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对美国迫害、监禁、扣留要求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控诉,并选择了钱学森、汪良能等人的具体事例作为证据。因为美方认为钱学森对美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了重大的潜在威胁,所以不肯放钱学森回国,也不愿意大规模地允许其他中国留学生回国。经过多年的外交博弈,双方在19559月最终达成《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的声明》。917日,被美国政府扣留长达5年的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才正式踏上了归途。

——摘编自荣正通、胡礼忠《中美日内瓦会谈与钱学森回国》

材料二   还有不到一星期,尼克松总统就要同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杯接着一杯地喝茶,对于他究竟为什么要来这里去做一番解释。今天,俄国成了头号帝国主义。同时,美国又陷入了一大堆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情况使得美帝国主义出于它自己的理由谋求在外交上对北京打开一个口子,中国人现在可以从中获得好处了。

——摘编自英国《卫报》1972年2月17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政府阻止钱学森回中国大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4—1972年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一变动的背景因素。
2024-04-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二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战败并退守英格兰等岛屿,客观上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战争也使英国民众普遍感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进行,原有的政治架构被打破,民族国家的建构成为历史的必然。1618—1648年,欧洲“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爆发“三十年战争”,战后签订的和约确立了缔约各方的“国家主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阶级借用“民族”概念来整合国家,目的是通过消解封建君主的合法性基础,建立自己的统治。

——摘编自黄其松《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叙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指出卢梭为“消解封建君主合法性基础”所提出的主张。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清王朝被迫卷入西方所谓主权平等的国际体系中,西方民族国家思想迅速舶来并逐渐取代沿袭几千年的天下王朝观念。在“国将不国”的现实下,形塑一个西方式的强大的现代中国成为当务之急。1902年,梁启超首创“中华民族”一词,强调“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而非血统种族概念。在此基础上,他把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民族复兴的目标相结合,指出中国应加以根本改造,最终形成一个强大的现代的包含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中华民族”。浙考神墙750

——摘编自宋盼盼、周传斌《中华民族概念内涵的三次转换论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前20年资产阶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所采取的举措。

材料三   一战以后,源于欧洲的“民族国家”演化为“民族自决”原则,其首倡者为美国总统威尔逊。作为霸权更替的获胜者,美国可以借此削弱拥有大量殖民地的欧洲列强。然而,这一原则在一战结束后却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由于各国一致奉行威尔逊原则,那些受压迫民族或未受国际承认的民族,自然会打着民族自决的名义,来争取其独立地位。

——摘编自田德文《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性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印度为争取民族独立所作出的努力。
2023-11-25更新 | 241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在执政初期还面临巨大的反政府势力,在矛盾丛生的执政早期,保持政权稳定、重建社会秩序、理清发展思路、推动革新进程是明治政府的第一要义。为了和俄国宣誓边境地区的主权,日本政府在边境地区开发自然资源,并兴办大量工厂,因而一些失地农民成为新兴产业工人。1870年,明治政府颁布《海外留学生规则》,在明治政府看来,劳工移民只会在西方世界留下日本不文明国家的印象,而留学生则代表了日本社会的精英,会提升日本的国家形象。明治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实施的一系列新政策,促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流动,但明治政府并未立即组织大规模海外移民,相反却颁布法律严禁任何日本劳工去夏威夷或美国大陆。据日本外务省领事移住部的数据,1868~1884年间,日本海外移民总数才1354人。

——摘编自杜娟《近代日本移民政策的转变》

材料二   1970年以来,中国掀起海外移民大潮,持续至今,成为世界移民大潮的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放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限制;1978年年底中国施行改革开放政策,放宽乃至取消对海外移民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数以亿计的发展中国家移民涌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随着全球化引发的人力、资本、技术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速,199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移民也呈现汹涌之势。尤其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大批中国商民、留学生随着中国商品、产业与资本的输出以及对先进教育的渴求,奔赴世界各地。据统计,1978~2006年,每年出国留学的数量激增至20~30万人。即使回归比例在提升,滞留在外的留学人员数量也远超回国者。据《人民日报》201365日报道:“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达87%”。

——摘编自庄国土《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初期限制劳工海外移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0年以后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无功名是指绿林、行伍、生意、学徒等出身的官员;旧功名是指拥有传统功名的官员;新功名是指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官员,包括国内新式学校毕业和有留学经历的官员南京

