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他到埃及以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当地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妻,在苏萨举行马其顿将士与东方女子的集体婚礼。亚历山大采取的措施 (     
①阻断了西方文化在当地的传播        ②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③有利于巩固帝国统治秩序               ④推动了当地文化希腊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 不同文明多元并存,联系密切,不断发展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在大一统观念的支配下,秦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对全国进行统一的管理;在法律方面“明法度、定律令”,通行于全国;同时,统一税制、币制和度量衡,统一文字。汉承秦制,在边疆扩大之后仍能保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性,而且在帝国形成的过程中,边疆民族与汉族不断融合。

古希腊是以众多城邦国家的形式存在的,每一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制度,城邦地位平等,城邦国家没有大一统观念。罗马对被征服地区不像汉帝国那样将其与内地融为一体,而是用武力让其臣服,然后将其作为奴役和剥削的对象,所以不可能出现民族融合的局面,境内的其他民族也没有把罗马文化视为主导文化。罗马帝国建立了诸多行省,行省作为地方行政单位,有着不同的地位和政策。罗马虽然在版图上建立了一个大帝国,但是却没有内在的统一思想和基础。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形成了许多封建国家。

——摘编自王晓雪《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边整经略思想之比技》


(1)依据材料比较秦汉与罗马政治上的差异。

材料二   



(2)与13—14世纪相比,17—18世纪东西方主要贸易路线及区域发生了怎样变化?依据所学分析变化原因及影响。

材料三   工业革命的后果绝不是把英国变成了人间的乐园与天堂。一方面,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得英国的经济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它的工业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获得了领先地位,英国成了世界工厂。同时,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了一个城市国家,中世纪那种田园诗般的农业社会被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取代。社会经济繁荣的另外一面却是人间“地狱”: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富裕的是资本家,“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又是贫民窟最大、最多的国家”;工业革命使得“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都被吸引到追逐物质财富上去了,物欲横流,金钱第一,连友谊、安闲、艺术、时间都要用金钱来衡量”;昔日“田园诗”般的生活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远去了,大量煤炭的使用使得英国的上空弥漫着灰色的尘雾,形成了伦敦城上空的“伦敦雾”。英国变成了弥尔顿笔下的“失乐园”。

——摘编自苗福光《作为生态批评家的劳伦斯》


(3)围绕工业革命的后果这一主题,依据材料,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这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四       

序号重要事件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1999年二十国集团成立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911”事件爆发
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2016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英国正式脱离欧盟
(4)阅读并选择上表中三则相关资料,从“____与当今世界”角度提炼一个主题,将主题空缺部分补充完整。并运用所选资料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主题所选资料序号说明
____
与当今世界

3 . 中华文明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材料一   



(1)指出表中①②③的史料类型。任选两则史料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

材料二   



(2)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努力探求救国之道。请将时间轴中①②所代表的晚清时期的探求补充完整。在四件大事中住选一件,说明其实践效果。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指:“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3)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的具体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的观点的理解。

材料四       

序号历史材料
第一阶段19549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奋斗目标。
第二阶段196412月,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第三阶段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同年,邓小平同志向全党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第四阶段201211月召开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为改变落后现实,增强国家实力和人民福祉,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不断丰富着现代化的内涵。任选两个历史阶段,谈谈该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具体成就。
2023-06-16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
4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44县,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这一统一,包含了南方百越系统和苗瑶系统的民族、西方部分氐羌系统民族、北方部分阿尔泰系统的民族以及东北部分少数民族。因此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亡激发群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大局出发,超越意识形态、阶级立场与党派利益,推动国共合作,建立起以国共两党为主体,包括中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外,中国共产党还进行了制度上的创新,如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又如1941年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保障了“各族人民的联合团结,有利于集中中华各民族的力量对日作战”。

——摘编自朱金春《抗战历史遗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依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做出的贡献。

材料四   



(4)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件大事,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简要论述这一主题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
【示例】
2020-09-12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5 . 文明的碰撞与国际秩序的构建

材料一   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源



(1)古地图是了解历史的图像史料。阅读古地图,指出其绘制的“著名航线”开辟者的名字。对读两张世界地图,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三   国际联盟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存在巨大缺陷。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它并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

(二战后)为了避免使“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将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秩序的共识。宪章规定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发言权,不仅从地域上,而且从政治上实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体系平稳过渡”;宪章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把制裁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在重大问题的表决程序上,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差异,简要叙述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

材料四   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日益紧密,现实中人类在生态、环境、移民、贫困等问题面前存在共同利益……强化了人类拥有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思想、和合精神,也吸收了西方历史文化中有关人类命运思考的思想资源,更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扩张时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列强手里,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往往被列强自私自利所掩盖。今天,构建一个新的国际分工合理、大小国家利益共享、命运共担的一体化世界是大势所趋。全球化应该是人类整体利益的全球化,合作共赢应该是新时代全球化的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利益共同体,为新时代破解全球化困境提出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梁占军《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思考》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
6 .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陆,而藩国自析。”据此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诸侯特权
B.削弱王国力量
C.保证国家收入
D.加强地区交流
2019-03-16更新 | 464次组卷 | 60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6月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练习历史试卷
7 . 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政治制度。回答下列问题。

古者诸侯世国(注-世代享有封国),而后大夫缘之以世官,势所必滥也。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而天之生才也无择,则士有顽而农有秀;秀不能终屈于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注-地位低下却有才的人)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1)依据材料概括王夫之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看法。

英国送了一个国王上断头台;法国和后来的俄国,两次大革命,两个统治的家族都全部“牺牲”;美洲新大陆,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实验——美利坚合众国,一个完全由人民自己平地起楼台,组织而成的新的国家。

这些新国家的出现,改变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因此国家权力的运作,也不能再以过去封建体制下君臣主从的关系来界定。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2)“这些新国家的出现,改变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为此提供证据。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不能不说是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清廷、清政府、革命党、立宪党人和袁世凯以及他的那些北洋将领,各方政治势力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他们都没有在这场大危机关头执意诉诸武力,而是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辛亥革命不仅值得中国人永远感念,而且很值得中国人好好总结,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成为全人类不战的典范,为人类持久和平贡献中国人的心力和智慧。

——马勇《革命》


(3)依据材料概括作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2017-12-20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北京市海淀区高二历史会考模拟试题2
8 .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农业状况的一幅漫画,表示罗斯福上台后,采取措施,帮助农民走出难关。罗斯福针对农业状况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
②适当缩减农业生产
③大规模毁灭农产品
④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7-11-1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海淀区2016-2017年高二下学期历史会考模拟试题
9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