,就可以体验不同的历史时刻,见证不同文明的历史变迁。

1.当我国处于下图所示历史时期时,西欧社会正处于(     
A.希腊“古典时代”B.罗马共和国时期
C.即将步入中世纪D.文艺复兴时期
2.古代有个欧洲帝国,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是(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C.拜占庭帝国D.奥斯曼帝国
3.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直到今天,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A.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B.削弱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
C.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4.某老师以情景剧的方式描述了某项制度下的现象:披甲执剑的骑士,深沟高垒的城墙,饮酒高歌的贵族,坐拥地租的领主。该制度是(     
A.雅典城邦政治B.西周封邦建国C.西欧封建制度D.近代君主专制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儒家学说成正统B.中央集权制建立C.宗法式家族制形成D.世卿世禄制确立
6.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     
A.大化改新B.农奴制改革C.明治维新D.卡德纳斯改革
7.“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繁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A.“公历”的由来B.阿拉伯数字C.巴格达的“智慧官”D.计算机网络
8.2019年4月15日,法国          重要活动场所巴黎圣母院失火。值得欣慰的是巴黎圣母院祭坛、十字架和耶稣的荆棘王冠等珍贵文物幸免于难。文中空格处应为(     
A.道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9.公元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和好关系。此时间还可以表述为公元(     
A.10世纪初期B.10世纪末期C.11世纪初期D.11世纪末期
10.欧洲航海家首次发现新大陆的航行,出发地是下图中的____

11.有学者将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动植物、文化、疾病等的交流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下列食品中的主要原料源自美洲玛雅人贡献的是(     
A.炸鸡排B.汉堡包C.奶酪饼D.炸薯条

材料   麦哲伦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航海计划,未被采纳,转而效力西班牙。1519年,他率领265名船员开始远航。1522年,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壮举,它的意义甚至可以和人类离开地球登上月球相比。

——摘编自《大国崛起》

1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评价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观点?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理由。
2024-02-22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3 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