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   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

——习近平


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交融在文明的产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发展中就更重要。

——学者钱乘旦


材料
孝文帝在位时,北魏统治面临着严峻考验。鲜卑族拓跋部以“塞外蛮族”进入中原汉族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落后的鲜卑统治方式与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之间的不和谐,使北魏内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汉文化的熏陶渐染及对北魏政权面临形势的了解,加上冯太后的着意培养,孝文帝以高度的热情实行封建化改革。

——摘编自姚红艳《浅析孝文帝汉化改革态度确立的过程》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师夷长技”的观念更新了“用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的观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的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摘编自熊吕茂、建红英《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述评》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二者都是经济手段或调节方式,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曾经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随着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的加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被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所代替。特别是二战以后,一定的经济计划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手段。

——摘编自侯信义《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若干思考》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4-03更新 | 884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探索】

小楚同学参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材料搜集工作,材料目录整理如下:








条目内容主题
第一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与空想社会主义产生
第二条空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
第三条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完善
第四条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主导思想
第五条俄国十月革命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第六条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第七条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八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向多国的发展
第九条20世纪20—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经验与教训
第十条近代中国的艰难选择与必然结果
第十一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巩固
第十二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教训和启示
第十三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启
第十四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第十五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成就,有的同学看到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中的挫折,有的同学看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等等。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2-04-02更新 | 3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图片。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苏联宣传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
A.马歇尔计划B.苏联解体C.柏林危机D.美苏冷战
2013-10-30更新 | 8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8月第一次周练文综历史试卷
4 . [民族危机与历史的变革]

荆楚中学的历史学习小组在老师带领下进行研究性学习,针对近代史上的1898年进行了如下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有些同学看到了中外历史的关联,有些同学看到了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看到了晚清中国错失改革良机的遗憾教训。请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任意一个其它时间(年份或年代),对其进行剖析,并得出合理的历史结论。要求:写明选择的时间,分析应该表述成文,不要画图表,结论明确合理,整体论述应有逻辑性。
2021-12-30更新 | 36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高考八省八校(T8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湖北卷)
5 . 思维导图与历史学习。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中国古代商业”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完成了下图。



请结合所学知识,以“近现代经济”为主题,任选一个小专题(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全球化等),参考以上资料,绘制一幅思维导图。(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5-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2022届高三新高考信息卷(三)历史试题
6 . 中西方制度建设
(1)某高三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如下知识表格,请按照上下文提示完成填充。

(2)根据上述表格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同学们还进行了关于“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比较”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请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研究内容。
2022-01-01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综合题 | 较难(0.4) |
7 . 跨越时代看张骞

某同学以《跨越时代看张骞》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从大将军(卫青),以尝使大夏(注:西域国名),留匈奴中久,导军,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西汉)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注:北方地名),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注:迷路)。……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注:作战延误期限),当死,赎为庶人。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骞为人强力(注:坚强有力量),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张骞凿空(注:开通道路),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注:取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张骞言大宛之天马汗血……乃大兴师伐宛,历数期而后克之。夫万里而攻人之国,兵未战而物故(注:死亡)过半,虽破宛得宝马,非计也。当此之时,将卒方赤面而事四夷(注:与四面八方的敌人作战),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

——(西汉)《盐铁论》

材料三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

——(唐)张说《将赴朔方军应制》(节选)

材料四   从来奇物产天涯,安得移根植帝家。犹胜张骞为汉使,辛勤西域徙榴花。

——(宋)欧阳修《千叶红梨花》(节选)

材料五   博望通西域之役,其功在汉种者有三:(一)杀匈奴猾夏之势:……张博望首倡通月氏结乌孙之议,卒以断匈奴右臂……及孝武末世,遂至匈奴远遁……自今以往,如有能继博望之精神以对于外种者乎,则世界之历史,安见为阿利安种人(注:白人)所专有也!(二)开欧亚交通之机:……盖中国希腊两文明种之相接近实起于是,是黄种人与阿利安种交通之起源也。……而沟而通之者,实始博望,博望实世界史开幕一大伟人也。(三)完中国一统之业:……遂开滇池,达交趾,卒使数千年为国屏藩。虽其事不专成于博望,而创始之功,实博望尸(注:掌握)之。

