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2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3-05-01更新 | 312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突破卷33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即无事时岁需兵费尚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防不防,则心腹之大患愈棘。孰重孰轻,必有能辩之者。此议果定,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须略加核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做海防之饷。否则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蹙者哉?”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材料二   “一带一路”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构想提出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构想与李鸿章思想不同之处。
2022-12-17更新 | 21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B卷·能力提升卷)-【单元测试】高一历史分层训练AB卷(中外历史纲要下)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年2月25日,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使团在蒲安臣这样一个美国人的率领下从上海虹口出发了。由于他本身是美国人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他主导下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平等身份签订的条约。把这份条约与同期其他列强与中国签定的条约进行横向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对华政策与英法等国相比有明显的独特性,与英法等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和领土要求相比较,美国在这一时期没有对中国提出任何瓜分势力范围的要求,而且两国人民自由流动和入学的条约有力的促进了后来的移民和留学潮。如果把《蒲安臣条约》与先前美国对华政策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已由一开始的尾随英国,本行免费搭便车的帝国主义,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立的对华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合作政策

——摘编自倪正清《从蒲安臣和<蒲安臣条约>看晚清中美关系》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主要从军事上考虑。为减轻自己在对日战争中的损失,促使中国在对日战争中做出积极的努力。美国在太平洋同日本的战争是在劣势下进行的,在军事上扭转不利局面,打败日本,是当时美国制定太平洋和亚洲政策的主要出发点。为此,在对华政策上,美国的基本方针是维持中国的作战能力,利用中国雄厚的人力,在亚洲大陆牵制更多的日军,并用中国做基地轰炸日本的海上航线,进而轰炸日本本土,以此支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对日作战。在政治上,则使中国同美国友好。为此,罗斯福每做出一个决定时都把这些目标牢记在心。因此,美国在这一期间执行了援助中国抗日,促使中国民主团结,以便有效地打击日寇的政策。

——摘编自胡之信《1941-1945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出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援助中国抗日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022-06-27更新 | 243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1970 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 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23. 5%。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在美国,1981- 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 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2022-11-04更新 | 684次组卷 | 11卷引用: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B卷·能力提升卷)-【单元测试】高一历史分层训练AB卷(中外历史纲要下)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末,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支持革命的外国移民都可以成为法国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但外来移民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通过实现普选权、新闻与结社自由等方式力图使所有人都融入法国并享有平等权利,但外来移民还是因为国籍受到歧视。1880-1930年间,法国政府通过向来法打工的外国人发放许可证的方式为亏损行业输入廉价劳动力,以此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1974年,法国政府采取应急性措施终止外籍劳工入境。1977年,法国决定以提供补贴的方式,鼓励业已入境的外国移民全家返回原籍。

——摘编自马胜利《“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

材料二

——摘自李明欢《“共和模式”的法国移民政策研究困境》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法国政府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法国外籍移民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5-1982年法国已入籍外国移民状况发生变化的背景。
2022-04-21更新 | 794次组卷 | 9卷引用: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测试卷)-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选必3)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7年,荷兰人把少量中国红茶转运英国,茶叶首次登陆英伦。1668年,东印度公司抢先在政府注册,获得运茶进入英国的特许。1762年,东印度公司仓库中的茶叶存货就有400万磅。1766年,整个英国的茶叶销售金额是125万英镑,每磅茶叶平均售价约5先令,这个价格可以说几乎是每个英国人的钱包都负担得起,饮茶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茶叶的大众消费时代到来了。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

材料二   在鸦片战争前的1817年至183317年里,中国的茶叶对英国出口货值占出口总值的比例,除个别年份外,一般都在50%以上。1833年,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的结束,在英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被发明和推广,茶叶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在英国茶叶市场上,印度茶叶在1875年取得对华茶叶贸易竞争优势。随着世界性茶叶市场的形成,产生了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国际茶叶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国际茶叶价格,这种茶叶贸易方式的根本变化,有人称之为“茶叶革命”。同时,在中国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农学会派人到印度学习制茶技术,还开始了机器制茶的推广。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英国大众茶叶消费时代到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对英茶叶贸易竞争优势被印度取代的原因,指出19世纪70年代后茶叶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带来的影响。
7 . 劳动中的人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问世。他认为所有这些简化和便利了工作的机械发明,本质上是源于分工。约翰·温奇库姆建立了一个作坊(1564年),200名织工集中在一间又长又宽的屋子里,使用200架织机,200名学徒帮忙,100名妇女梳理羊毛,200名少女运转线杆的纺车。捡选羊毛的工作由150名儿童来完成。呢绒一经织成,即交到50名剪毛工人和80名整理工人手里。这个作坊还有一个雇佣20名工人的漂洗作坊和一个雇佣40名工人的染坊。监督者的作用就是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合理化”。这一过程包括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想方设法去考核每一单位的投入产出,以及如何有效的进行要素组合,其结果是鼓励了技术创新,导致了组织创新。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福雷德里克·泰勒出生于宾州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科学管理”方法出现在美国不是偶然的。他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工序,然后对每一个工序中工人的劳动动作和时间进行研究,进而根据专门化的原则设计工人的动作和机器的功能。智力被驱逐出了车间和工厂,在那儿只留下没有大脑的臂膀和适应钢铁装置的肌肉装置。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尽管泰勒制受到劳工组织的反对,但是仍然被迅速推广开来。

