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4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儒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儒学的传播方式。
(2)以西汉董仲舒对儒学的阐释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为什么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限制君权,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又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此则“乡约”有利于(       
A.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D.强化政府对百姓管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包含了古代中国四个历史时期都城情况的丰富信息。请任意提取两个时期都城发展(或变化)的信息,予以论证解说。(要求:信息提取准确、符合史实,论证说明充分,语言简洁,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2)依据材料二,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天理流行,……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能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列举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表现。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职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宋代的理学被成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三作者提出了哪些新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2017-10-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二历史周练

6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问题: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各起怎样的作用?

(2)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2018-01-0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利玛窦于1601年,应明万历皇帝之诏住进了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国传教历经艰辛,前后长达28年。利玛窦在华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读儒家经典,李贽说利玛窦“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个“中极玲珑,外极朴实”的“极标致”之人。

——摘自《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摘自《启蒙运动与中国儒家学说的关系》


材料三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四近百年来,中国人、东方人都公认,现代民主就是西方的民主,它起源于欧洲。学习、借鉴,乃至全盘照搬西方的民主,也就成为许多近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热点。近百年来,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文化上的障碍、精神上的阻力。然而,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西方人指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17一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的历史,向世人显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文明,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阻力,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源。

——摘自《儒学与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利玛窦在中国认真研究中国儒家经典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欧洲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的原因。
(3)概括四段材料的核心内容。并谈谈你对儒学的认识。
2017-09-04更新 | 83次组卷
8 . 中国历史上,无论中国传统思想还是西方传入的思想,都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以“礼”和“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及其理由。结合上述材料,依据董仲舒、梁启超的主张和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2)有人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请用材料三予以论证。后来孙中山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回答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材料四:
会议时间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经历了照抄照搬到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和评价这一转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时代变革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同时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只有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极其特殊的原因,才能解释作家们的事业,以及这项事业的成功。伏尔泰精神久已问世,但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的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四   要充分体现国家软实力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则需要一流哲学家的智慧和一流思想家的引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

(1)董仲舒、朱熹是怎样“建造”新思想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的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士大夫群体“先觉”“先行”的表现和社会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思想家是如何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

10 . 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他(孔子)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孔子学院标志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2012年12月16日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刘延东在开幕式中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重要精神,中国政府将积极支持孔子学院稳步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矮化”孔子为“丧家之犬”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康有为、伏尔泰对孔子的评价及其政治意图。
(3)进入现代社会,孔子价值观得到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27更新 | 5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福建龙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历史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