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某学者针对西方文明上古与中古分期问题指出:“7~8世纪,一系列新的现象打破了尚存的统一性……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上古向中古的转变也是“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转变。据此可知,中古与上古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     
A.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B.王国割据局面的形成
C.王权有限原则的确立D.政治与宗教逐渐结合
2 . 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材料一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道,形成了北京新的两翼。2022920日上午,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区域协调发展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司长曾元猛介绍,从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类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

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
夏朝阳城河南登封
商朝毫一般河南郑州一河南安阳
西周镐京陕西西安
东周洛邑河南洛阳
秦朝咸阳陕西咸阳
西汉长安陕西西安
东汉洛阳河南洛阳
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
隋唐长安陕西西安
北宋东京河南开封
西夏兴庆宁夏银川
金朝会宁一燕京黑龙江阿城—北京
元朝大都北京
明朝南京一北京江苏南京—北京
清朝北京北京


(1)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迁移的趋势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都城迁移建设的原因及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以血统,或以军功,或以赀财,或以德行,或以才干等。除夏商周时期是以血缘为唯一标准外,其余大部分时期,德与才都是文官选拔标准的主旋律。夏商周三代官吏的选拔范围严格限制在血缘关系之内,他们遵从的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官职高下的“亲贵合一”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国纷纷摒弃以血缘为标准的选拔制度,打破了贵族制人事制度下的等级界限,使一些有才能而出身卑微的人得到重用。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入宋,工商杂员子弟亦被允许报考,甚至僧侣道士也能应试。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治国关键在于选拔和任用官员,国家机关是由大小各种官吏管理运转的。官吏的好坏称职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管理的成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实行常任文官制,一般只对普通文官即“下级官吏”实行考试,而“委任官”亦即政务官则通过直接选举或委任制产生,这具有严重缺陷。实行考试制度,不仅能保证人民选用德才兼备的“专门家”组成国家官吏队伍,且符合中国国情和传统。在孙中山看来,考试是实现平民政治、平等政治的美意良制。考试以其公平性在形式上为无论贫富贵贱的人提供了一个均等机会,特别有助于社会底层成员通过努力读书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改变自己的地位。

       ——摘编自魏春明《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官选拔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力主考试选用官员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文官选拔的因素。
4 . 明景泰四年,明景帝以“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事多拘滞”为由,授巡抚都御史衔;此后,巡抚“或四五年,或八九年,株守一方”,权势日盛。为此,中央遂以巡按监督和牵制巡抚,出现巡抚对七品巡按“频笑逢迎其意旨”的情景。这可用以说明明朝(     
A.行政区划改革的非连续性B.地方监察体系具有双轨性
C.中央机构设置集权化趋势D.以卑制尊原则被长期遵循
2023-03-10更新 | 516次组卷 | 3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外交体制框架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清朝外交管理权下移的趋势
B.清朝外交近代化发展的趋势
C.天朝上国观念下的分类管理
D.闭关锁国外交在政治上体现
2022-07-06更新 | 938次组卷 | 11卷引用: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近年来美国退出的国际组织情况表(节选)

这在深层次上说明(     
A.“冷战”局面再度出现B.美国成为逆全球化推手
C.美国大行极端利己主义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023-02-23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巩固卷19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7 . 德裔美籍社会学家马尔库塞激烈攻击二战后发达工业社会,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技术进步导致的极权主义、生态问题的严峻性,提出人的本质是人心底的“爱欲”的满足这一乌托邦式的新革命理论。这反映出,二战后
A.发达国家出现逆全球化趋势B.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凸显
C.西方受到社会主义理论影响D.西方社会变革呈现理想主义
2022-06-21更新 | 564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18-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亮点练】-【过高考】2023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
8 . 1978年5月,美国总统卡特在一次谈话中说,中国在维持世界均势中发挥中心作用,一个强大的、独立的中国,同邻国和平相处的中国,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将是和平的力量,将对解决世界的问题起建设性的作用。对卡特的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崛起冲击两极格局B.中苏结盟威胁美国利益
C.多极化趋势已不可逆转D.中美关系将进一步发展
2023-02-08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巩固卷0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9 .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摆脱越南战争困局而进行战略收缩:西欧国家一体化合作进一步加强;日本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欧各国对苏联霸权主义行径强烈不满:中国国际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由此可知,20世纪70年代(     
A.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初步显现B.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C.美苏两极格局开始走向瓦解D.美苏争霸中苏联占优势
2022-07-23更新 | 295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19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20年代初在湖南最畅销的新文化杂志是《劳动界》,销量第二的《新生活》亦是小型通俗刊物,排在第三位的才是《新青年》。刊物的销售情况,反映了
A.《新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B.《新青年》宣传新思想遭到人们抵制
C.新文化运动有从精英转向平民的趋势
D.新文化运动脱离普通大众的严重缺点
2022-05-30更新 | 500次组卷 | 5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中外历史纲要上)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