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84次组卷 | 19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3 . 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都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这反映了(     
A.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B.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
C.秦统一后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祖制”特指“先皇制度”。具体而言,“祖制”是本朝开国皇帝以及先代皇帝构建的关于国家治理根本制度的规范体系,其内容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职官任免、朝贡外交以及对于特定群体的规制、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等等。祖制的名称,各朝不一,有称“祖制”“祖训”“圣政”“圣训”也有称“本朝家法”“祖宗故事”“祖宗之法”等。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祖制,将祖制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政治惯例,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方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朱勇《“祖制”的法律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用“祖制”治理国家的原因。
5 . 精神、理想引领、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

——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版)

材料三   16-18世纪英国贵族从政治权利到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乃至婚姻家庭生活和教育,都产生了一定变化。在近代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英国贵族适时的调整,投入经营,用一种“渐进式”的转变方式追求自由权利,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英国近代史上,文化在推动整个国家崛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而贵族精神正是英国文化发展的引领性力量。他们重视教育,更加注重等级性,以其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来影响社会其他阶层。

——摘编自毕书媛《16——18世纪英国贵族精神的“渐进式”演变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简述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为继续实现这一理想所做的努力及其努力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关于中国文化的主要观点,并以宋、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来印证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贵族精神”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
2021-09-27更新 | 2825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7 . 如图为罗马条约签订后法国漫画《共同市场》∶戴着象征第四共和国小红帽的法国民众走近投票箱,箱子突然弹出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头像,连接头像的弹簧是法语单词"共同市场"。该漫画意在
A.表达民众对联邦德国崛起的担忧
B.唤起法国民众对二战的深层反思
C.质疑欧洲一体化法德联合的必要
D.批判冷战形势下人们的猜忌心理
2021-05-28更新 | 2390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盐商是清代最有实力的商业集团,有人通过对两淮盐商实得、应得利润的估算,认为“徽商在两淮盐运业的实得利润,不到其应得利润的40%”,到道光咸丰年间,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其主要原因在于
A.长途贩运中商帮的竭力控制B.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
C.官营盐业不及私营盐业发达D.太平天国垄断了两淮盐运业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博览会举办情况介绍(部分)

时间(年)主办国名称主题或特点
1851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展馆水晶宫
1867法国第二届巴黎世界博览会首次增加文化内容
1876美国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
1925法国巴黎国际装饰美术博览会宣传文艺新风尚
1958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主题“科学、文明和人性”
1962美国西雅图二十一世纪博览会主题“太空时代的人类”
1974美国斯波坎环境世界博览会主题“无污染的进步”
1985日本筑波万国科技博览会主题“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86加拿大温哥华国际交通与通讯博览会主题“交通与通讯——人类发展和未来
1990日本大阪万国花卉博览会主题“花与绿——人类与自然”
19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2韩国丽水世博会主题“生机勃勃的海洋及海岸:资源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以城市为主题,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精髓是和谐城市。“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国的先秦诸子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的社会。“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这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摘编自《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博会的特点,并根据表中所列的主题或特点指出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为主题精髓的原因和成功举办的影响。
2021-05-06更新 | 37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人口迁移、经贸往来以及战争冲突等方式使世界多元文明在互动中交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观点
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3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4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异《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材料二   



(2)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