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南宋《农书》记载,一是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二是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据此可知,此书(     
A.全面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B.标志传统农学完成根本性转变
C.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D.深受理学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
2024-05-06更新 | 20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4·广东·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所示为文献中对古代南方部分地区经济信息的记载。这些记载最有可能出现在(     
地区记载
吴越十二州 (今浙江大部及闽北)以境内田亩荒废者,纵民耕之,公不加赋
杭州周三十里,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成都岁市布织缣数十万以给秦、陇军用
江西、浙江、福建及四川的丘陵地区垦山垅为田,层起如阶梯, 每远引溪谷水以灌溉
A.公元3-6世纪B.公元 10—13世纪
C.公元14—16世纪D.公元17—19世纪
2024-04-11更新 | 276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记载,殷商甲骨刻辞的内容涉及迁都、农耕、田猎、天气、地理、战争、祭祀、疾病等,他们在长期对自然、天象、气候的观察、记录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这反映出商代(     
A.占卜活动影响天文B.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
C.早期民本思想孕育D.农耕生产盛行精耕细作
2024-04-24更新 | 735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大联考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青铜礼器——堇鼎,其上铭文大意为: “‘堇’奉燕侯之命,到都城向召公奉献食物,召公赏钱给堇,堇用这些钱铸造了该鼎。”此铭文佐证了《史记索隐》中记载: “召公奭受封于燕,但本人并没有去,他留在都城继续辅佐周王,派遣长子前往燕国。”这可说明(     
A.周初分封制度尚未完善B.《史记索隐》抄袭了堇鼎铭文
C.血缘宗法制度完全确立D.史料互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5 . 公元前651年,齐、周、宋、许等国诸侯盟于葵丘,其中两条盟约为“毋忘宾旅”“毋遏籴”。《管子·轻重乙》记载:“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战国时期,各大国展开了对定陶(南北水运交通枢纽)的争夺战。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生产力进步推动了社会观念更新B.商业在社会变革中具有重要地位
C.关税已成为各诸侯国的主要财源D.社会结构的变迁受政治强势干预
2024-03-14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二)历史试题
6 . 唐代使职数量众多,一般是指代表中央朝廷衔命出使四方而从事专门事务的官员。《唐国史补》记载: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使职在唐朝的变化折射出(     
A.政府的行政执行效率受到制约B.官僚体系的制衡机制强化
C.中枢机构权力逐渐向内廷转移D.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削弱
2024-03-14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四)历史试题
7 . 明修元史时,记载东北、西南各民族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逐步将该地区纳入大一统政权之下的有关史事。清修明史,尤为重视考察在明朝时诸土司区、藏区、新疆和蒙古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这表明明清时期(     
A.史学研究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B.新的政权继承了前朝版图
C.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加强D.对边疆地区治理逐步强化
8 . 《论语》 —— 人类文明的瑰宝

材料一   汉唐时期,有记载的研究《论语》专著约百部。而两宋时期有250余部。《论语》是北宋文人必读经典之一。深受重视。他们虔心研治儒学,成就了北宋《论语》注疏的辉煌局面。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   开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都体现出诠释义理的深度。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

——摘编自刘亚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流传研究》

材料二   4世纪后期。《论语》传入日本。7世纪。日本最早的宪法中多条目直接出自 于《论语》。大化改新时的教育机构中《论语》被定为必修书目。《万叶集》《源氏物语》 等作品均引用了《论语》的话语。9世纪。祭拜孔子与孔庙合法化,宫廷首开“论语讲   筵”。18世纪,朱子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   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从17世纪开始   《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   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   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论语》也在当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摘编自馆冈邦雄《<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论语》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论语》对外传播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称书店为书肆,兼具卖书与刻书两种职能。东汉时期,随着太学兴建及各地私学兴起,都城洛阳的书肆日渐增多,图书复制主要依靠手抄传承。唐朝时期,图书业“写本时代”达到黄金时期,同时,雕版印刷术也开始在民间图书市场逐渐应用。刻书的内容以民间需要的日历、医书、韵书等为主。书肆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规模较大的,书肆中心。

宋朝时期,书肆主人以刻印书籍为职业,以图书流通为手段,以营利为目的,拥有许多写工、刻工和印工,且不断创新。宋代严格控制书籍出口,但是屡禁不止,辽、夏、金也因此翻译与翻印了大量汉文书籍。明代为了推行政令,进行统治,政府的法令和记载典章制度的书籍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出版物。诸多书肆为了营利目的,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印刷当时畅销图书,图书装帧华丽、刊印数量较大,特别是文学类图书,以翻刻宋版文集为时尚元素,各种各样的文学选本大量刊印发行。

——摘编自袁红军《古代书肆发展考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书肆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角度概括中国古代书肆发展的意义。
10 . 皇帝颁布的文书,被冠以“制书”、“诏书”等尊美之称, 臣子被要求无条件地贯彻执行皇帝的诏书,即“谨奉诏”。臣子“奉诏不敬”、“奉诏不谨”则是相关律令明文规定的罪名。在汉代的历史记载中,类似材料不胜枚举。这说明汉代(     
A.专制集权遭到严重破坏B.皇帝力图维护君权至上
C.实现了控制臣子的目的D.以法家思想治国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