材料三   1979年,全世界有1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3000台在美国,法国有150台。

“合并者”是一种焊接机器人,它样子像一只螳螂。它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他腾空机器,而后归位,为下一个汽车做准备、它一小时能经手110辆汽车,它永不疲劳,它永不抗议,它永不缺勤……当然,它也不买车……

——叙述者为一名法国汽车制造厂的工人


(1)概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与《科学管理原理》两部著作的问世背景,归纳斯密与泰勒关于生产管理理论的相同之处。
(2)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对“劳动中的人”的变化进行解读。
2022-04-02更新 | 375次组卷 | 8卷引用: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成为“社会运动的主潮”。据统计,30年代参加这一运动的团体或组织有600多个,试验区有1000多处,“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构;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运动者企图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达到“复兴农村,振兴民族”的目标。运动在得到广泛赞誉的同时,批评也不少,有学者认为乡建工作只能解决枝节问题,农村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与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平等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自此之后,乡村建设在中华大地上就从未停息过。

——摘编自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建国后,新解放区极其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开始阶段,党的干部组织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但有调查表明,在有些地区只有40%的农民加入了农会。19506月,中央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指导这项工作,新的法律肯定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和“为工业化铺平道路”的观点。1950年夏末,关于农村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力量的报告引起了领导人的注意,同时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加剧了社会紧张,导致新的土地方案强调阶级斗争与动员群众。新方案的重大步骤是确定全村农民的阶级成分,然后没收和重新分配地主的土地和生产性财产。土改工作组还从贫农和中农中吸收大量的新领导,通过诸如“诉苦会”和公审等方式,动员全村反对地主。土地改革将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决定性的事实是,农村旧秩序已经证明毫无力量,农民现在可以满怀信心地支持新制度。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新旧两个时期的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制宪会议中关于财产问题存在严重分歧。共和主义认为,财产权来自社会而并非自然。私有财产从属于一个更高的社会目标,它既为一个平等参与的良序社会而设立,也在必要时可为社会而牺牲。自由主义认为,私有财产的目的是划清公私界限,从而能够在私人经济领域不受政府干预,随心所欲。鉴于此,美国宪法中没有独立的财产权条款,只是在宪法第五条修正案中有一部分涉及财产权: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和财产;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可见,为了公共目的的实现,美国法律并不畏惧限制私有财产。

——摘编自李卓《浅论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资社之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阻碍着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私人财产讳莫如深。199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深圳私营企业主郑卓辉,在其提案中指出,由于对私有财产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私营企业主往往心里没有底,一部分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思进取,也有一部分人把资本转移到国外,致使生产要素丢失。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众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是征用,并给予补偿。

——摘编自郭洒洒《论私有财产权的入宪过程背景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中国宪法中关于私有财产权规定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财产权进行修正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两国立法保护私有财产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一批接触西方知识较多的先进分子,开始了自己创办近代传媒,争取话语权的活动。以《循环日报》为代表的最早的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政治上坚决站在中国人民一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道无情揭露了帝国主义巧取豪夺的可耻行径,发出了“叱咤英俄,鞭笞欧美,振我夏声,昌我华种”的号召,并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大大提高了国人自办报刊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了一定的传媒话语权。

——摘编自刘兴豪《从清末报刊看传媒话语权的争夺》

材料二   中国多年来一直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担忧,“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讲究“和而不同”,这种传统也渗透到中国的外交理念中,使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发生纠纷时态度十分缓和,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被其他国家围堵,长期以来,国际舆论一直由西方主导,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的环境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中国传媒要争得一席之地,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与质量,促进媒体改革与发展。现今,世界各国依赖加深,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传媒应该运用自身优势,立足国情,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渗入到国际宣传中,因为其集中表达着中国“思考世界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治理理念,是丰富全球话语体系的重要价值资源。

——摘编自王柏琪等《构建传媒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积极争夺传媒话语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2-04-15更新 | 31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