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目录是教材内容的缩影、知识体系的纲要,能宏观呈现知识背后内在的关联。如图所示分别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和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对比两者,找出统编教材目录的一处变化,并尝试解释教材目录发生变化的原因。(要求:论从史出,逻辑清晰,时空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
(2007年版)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吕录(节选)
(2019年版)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2022-05-29更新 | 345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虚,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宋茶叶生产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新的产品。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自然经济的“地盘”,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进而逐渐克服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狭隘性。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茶茗,所以茶叶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023-10-0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   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内容梗概表

课题名称及子目标题主要内容学习聚焦
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李悝改革;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2子目: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南京临时政府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改革等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也大多没有成功。
3子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中共十九大报告决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战略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摘编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内涵,并结合史实说明其主要分类方法。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教版)第80页

材料二   1627年,法国图书馆学者加布里埃尔洛代在《建立图书馆之倡议》里提出,要在民众中获得巨大声望、没有哪种方式比建藏书丰富、规模宏大的图书馆更保险。这正是近代早期国家图书馆兴起的缘由……

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对读者经济状况、身份等诸多限制。

——摘编自梁跃天《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材料三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摘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教版)第80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如果你是一名地方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如何规划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7世纪中西方科学技术领域的代表著作简表

中国

西欧

时间

作者

代表作

时间

作者

代表作

1578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543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637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628

哈维

《血液循环论》

1639

徐光启

《农政全书》

1632

伽利略

《两大体系的对话》

1643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介绍地质地貌)

1687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中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3-1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法律逐渐成为当时朝野上下的基本共识。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委任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主持修订法律之事,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在沈家本的主持下,当时翻译的各国法律包括法、德、日、奥地利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事法律以及英美的公司法,民商法学论著则以日本居多。但清末的民法学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即便有个别中国学者完成的论著,也多属于外国民商法的介绍。清末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民商法,主政者也考虑到中国自己的国情,尤其是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情的制度。但是,总体上看,清末民商事法律制度及其民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仿效德、日等西方法律的结果,是一种“拿来主义”的策略。

——摘编自柳经纬《回归传统百年中国民法学之考察之一》

材料三     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法学发展的原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作用。
2022-01-0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人教版必修二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年(%)

年份


国别

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44-55

0

0

4

17

17

6

1.7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2

9

6.7

3.5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

材料三 据统计,非计划经济国家的商品出口值,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1960~1973年增长速度更高,达到年均8%。

——高德步、王钰编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 在关税及贸易协定组织主持下,从1947年今已举行了8次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使占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值54%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第二次……使占应税进口值56%的商品平均降低美税35%。第三次……,使占进口值117%的商品平均降低美税26%。第四次…,使占进口值10%的商品平均降低美税15%。第五次……,使占进口值20%的商品平均降低美税20%。第六次……,使关税税率平均水平下降35%。第七次……,这次谈判的重心已从关税转到非关税壁全上,并达成七个非美税壁全方面的守则。这七个守则,在法律上独立于总协定,它们仅对在守则上签约的成员国具有法律效力。第八次……,读判涉及货物交易,并首次将劳务输出列入多边贸易谈判内容。除了货物贸易外,还知识产权和投问题列入了该谈判内容。……但是在布意尔部长城会议上讨论的一个最后文件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就农产品价格补贴问题的谈判破裂,未能如期完成。

——王幼文《世界经济学》

材料五 WTO虽然号称”经济的联合国”,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当今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毕竟是少数发达国家,全球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进程也是在发达国家占支配地位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它们通过WTO来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多种贸易、投资及经济运行规则,这决定了WTO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与问题,在WTO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中必然交织着各种矛盾和冲突。每个国家加入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这些规则的不公平性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到伤害。因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就发生了。

——江虹《世界贸易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贸总协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联系与区别。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和其自身的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史学在不断进步,历史认识也会随着更多可靠的史料不断接近客观事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样,平民中出现了小部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他们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在旧氏族贵族的专断统治下,他们的经济利益严重受损,迫切希望进行政治改革,争取参政的权利。在旧氏族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中,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往往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历史1

材料二   公元前8~前6世纪的古风时代是希腊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农业仍是希腊人赖以为生的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最好的财产形式……但手工业和商业在部分先进地区,如科林斯、雅典,已同农业完全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其突出表现是制陶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勃兴……此外,铁器冶炼与制造业、采矿业、造船业均有明显发展……希腊斯巴达、雅典等城邦的形成,雅典的梭伦改革等一系列事件都发生在古风时期。

——周启迪《世界上古史》

材料三   无论是古典文献还是考古材料都少有关于手工业的记载,唯一有充分历史证据的手工业是雅典的制陶业,根据考古专家们的估算,即使在制陶业最兴盛时期,雅典从事制陶业的总人数也不超过200人。从社会的各个侧面看,希腊城邦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不少学者认为,梭伦代表了工商业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这种说法缺乏可信的历史根据。梭伦所面临的社会危机实际上主要是雅典的农业危机,其主要的改革措施之一是废除所有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它同工商业并没有什么关系。梭伦的另一项改革措施是将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值得注意的是,计算财产的标准完全是按照个人土地上“干的和湿的”(亚里士多德语,“湿的”即指橄榄油)收获,而不是从事手工业或商业的收入。

——黄洋《古代希腊政治与社会初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概括材料一中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于雅典梭伦改革背景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两者对雅典梭伦改革背景的认识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概括学者黄洋对雅典梭伦改革背景的认识。综上,专家学者们对梭伦改革背景的认识各不相同,你是怎样看待这种不同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