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2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将建设博物馆的大任交到申克尔的肩上。


申克尔设计的博物馆及其二楼大厅透视图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文化影响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博物馆内部核心是一个圆厅,按申克尔的意图,圆厅是展示博物馆最珍贵藏品的地方。圆厅共两层,环绕着20根科林斯柱,柱子之间摆满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像。博物馆1825年开始施工,1830年落成,是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想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得到极大发展,也改写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将希望寄托于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战胜奥地利。匈牙利摆脱奥匈帝国赢得独立;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和罗马尼亚脱离土耳其取得完成独立。民族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国家和国家权力的发展。“民族主义者将国家视为自己的延伸,视为抵抗外来敌人的守护者和成就民族理想的工具”。英国、俄国、法国以及新独立的意大利、德意志纷纷进行殖民扩张,甚至巴尔干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加入抢夺帝国的行列,“新帝国主义成为了新民族主义的表现”。

——摘编自赖海榕黄玉桃《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柏林“皇家博物馆”的建筑特点,并分析“国家画廊”的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民族主义发展对德国的积极影响,并简析其对欧洲的消极影响
2021-06-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0-2021学年高二5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
2 .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材料三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3 . 学习历史,为的是更好地面向未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浙江舟山“国初为明季遗顽所据,顺治八年,固山金汝砺等平之,仍徙其民”。顺治十二年,清廷采纳浙闽总督屯泰的疏言

“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海禁实施后,“贼长驱内地,直抵其城邑”。沿海居民房屋被“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途”。许多盐场被划界外造成盐业停断,“温郡无盐,乃令杭商贩卖,价昂数倍,穷民食淡”。

——祝太文《清初浙江海禁的实施及其影响》

材料二   云贵总督鄂尔泰对土司祸害作过深入的考察。他说“土司肆虐”,“相杀相劫,摧残汉人,荼毒夷人,此边疆之大害,必当剪除者也”。只有“剪除夷官”,方能“清查田土,以增赋税”。改土归流后,清政府规定“汉番交界处,每月立定场期三次,公平交易,不许汉民用强短价及兵役勒肯”,清政府还在各府州县设立了学校,招收苗民子弟入学读书。

——陈权清《明清改土归流述略》

材料三   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失败之果也是必然的。所谓英国议会投票表决通过的英国对华战争拨款,乍一看似乎是偶然因素,其实在这种偶然性中包含了极大的必然性。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中出现了“洋务派”。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摘编自刘春福《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浙江海禁的做法。结合所学,分析清代海禁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土司祸害”的表现,结合所学,简述清代废除土司制的进程。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变迁的影响。②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旨在“强兵”的近代企业。分析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
2022-03-08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工业(手工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手工业者)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吴民生齿(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浮食(不事耕作而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引自《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中国一万工人以上各城市工人数工资及工时统计表】

地名工业工人总数平均每人每月工资(男工)平均每人每月工资(女工)平均每人每月工资(童工)平均每日工作时间
青岛2642815001500100012
南京178771080——75010
杭州12627231113478598
宜兴12570135012009606
武进162191400115067510
无锡7068520001710105010
苏州588141600150090010
上海3129141528125087211
芜湖158351600126072012
汉口1699921950192045010
武昌239741800129384612
杭州161711350123351011
福州160321800120010
潮安105832750————12
顺德544491883187584010
佛山17855125060037510
广州239365106275060010

——引自《五十三个重要统计材料之编辑》(三九),《生存》,1931 年 3 月,二卷三期,101 页。

材料三   全会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引自《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神宗时期苏州丝织业工场所呈现的状况;思考这段史料体现了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并指出此政策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中国工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为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而斗争的史实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人是如何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②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推动工业发展,共产党人在经济领域进行哪些探索?
2022-01-0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浙大附中2022届高三12月月考暨首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
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
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
2021-05-13更新 | 1084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2年浙江省普通高中联合历史素养大赛试题
6 . 一部中国史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记·杂记》记载孔子对“东夷”人少连、大连赞赏有加,“言其生于东夷而知礼也”。对于“先圣王”夏禹之后的杞国国君杞成公、杞桓公和杞文公,《春秋》皆以“子”称呼之,《左传》解释称其为子,“贱之也”,据左丘明解释,乃是因为这三位杞国国君用“夷”礼,所以孔子视之为“蛮夷”。

——摘编自徐兴祥《先秦时期的民族思想》

材料二   元王朝总结历代王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验教训,进行了重大的施政变革,实行“参用其土酋为官”的制度。这样,将边疆民族“归附”于元王朝的民族大小首领吸纳到元王朝设置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文”“武”职官机构里,使参用民族酋领得以“有效管束”,并可假借“土酋”统治其族或部落。

自元代形成土司制度以后,边疆民族地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割据政权或势力。在边疆民族地区,土司是朝廷命官,肩负着捍卫边疆的使命,边疆因此得以长治久安。

土司遗址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南省永顺土司城3处。

材料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孔子对人物褒贬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时空观的角度简述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所做除实行土司制度外的变革措施2例。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司制度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及其实行的意义。
2023-05-28更新 | 23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7 .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将公主嫁与吐蕃、契丹、回纥、突厥等边疆民族的首领,加强了和这些边疆民族的关系。对于边疆民族的求学要求,唐王朝也都予以满足,不仅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而且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边疆民族。这是以前各代所未曾采取的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为了把其管辖下讲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并有不同生活习俗的群体分而治之,清朝在行政设置上采用“多元型帝国构造或多元型天下体制”,在汉人居住区通过省府县体制实行直接管理,在东北和北疆伊犁设立将军辖区,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管理。同时严令禁止各部分居民之间进行跨区交流和人口迁移。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各部联合起来威胁清朝统治,另一方面也使各地族群传统文化和社会组织免受中原地区的冲击以防造成剧烈社会动荡。

——摘编自马戎《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政策。结合所学简述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清王朝“多元型天下体制”的特点,并列举该体制在西南地区行政设置上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依次写出图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自治区的序号。指出建国以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两个法律依据,并简述实施这一制度的意义。
2023-04-13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官考试法制化。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它从一开始就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起来的,历届政府都制定、公布了为数众多、内容详细的考试法规。二是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平等原则是指在举行文官考试时,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三是考试权独立。与传统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考试权独立的首要意义是从君权中独立出来,另一层含义是考试权与一般行政权相分离。

——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汉代选官制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个时期其他的选官方式,运用材料概括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用具体史实论证材料三中南京国民政府是如何体现“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的。
2023-01-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持久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下表所列历史解释错误的是(     
中国正面战场抗击日寇部分会战一览表
会战意义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忻口会战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共毙伤日军近4万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抗战防御阶段中国军队拼死抵抗,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A.①B.②C.③D.④
10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重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等

材料三   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官考试法制化。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它从一开始就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起来的,历届政府都制定、公布了为数众多、内容详细的考试法规。二是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平等原则是指在举行文官考试时,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三是考试权独立。与传统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考试权独立的首要意义是从君权中独立出来,另一层含义是考试权与一般行政权相分离。

——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汉代选官制度的名称,并运用材料概括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的职能。运用材料二,谈谈你对西方文官制度的看法。
(3)用具体史实论证材料三中南京国民政府是如何体现“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的。
2022-12-22更新 | 27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