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劳动力充足,适宜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明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主要的产棉基地。全国各地前往江南收购棉花、棉纱、棉织品的商人云集,如松江和嘉定所属的枫泾镇、朱泾镇、新泾镇、罗店镇、朱家角镇等,都是棉布业中心和棉花集散地。当时“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甚至“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骨(都)从此出”。棉花之外,江南许多地区“乡间隙地,无不栽桑”,“桑拓遍野,无人不习蚕矣”,“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蚕不稔,则公私俱困,为苦百倍”。杭嘉湖不少地区,出现了植桑农户,专以桑叶出卖,形成了桑叶专业市场,被称为“叶市”。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19世纪末,清政府大面积放垦官荒,将大面积的生熟官荒地贱价出售,鼓励民间开垦,移民大量涌入东北开荒种地。大批地主、资本家、商人等纷纷筹款贱价领荒,并组织农场型经济实体——农垦公司。1912年4月,奉天省(今辽宁省)清室三陵衙门委托崔洵生等人组织溥丰农场公司,承租奉天昭陵(今沈阳北陵)余地及昭陵私垦地亩“倡办稻田,种植果木”。1913年,辽中县参事会参事员李文华等在辽中县设立试办稻田事务所,招股2万余元,承租县境辽河河退地两块,引水种稻。1928年,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辽宁省经营土地6公顷以上的“大农”有258264户,占农户总数的19.4%,有的组织承领荒地达16000亩。

——摘编自衣保中《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江南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大农”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江南和近代辽宁农业发展的共同影响。
2022-04-30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封闭管理四月份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海疆经略梳理表

阶段内容
公元前6世纪前夏朝国王后芒“东狩于海,获大鱼"(《竹书纪年》);海上航行的篷.桅、帆已经具备。
安阳商代遗址出土了东海和南太平洋的海贝、海螺和鯨骨。
西周时,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春秋时,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说苑》),孔子曾想“乘桴浮于海”(论语》)。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秦始皇先后到芝罘、成山、碣石等海港巡视:秦朝时可建造载重量为30吨的大船;(史记)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出海,今日本本州岛有徐福墓与徐福祠。
西汉时,大船有冲锋舰,战舰、快船、侦查舰等;西汉与印度、斯里兰卡曾通过海路交往。
三国时期,东吴派朱应、康泰率船队历时六年远航至印度、斯里兰卡“百数十国”,朱应作《扶南异物志》,康泰作《吴时外国传》。
东晋时期,高僧法显独自从斯里兰卡出发,搭乘海船回国,著《佛国记》。
公元5世纪末至15世纪.隋炀帝派人与东南亚各国建立交通、贸易关系。船有五层高。
唐朝有广州、交州(越南顺化东南部)等海港,其中,交广线担负南洋和印度洋国家的贸易,远达红海,并在广州设“市舶使”。唐朝工匠还改进了船舵,发明了水密隔舱,能利用季风驶船,船长达60米,能载六七百人。
宋代所造防沙平底船载重量有500吨至800吨,已使用船坞造船,航海时“舟师……晦观指南针”,并在苏门答腊,马尔代夫设贸易基地与贸易站,《岭外代答)中记载与我国通商者有50多国。
元代,规船构造,载重量等“冠绝千古”,泉州“梯航万国"。相传,汪大渊东至澳大利亚,西至地中海,西南至莫桑比克海峡.鯿成岛夷志略》。
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绘制了《郑和航海图》,撰写了《瀛涯胜览X西洋番国志)等。

——摘编自李永采《海洋开拓争霸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航海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到1920年从欧洲回国从事新闻事业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主编报刊十种以上,被推为“舆论界之骄子”。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在利用报刊进行政治宣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深刻地认识到报刊在变法中的作用,认为报刊可以“去塞求通”,推动富国强兵。戊戌变法失败至1912年年初,梁启超东游日本,接受资产阶级新闻理论,认为报馆是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其新闻思想具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民国建立后,梁启超表示接受共和政体,不仅盛赞报纸宣传在政治变革中的丰功伟绩,还感慨“吾侪从事报业者,其第一难关,则在经济之不易独立”。

——摘编自柴志芳等《试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产生、转变和发展》

材料二   胡适从15岁参与《竞业旬报》编辑工作,创办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七种之多,还坚持“政治为体,新闻为用”的政治新闻观。早在1908年,胡适就在《竞业旬报》中高呼“我们的祖国万岁”,以报刊为平台,宣传其对日政策的主张,发出追求民主、自由的呐喊。胡适不仅及早地接受了国内新闻思想的精华,还吸纳西方资本主义新闻理论,追求新闻自由,希望通过报刊活动来宣传科学知识,树立国民自强自立的精神态度,从根本上对国民素质进行提高。胡适积极主张“文艺救国”,抨击北洋军阀的新闻制度,认为“办报只要采取锲而不舍的精神,用公平的态度去批评社会、教育、文化、政治”,终是有社会价值的。

——摘编自王博《简论胡适新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适与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相同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梁启超与胡适新闻思想的认识。
2021-05-1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