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材料三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3)材料三、四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4)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三、四论点依据的价值。
2022-01-11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讲到“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关系,有学者举例说:“《史记》中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叙述,因为司马迁并没有亲身经历或以事后追忆的方式来描述的,所以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叙述可以看作是我们研究这些历史现象的‘第二手史料’;如果我们要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这些‘第二手史料’就自然成为‘第一手史料’了。当然,《史记》中也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评价,这些‘历史分析’和‘历史评价’也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第一手史料’”。该学者旨在说明
A.“一手史料”即为历史评析,“二手史料”即为历史叙述
B.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一手、二手史料”的相互印证之上
C.“一手史料”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往往要高于“二手史料”
D.“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属性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文献中“井田制”最早的出处,来自《孟子·滕文公上》。然而孟子并未见过井田制,他所说的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设计和猜想的成分居多。至于之后《韩诗外传》《周礼·地官》《谷梁传》《汉书·食货志》中提到的种种更加具体的“井田制”的方案,则更无实施的可能。对此胡适、郭沫若、范文澜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这说明
A.孟子理解的井田制符合商周生产力水平,可经逻辑推理证实
B.历史是“层垒积成”的,离历史现场愈远则越远离历史真相
C.一手文献资料的缺乏和考古无法验证,可以判断井田制不存在
D.古人对前代历史的描述不可尽信,应搜寻多种史料综合判断
2021-04-11更新 | 168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三国时期,孙吴田租改制频繁且剧烈。以下为若干论述。
旱田征收旱米,具体称作“旱租米”、“旱税米”、“旱限米”等。但嘉禾三年以后的吴简未再见到此类记载。

据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听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

湖南地区普通吏民耕种的租、税田,每亩收租米12斗,秦朝和西汉当地大约每亩收租1斗3升。

《走马楼吴简嘉禾五年诸乡田顷亩收米乡住簿研究》(2020年)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吴简是出土文物,能真实反映历史全貌
B.后人研究是二手材料,故其可信度相对较低
C.《三国志》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立场
D.吴简与《三国志》记载一致,可断定田租低
2023-05-25更新 | 351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浙江卷)-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建国后口述回忆史料大量问世。如:纪实类史料有石光树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协会议亲历记》、《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周明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1966至1967年纪实》、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纪实》等;个人回忆类史料有《彭德怀自述》、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朱元石主编的《共和国要事口述史》等。据此判断(     
A.当代中国纪实类史料多于个人回忆类史料
B.研究者可以直接利用以上两类史料的观点
C.口述回忆史料是研究当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
D.具有亲历性的口述史料能如实反映历史的全貌
2024-04-10更新 | 36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意大利口述史学者波特利记录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1949年,意大利一家钢铁厂的一名工人,在参加反对意大利加入北约的游行示威活动时,在冲突中被警察枪杀。可是在20年后,波特利对诸多亲历者的采访中,很多人把此事发生的背景,记成了是在1953年反对资本家解雇和开除工人的抗议活动中。波特利认识到,比起把枪杀事件和北约联系起来,工人与资本家、与作为资本家代理人的国家的对抗,对受访者来说,才是更加广泛、更加普遍、更有意义的经历,也更能把他们战后的经历解说为融贯的一体。这主要说明(     
A.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
B.即便是对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C.运用史料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的原则
D.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是重要的史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对同一历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记载,玄武门之变就是其中一例。下列项中对“玄武门疑云”解读不正确的是(       
材料一(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 ……俄而东宫及齐 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逆败散。

《旧唐书》(注:《旧唐书》成书于五代时期)

材料二(地府判官)自出问头(写在纸上审讯犯人的问题)云:“问大唐天子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皇帝)问头寻读,闷闷不已。

——《唐太宗入冥记》(注:成书于武则天时期,是民间话本)

材料三常何的墓志铭中记载:武德七年,(常何)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 ……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负责玄武门守卫)。
材料四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隐晦)。乃谓玄龄曰:“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 —(唐)《贞观政要》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玄武门之变阐述不同,因而不能由此得出确定的历史结论。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唐朝遗留下来的史料,一定程度上可互相印证李世民发动政变。
C.材料三是一手史料,可作为直接证据证明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安排常何蓄谋发动的。
D.材料四反映统治者有干预史官修史的意图,因此其后成书的官修正史可能遭到篡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本人在中外文著述中都说《坤舆万国全图》是他亲手绘制的,李之藻等人在序文中也有同样的说法。近年来,有学者以《坤舆万国全图》中的1000多个地名的出处问题为逻辑起点,推论《坤舆万国全图》原图是明代内府藏的世界地图,是郑和为了准备“第七次下西洋”而绘制的,约成图于1430年,远早于利玛窦的时代。今又有学者认为上述研究在史实上有错误、在逻辑上有问题,其结论不能成立。这说明(     
A.当事人的陈述属于一手史料,可直接作为立论依据
B.学术观点的提出需要可靠史料和合理逻辑作为支撑
C.历史研究要有质疑精神,必要时可先树立观点,以论带史
D.历史研究应当合乎逻辑;解释历史可立足现实,以古鉴今
9 . 下图为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上面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户口数、性别及年龄结构,流民安置;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钱谷出入。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御史参与对《集簿》的审核工作,以防止官员造假
②政府通过《集簿》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③《集簿》用于记录地方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④《集簿》可以用作证明简策在汉朝仍有使用的一手史料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张衡及其地动仪曾经是中国古代科学成就代表,近年来却备受质疑。专家指出:张衡实有其人,但教科书中介绍的地动仪模型,实际上是当代的复原品。迄今为止,学者们依据多种原理“复原出了多种地动仪,无一能够实现《后汉书》中说的测定“震之所在”,由此,学术界对“张衡发明地动仪”一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产生了争议。所以教育部决定删除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地动仪的内容。由此可见
A.《后汉书》为二手史料缺乏可靠性
B.历史现象因时代久远而任人评说
C.只有考古发现才能印证地动仪真伪
D.历史研究离不开理性与科学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