国民政府中央官员地域分布情况表

籍贯任中央官员人数占中央官员总数的百分比名次
浙江13113.77%1
广东10811.36%2
江苏818.51%3
湖南707.36%4
福建596.20%5
湖北464.84%6
江西394.10%7
河北373.89%8
四川373.89%8
山西313.26%9
安徽282.94%10
广西202.10%11
上海192.00%12
山东181.89%13
陕西181.89%13
贵州171.79%14
辽宁61.68%5
云南51.58%16
河南111.16%17
甘肃101.05%18
内蒙101.05%18
天津70.74%19
吉林90.63%20
西藏40.42%21
黑龙江40.42%21
北京20.21%22
新疆20.219622
青海0.11%23
未详10410.94%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官僚构成之研究(1927—1937年)》

(1)提取如图中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官员结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提取如表的中央官员的地域分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023-11-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关税、倾销等政策致使我国农产品价格暴跌,在农民极度贫困和南京国民政府应对不当的情况下,我国出现了农业大萧条和农村危机。在近代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和强权压制下,我国农村充斥着异国资本活动。外商不仅控制着农产品的市场和价格,而且设立了压抑农民自由、造成当时民不聊生的农村高利贷。 虽然以上侵略举动缓解了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但它却是建立在践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恶劣行径之上的。 当时,国内出口贸易大量减少,而进口货物的销售量也因百姓购买能力降低而减少。

——摘编自沈泽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危机的产生和对当代的启示》

材料二中央苏区将发展农业作为主要任务来抓。 苏区政府先后颁布《开垦荒地荒田办法》《开荒规则与动员办法》,实行奖励政策,对工农群众开发的荒田荒地免征3年土地税,富农拥有开发的荒田荒地的使用权并可免征1年土地税。据统计,1933年中央苏区(江西、福建、粤赣、闽赣四省)消灭荒地21万担(一担田等于四亩)。 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每年都发布春耕计划,强调兴修水利。 苏区政府还号召组建帮工组、耕田队以及犁牛合作社、劳动互助社等,缓解了劳动力、耕畜不足的问题。 苏区党和政府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多种早谷、少种糯米,并发布消灭“禾虫”的指导办法,利用石灰等简便易得的材料,积极推广病虫害防治经验。 苏区还不断改善种植技术,适当增加杂粮种植,以作青黄不接时的主粮补充。据统计,1933年赣南、闽西等苏区农业生产同比增加了15%,闽浙赣边区增加了20%,远超当时的国民党控制区域。

——摘编自邓强、段刘娇《中央苏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的农村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的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央苏区政府农村治理中所得到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初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帝制的倾覆,共和制度的诞生,宪法的制定,国会的召开,选举的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一场民主宪政的真正试验。这场试验虽然结局不成功,但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国初期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且中国的封建专制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背景下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是“拿来主义”,使得受封建统治多年的民众缺乏心理准备,有些麻木不仁,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也薄弱,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的决裂。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特殊性,它不是具有共和理念的革命党人一方取得的彻底胜利,而是以暴力加谈判取得了成分复杂的胜利,由于各种目的而与清政府决绝的政治派别,拥兵武人挟革命大潮而来,为后面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刘英涛《民国初期政治制度分析》

材料二   1940年,毛泽东指出,抗日民主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抗日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根据地规定无论是抗日根据地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和一般地主,均可参加抗日政权。各地按照“三三制”的人员结构比例进行选举,“三三制”政权所体现的是以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为基础,成为抗日根据地具有自己独创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经过人民选举”,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和性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精神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得到了认真实行,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选举制度。1944年美国观察团成员赴延安考察时也深刻感受到边区政治的特色,这里“人民积极向上,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个世界”。

——摘编自谢双明《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政治变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并简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民主政治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铭文,以及对我国古代碑碣刻石的收集、著录与研究,称作金石学。这一专门之学创建于宋,在宋朝之前,历史上虽然也有关于前人对金石文献进行研究的记载,不过,前人在这方面的工作毕竟是一鳞半爪,并不成系统,因而也就不能称其为“学”。……金石学发展至清代,呈现出复兴进而繁荣的景象。随着金石学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范围的不断扩大,在金石学自身渐趋科学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金石文献脱离附庸于史部目录类的地位而独立成为史部的一个子目,且再细分子目……此外,随着金石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新史料意识全面觉醒,学者们在利用金石证史方法研究历史的同时又对这一方法进行思考和总结,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已指日可待。

——据崔文印《宋代的金石学》、王雪玲《论清代金石学的学术自觉与理论价值》整编

材料二   清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个辉煌发展和总结时期,到晚清,由于西洋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家贫穷落后的精神刺激,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总结、反思,由经学的汉、宋之争,进而展开今、古文经之争,进而展开更广泛的诸子研究……科举制度的废除,表明即使在官方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地位也已不复存在。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三大考古发现的真谛被逐渐揭示出来,金石学有可能因其研究领域扩大、研究对象深化而步入近代考古学。晚清社会是一个“千古未有之奇变”的社会,学术思想因之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旧史学向新史学演进,金石学向考古学演进,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刘毅《从金石学到考古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石学在宋代成为专门之学的原因,概况金石学在清代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金石学向考古学演进的原因。
2023-11-1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民主党派与抗日战争】

