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1 道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了主持乡饮酒礼的人,在乡闾里社为有贤能的长者;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由此可知明代乡饮酒礼(     
A.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B.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
C.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D.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
2023-12-01更新 | 854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复学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在《三国演义》、《牡丹亭》、“三言二拍”等这些小说面前,不仅台阁体诗、茶陵诗派、唐宋派散文早已黯淡无光,即便是公安派这种富于革新气息的文学流派亦相形见绌。这反映出明代(     
A.社会阶层变动影响文学创作B.高雅和世俗文化无法共存
C.世俗文化开始成为时代主流D.文化专制主义束缚革新意识
3 . 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A.肯定儒道思想的历史价值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D.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
2023-07-16更新 | 562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总会刻上这个时代的烙印,人文环境、政治变革以及经济发展无不反映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楚辞中,奇美的想象创造了屈原美的人格。屈原希望在楚国实现他的“美政”理想,为此,他在服饰、行为、生活、环境、精神世界等各个方面都突出“奇美”二字。他在诗中写道:“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摘编自王纪人《大学语文基础》等

材料二:杜诗中辉煌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就反映了当时农村经过战争破坏的萧条衰败的景象。杜甫写战争灾难,不光是诅咒,他的思想感情非常复杂,对唐每一次正义战争的胜利,他都欣喜若狂。身处时代紧急转变的关头,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社会底层,跟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命运,“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有诗论家评价杜诗指出:“杜子美之于诗,实集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已”。

——钱学《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材料三昆山腔自《浣纱记》问世而崛起于戏曲舞台上以后,作家辈出,作品繁多,它们促使昆山腔的演出及流传达到了一个极盛的时期。从万历至清中叶,可以说是昆山腔剧种的黄金时代。颐和园在光绪年间重建时,与清漪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颐和园多了一座大戏楼。而标志着京剧成熟的演出规模和代表人物,都在大戏楼的建筑和大戏楼当时的演出活动中体现了出来。宫廷舞台之设计建造的科学和华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舞台。

——摘编自《京畿重地北京》《昆曲欣赏读本》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分析屈原的作品风格形成的政治与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杜诗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并指出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浣纱记》的作者,列举两部“黄金时代”的新剧目。概述《浣纱记》问世后至清初,昆山腔发展的过程。②指出颐和园内“大戏楼”的名称。概述京剧形成的特点及过程。
2024-04-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天略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的耕织图。南宋绍兴年间,临安于潜县令楼璹“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其中耕图21幅,自浸种至入仓;织图24幅,自浴蚕至剪帛。每幅图上配以五言诗一首。《耕织图》完成后,受到宋高宗赞许并获得吴皇后题词,宣示后宫。整个南宋时期,各府、州、县的衙门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让官民观看,以了解耕织过程和细节。元代以来,历代都有《耕织图》的摹本。

材料二


《耕图》第10幅“插秧”
左图中的配诗: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溪南与溪北,啸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注:秧马是宋代南方农民发明的一种插秧工具。)

《织图》第14幅“择茧”
左图中的配诗:
大茧至八蚕,小茧止独蛹。
茧衣绕指柔,收拾拟何用?
冬来作缥絖,与儿御寒冻。
衣帛非不能,债多租税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程玉艳《<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耕织图》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南宋《耕织图》的史料价值。
2023-10-0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等地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据《史记》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2023-06-10更新 | 4787次组卷 | 18卷引用:五年(2018-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7 . 某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     
A.看到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产量B.欣赏雅利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
C.在恒河边克尔白神庙发现那尔迈调色板D.在爱琴海边与哲人苏格拉底夜读“悬诗”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以儒家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是大一统。从哲学上说,是天人感应;从政治上说,是中央集权;从制度上说,是文官治国;从伦理上说,是三纲五常。中国的“奉天承运”和西方的“君权神授”不同。罗马的“皇帝神格化”是为了论证其统治的神圣性,但“神意”与“民意”无关。中国的天意要通过民心来体现。“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因为强调“权力”的最终来源是“责任”。有多大权就要尽多大责,不尽责就会失去权力的合法性。这一套意识形态也不断塑造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拥有对“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对“大一统”秩序的强烈认同,士农工商莫不如此。汉朝有完整的基层政权并深入基层的文教事业。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用儒家文化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法度,理解同样的文化。唯有这样的人民基础,大一统王朝才能多次浴火重生。

材料二   罗马帝国注重建立稳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罗马民族认同”。例如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号召以罗马的传统美德,即对家庭、国家和本土神灵的忠诚与责任来凝聚人心。维吉尔创作史诗《埃涅阿斯纪》,构建“罗马民族”认同;李维写《罗马自建城以来史》,批判分裂的派系主义;贺拉斯作《讽喻诗》,号召社会回归对家国的责任感。然而,罗马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只有行省的贵族和官僚才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不会说,更谈不上融合相通。高卢和西班牙并入罗马300年后,农民还在说自己的凯尔特语。罗马苦心建构的“民族认同”,由于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因此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与古代罗马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与古代罗马国家治理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北宋王安石的《发廪》中有“筑台尊寡妇,入粟至公卿。我尝不忍此,愿见井地平……乡豪已云然,罢弱安可生。兹地昔丰实,土沃人良耕”等内容。这些诗句可印证北宋中期(     
A.贫富分化的严重B.选官制度的发展
C.传统伦理的强化D.政治改革的成效
2022-10-10更新 | 48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百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法治与教化时常见的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并作答。

材料一   “春秋决狱”兴起于汉武帝时期,为董仲舒所倡,是指以儒家经典《春秋》里记载的事迹和体现的原则作为判案的依据,又因为在实践中也经常援引其他儒家经典作品如:《诗》《书》《礼》《易》《论语》中的微言大义等作为断案的依据,所以又称“经义决狱”或者“引经决狱”。

——摘编自牛阿曾《从春秋决狱看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形成》

材料二   《唐律》之所以被推崇,就在于它“于礼以为出入”。唐朝统治者在制定、修撰法律的活动中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从《唐律》条文上可以看出,皆“一准乎礼”。

——摘编自刘磊、邵东伟《试述〈唐律〉立法方面的特点》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1-15更新 | 199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