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前期至公元前411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他在该书中提出的“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日益增长,从而引起了斯巴达人的恐惧”的观点,在2012年被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格雷厄姆·艾利森概括为“修昔底德陷阱”,用来表示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间的争端。据此可知(     
A.历史认识需要史料来丰富B.历史学家大都真实书写历史
C.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偶发性D.历史演绎带有主观功利色彩
2023-11-19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练习(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翦伯赞在《历史哲学教程》中指出:"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都放在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种种侵略史观的批判、对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英雄的讽歌,以及对那些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的谴责”。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形态说,同时紧密结合中国自身历史特点,把中国历史演变当作有规律的过程来把握,以翔实的史料系统阐述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并深刻地揭示了其中内在的规律性。郭沫若在谈到这时期自己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时公开宣称:"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队伍和社会影响迅速扩大,以至有人惊呼:"今日研究社会科学者,已多趋于唯物派一途"。当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一种以古喻今、以古人古事说今人今事、把历史和现实简单类比、一概否定统治阶级的活动等实用主义的倾向。到抗战后期,史学研究者开始自觉加以纠正,使自己的史学研究更加实事求是。

——摘编自陈前《论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迅速发展》

材料二   戴逸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尊重历史事实,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具体论断是可以修改、可以补充的,但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长青的。"2005年,在《经济—社会史评论》座谈会上,齐世荣、侯建新、马克盎等学者谈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的考察,如果在世界历史的大的坐标系内进行的话,就有可能看得更加清楚"。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摘编自侯云灏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表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阿米蒂奇认为,大西洋是欧洲人长久不懈地进行航海、探险,拓殖、管理和想象的产物。他指出,大西洋史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类型。

环大西洋的历史把大西洋世界当作一个特定的交流和传播区域。最典型的是历史学家诺顿把巧克力和烟草当作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它们在欧洲和美洲的交流和传播。
跨大西洋的历史主要比较大西洋世界内部不同帝国或民族国家,城市、岛屿以及种植园之间的异同。学者埃利奥特比较了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史。正是由于宗主国殖民方式的差异,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殖民地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地方与整体相结合的大西洋史把某个特定的村镇、城市等置于大西洋视野下,把局部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研究者汉考克以伦敦为中心,分析伦敦商人与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商人以及其他地区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魏涛《二战以来欧美学界大西洋史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


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研究大西洋史,请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在鸦片战争中琦善作为钦差大臣,代替林则徐与英国代表交涉周旋。不同时代的学者对琦善有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评价。有学者认为,琦善是导致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是一个“胆小鬼”“卖国贼”;也有学者认为,琦善具有远超时人的外交家的智慧,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历史学家的认知水平与生命体验存在差异
B.历史学家思维习惯及对外部世界认知不同
C.时代大势、史观史论以及意识形态的因素
D.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使研究者难以准确定论
2021-01-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传统观点认为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后来有学者通过对双方阵营社会成分的分析,提出英国革命不是一次阶级革命;还有学者认为英国革命具有清教和宪政的双重属性。据此可知,关于英国革命的认识
A.随时代发展历史解释日益多元B.说明研究者的立场影响历史事实
C.因研究视角的拓展而渐趋真实D.后期史学家的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2020-05-20更新 | 4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二诊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白绝未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Wood)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

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蒙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

——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等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差别,中西史学界对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英国国内辉格派史学家认为这次革命的“光荣”之处就在于议会最终战胜了国王。“革命”一词的意义并不是指用暴力将政权由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的手中,而是意指事物发展像车轮一样又转回原处(英文中“革命”“revolution”一词的原来意思为“循环,回到原处”)。托利派思想代表人物休谟认为:没有权威,自由就不能存在;建立政府不是为了提供自由,而是为了提供正义;对当权政府的反抗,是不可饶恕的行为。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则认为,在“革命方案”中,“没有一朵王冠上的花被触动,没有一种新的权利给予了人民”。

——摘编自许大华《论“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影响》

上述材料是不同学者对英国“光荣革命”的评价,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两个视角或方向、立场,对“光荣革命”得出简要的评价,并进行阐释。
2024-06-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 ”

【资料夹】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②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④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⑥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⑦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


(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
9 . 1640~1660年的内战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8世纪上半叶,有学派认为查理一世违背宪政原则,内战是议会为了维护宪法原则、保障个人自由而与国王展开的一场斗争。进入20世纪后,学术界从社会经济结构入手,对内战进行了新的诠释。主要观点有:乡绅是乡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在内战的爆发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内战是衰落的乡绅为挽救自身所做的自救运动;等等。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内战是英国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但也有学者认为内战是偶发事件,是一场误会。据此得出
A.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B.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C.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2022-05-29更新 | 11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2022届高三5月第三次选考科目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历史,从商周起就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北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目的也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代学者许嘉璐也提出:“无科技无以强国,无文化足以亡种”。这些论述说明
A.历史是史学家挑选出来的人类发展精选集B.历史的存亡由历史学家个人意志主观构建
C.历史学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D.历史研究应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
2021-12-17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月首考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