——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1902年


(1)根据上述史料,归纳司马迁眼中张骞的两重身份及其作为。(双选)
A.军人;跟从李广战无不胜   B.军人;向导有功,但作战能力不强
C.使节;抵达罗马沟通欧亚   D.使节;信念坚定,且赢得“外国”信任
(2)材料二、三、四对张骞持何态度?
(3)材料五从哪三个角度评价张骞?(四选三)
A.民族主义角度,即抵御“外族”入侵   B.文明交往角度,即促进欧亚交通
C.国家统一角度,即促进疆域完善   D.制度改革角度,即宣传君主立宪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梁启超评价张骞的背后蕴含了怎样的时代色彩?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视角评述张骞。
2021-12-19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何以崛起?

英国的崛起是16世纪以来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为研究英国何以崛起这一问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以下两则史料。

材料一   对食品的渴求是英国发展的驱动力。17世纪以来,产自纽芬兰岛(位于北美大陆东海岸)海城的鳕鱼深受民众喜爱,为此英国成为组芬兰捕鱼业的主角,该岛最终也成为其殖民地。英国商人又靠把大量的腌鳕鱼卖到欧洲各国而发大财,再用这些利润去资助海上探险家和商船海员的航行。1570-1689年间,英国舰船吨位增加了7倍,英国成为欧洲主要海上强国。

对于甜味的渴求在英国也势不可当。到1775年,英国所有进口商品中糖取代亚麻跃居第一,这使其在拉美地区的甘蔗种植园对工人有持续需求,进而又刺激了黑奴贸易的发展,仅1688年英国的燕糖岛就需要2万名奴隶。蔗糖贸易不仅给英国带来巨大财富,还有成长起来的商业和工业。

——据【英】莉齐.克林汉姆{饥饿帝国》

材料二   14世纪黑死病横扫欧洲各地,英国也未能幸免于难,一直到16世纪中叶人口规模才有所恢复。由于人口供给不足,在英国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雇主们不得不支付高工资来满足对劳动力的需求,当时英国工人工资的平均水平要远高于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这就使得英国工人有实力花更多的钱去品尝美味佳肴,穿着高档服饰,也为未来的技术革命提供了条件。

——据【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解密: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等

(1)材料-、二对于该小组研究的问题有价值吗?分别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一、二都展现了怎样的历史研究视角?利用该视角研究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3)对于该小组的研究,你认为还可以搜集哪些方面的史料?举两例予以说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历史 上的集权与分权”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必要的集权和有条件的放权,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 ——[美]拉斯韦尔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与"多"的统一,彼此不可分离,"多"通过"一"来实现。因此,中央政府离不开地方政府,反之亦然。 ——毛泽东
材料◆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较之前出现的变化特点是:良性互动逐渐取代零和博弈;中央权威和地方权限双向增长;地方权限和地方责任同步上升。
—摘编自易承志《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特征,趋势与路径分析》
南斯拉夫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自治社会主义制度,它自成一体,独树一帜,避免了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带来的诸多弊病,可是却建向另一个极端,因为过分强调自治,为南斯拉夫危机失控并最终解体理下了制度性隐患。
——摘编自陈新明《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失致—一关于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思考》
◆在联邦主义下,虽然联邦政府与各成员政府都处在共和的国家主权下,但是他们在承认各自在法律和行政上的独立前提下,保持着一种合作和协调的关系。这样就在美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内保证基层的民主。在美国实行的联邦制保证了一个多种族和民族的国家稳定。
——摘编自元子龙《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中集权与分权的困境探究》
通过研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某位高中生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谈了自己对东欧剧变的认识,他认为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理由是德国结束长期的民族分裂,完成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该同学的研究性学习告诉我们,学习历史要(       
A.敢于否定传统史学研究法B.使用阶级分析方法
C.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D.善于提高理论水平
2021-10-0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一中、同煤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