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1 . 明代万历年间绘制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是一组条屏式样的海防图,全图自广东沿海向东向北呈“一”字展开。清中期的长卷式沿海全图的分图顺序,多为“自盛京(今辽宁)至广东”,这与明人万里海疆“自粤抵辽”截然不同。这一呈现顺序的变化,最有可能是基于(     
A.王朝政治的差异B.制图技术的发展C.经济重心的变化D.外贸政策的不同
2024-05-08更新 | 343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天津卷0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司马)迁之学也说仁义,也说诈力,也用权谋,也用功利,然其本意却只在于权谋功利”;“今求义理下于六经,而反取疏略浅陋之子长,亦惑之甚矣。”据此可知,朱熹希望(     
A.以理学为指导对史学革新B.否定《史记》的史料价值
C.史学研究者关注时势变化D.探究万物以获取历史真相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在儒生明确意识到理学和心学的缺陷时,吸收外部思想资源就成为必要,格致之学由此勃兴,成为广泛引进西方科技知识的载体。而明末清初西方科技被译作“格致”,正可作为其标志。从1902年起,中国出现了一股放弃“格致”而改用“科学”的潮流。下图所示为1894年至1915年报刊言论中“格致”(包括格物与致知)和“科学”的使用次数。

——摘编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材料二   19011902年出版的严复译作《原富》一书中,开始出现了“格致”“格物”和“科学”三词并用的现象。对这三个概念的分别使用,体现了严复对这三个概念的不同认识:“格致”和“格物”主要指代物理、化学等具体的自然科学,而“科学”则指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理论学科。严复在为《群学肆言》作序时,就提出了“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这表明他主张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严复还认为政治学也应该被纳入科学的范畴。

——摘编自郑军《从“格致”到“科学”——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演进》

材料三   中国人对“科学”所作的最早的权威性界说,见之于任鸿隽的文章。1915年,他在《科学》杂志的第一篇文章中说:“科学者,智识而有统系之大命。就广义言之,凡智识之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井然独绎一事物者,皆得谓之科学。自狭义言之,则智识之关于某一现象,其推理重实验,其察物有条贯,而又能分别关联抽举其大例者,谓之科学。”至此,科学在中国,终于被确定为一种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的系统学问;而科学的地位,也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认同,被安放在神圣的学术殿堂里了。

——摘编自李双璧《从“格致”到“科学”:中国近代科技观的演变轨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以来报刊言论中“科学”相对于“格致”(包括格物与致知)使用次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科学观演进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942年,《新华日报》对《对体育运动的几点意见》一文评论道:“普遍化和大众化”是“开展体育运动的方向”,“此后要多创造出更大众化,更适合边区环境与经济条件的集体的与个人的运动”,“而民族形式的采用,是造成上述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反映了(     
A.体育与军事训练结合B.抗日根据地经济困难
C.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D.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下表所示为南北朝时期表现女性生活及情感的部分民歌。这些民歌(       

歌词

夜来冒霜雪/晨去履风波/虽得叙微情/奈侬身苦何旦辞黄河去/落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呜啾啾

出处

南朝民歌《夜度娘(歌姬舞女的一种)》

北朝民歌《木兰辞》

①表明南北民间文化趋同       ②颂扬了女性的社会贡献
③可探究地域风情的差异       ④隐含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东周时期,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代的政治名位。晋平公曾经举行夏代郊祭礼仪以祭祀鲧(禹之父),魏惠王以夏代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据此可知此时(     
①夏代礼仪制度复兴                  ②宗教神权观念盛行       
③宗法分封制度瓦解                  ④诸侯争夺天下正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4-29更新 | 416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天津卷02)-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7 . 下图所示为1957年创作的政府宣传画《锻炼吧!幸福的孩子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B.民众健康观念得到增强
C.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D.政府重视增强民众体质
2024-04-23更新 | 152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天津卷0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北朝至隋唐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完整过程。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个浓缩中国文化特质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词语——“中华”,胡汉融合是认识“中华”概念的一个起点。《晋书·桓温传》记有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十六国春秋》记十六国时原西晋旧臣贾坚仕于前燕,(东晋)士子荀羡劝说贾坚说:“‘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贞观时,给事中杜楚客在谈及北方突厥时云:“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唐律疏议》规定:“造畜蛊毒(欺骗害人),所在不容,摈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流放),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

—摘编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东晋南北朝至隋唐胡汉融合与“中华”词义嬗变》

材料二   20世纪初叶,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是当时可称为中国知识精英之巨擘并站在新、旧交替激荡之大变局时代前列的梁启超先生。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写道:“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1903年梁启超提出“大民族”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后来又提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

—摘编自石硕《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概念百年发展史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一词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
2024-04-23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天津卷02)-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起.铁路与工业使印度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推行英语教育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和中长篇小说就不再具有宗教特色·他的部分诗歌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实质上已全然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宗教诗歌。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把世俗主义作为建国方针之一……印度人在德里之南择荒地另建新都(新德里),使遍地文物古迹的历史名城德里得以整体保留。

——摘编自刘建《印度文化的底蕴及其现代化》

材料从多个侧面呈现了近现代印度文化的转型历程,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至少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2024-04-23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天津卷02)-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10 . 阅读下表《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可知当时英国(     
1832年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颍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1867年改革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1884-1885年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A.以和平方式实现普选权B.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C.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D.议会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2024-04-13更新 | 540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天津卷0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