材料一   193810月,汪精卫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上公开发表“凡两国战争终须和平,以我国积弱,非和平即亡国”的失败言论,民盟坚决主张“反对中途妥协投降”,要坚持抗战到底。

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为了挽救危局,19441010日,民盟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建议国民党统筹战备、给养、训练以及要凭战绩升降军官,撤换抗战以来作战不力的将领,改善官兵的生活待遇以期提高战斗力,发展本国的军需工业以增强军事实力。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政治上国民党日益腐败和消极,在经济和军事上亦发生了严重的危机。19443月周恩来号召开展民主宪政运动。民盟积极支持并参加这一运动,创办报刊抨击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强烈要求开放政权,实行民主政治。民盟领导人张澜认为,“某一党获得政权后,就高唱以党治国”,“实行一党专政,视国家为一党所私有”,“而且党权竟超过国权……于是党治便自然而然的成为独裁政治”。

——摘编自张磊《略论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中国民主党派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力量。1936年,救国会和第三党就发表宣言,指出挽救民族危亡唯一之途,是国内各党派都要“重其相同,轻其相异”,建立反日阵线,举国一致进行抗战。……抗日战争爆发后,救国会大批成员进入陕北、华北、华中等解放区,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乡村建设派的部分成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军队的溃退,仍留在山东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共同战斗。……民主党派在海外华侨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积极动员海外华侨为祖国抗战出力。……抗战以来,华侨每年汇回国内的外汇是10亿元以上,这笔惊人的外汇,对祖国抗战是莫大的资助。

——摘编自宋连胜《民主党派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主党派对抗战的主要贡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国人口在汉唐间未能超过6000万,而到北宋末年,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了1.4亿。人口增加带来了生存竞争压力,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通过读书、业儒,进而入仕以求改变困顿的家境。据统计,两宋科举取士正奏名和特奏名共12万多人。科举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教育者数量的剧增,培养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两宋时期国子监刻书计有9440卷。一些政府部门、地方学校也都刊刻了一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和相当数量的经传史记、诗词歌赋等。通俗读物、童蒙读物、民间日用书籍等成为市民阶层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此外,医方、历书、占卜类书也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书籍。当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与图书生产联动协调时,宋代的图书市场便就此形成了。

——摘编自白金《人口、科举与宋代图书出版市场的形成》

材料二   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该书馆使用以牛为动力的机器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格致书室、美华书馆和广学会等20多家出版机构。184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禁教令。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版的图书主要有《养心神诗》等传教小册子,《华英字典》《中葡字典》《拉丁—中文词汇》等工具书,还有大量有关西方学术、文化和科技的著作,如《东西史记和合》《大英国志》《代微积拾级》《几何原本》等。1851年由广州西关金利埠惠爱医院出版的《全体新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介绍西方人体解剖学的著作,对中国医学界影响很大。

——摘编自郑艳红《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图书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图书出版市场形成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传教士在中国出版图书的背景及影响。
2023-08-30更新 | 186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选考)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茶马古道与文物保护】

材料一从考古文化遗迹看,4000—5000年前西藏昌都地区就已经存在大型古人类聚落遗址,其中包含着部分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因素和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原始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和交融。唐朝时吐蕃政权不断向周边部族扩张,公元7世纪,吐蕃势力逐渐深入和影响滇西北和西洱河地区,并于唐调露二年在塔城设立神川都督府。在此背景下,佛教沿滇藏茶马古道由吐蕃传入南诏统治地区,并以南诏传统宗教文化为基调,形成了独居特色的阿吒力教、东巴教等等。明初,中央王朝视木氏统治势力为防御和抵抗吐蕃势力的依托而大力扶持,木氏历征战而将统治范围扩大到滇西北、藏东南和川西等广大藏区,并实施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政策。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随着改土归流在滇藏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深入推进和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成为主流,其程度与范围远大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

材料二文化遗产廊道理念源自美国20世纪80年代,是日益受到国际遗产保护届关注的保护遗产新思维与新战略。此理念以特定的历史活动、文化事件为线索把众多遗产单体串联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廊道遗产区加以整体保护。滇藏茶马古道上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遗产资源。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珍贵遗产迅速衰竭,古道在邻近地区被人为割裂,造成古道遗产内在的历史和文化联系性断裂,破坏其文化的整体性。面对滇藏茶马古道令人堪忧的保护现实,文化遗产廊道区域化、整体性保护思想契合了古道保护的内在诉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滇藏茶马古道下民族交融的条件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滇藏茶马古道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