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清初思想家李颙指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穷理致知,反之于内,则识心悟性,实修实证;达之于外,则开物成务,康济群生。……明体而不适于用,便是腐儒:适用而不本于明体,便是霸儒。”这一言论 (     
A.表达个性自由的愿望B.体现经世济民的观念
C.蕴含离经叛道的倾向D.宣扬空谈心性的主张
2 . 下图为1200~1900年英国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拉里·尼尔等主编《剑桥资本主义史》

(1)概括指出1300-1600年间英国实际工资的发展呈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成因。
(2)指出与1300-1600年间相比,影响1800年后英国实际工资主要因素的不同,并简要说明从中得出的历史启示。
2024-01-12更新 | 310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江西卷)-2024年1月“九省联考”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小颜同学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该结论进行历史解释。

首先,小颜选择了一则材料,作为研究起点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接下来,小颜搜集了关于李鸿章评价的三则材料

材料二   189471日,美国《呼声晨报》记者弗兰克·卡彭特直接用“与清朝伟大政治家的对话”为题,称赞李鸿章为“当今清朝最进步的人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个纯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纳了许多现代的方法”。

——摘编自汤伏祥《海外史料中的李鸿章》

材料三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四   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开创阶段完全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发展洋务运动作为扩张其军阀势力的手段。他所主持兴办的民用企业“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是中国出现官僚主义雏型的开端。

——摘自董蔡时《左宗棠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
(2)指出材料二、三、四中学者对李鸿章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
(3)通过上述研究,小颜初步学会了通过史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试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
4 . “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国家的表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天可汗”没有号令整个游牧世界的权力,但至少在“南北兼跨”时代,“天可汗”称号确实有助于唐朝更有效地统治北方草原归附部落。太宗以皇帝身份兼有可汗号,这与传统以皇帝为核心的天下观念有所不同,体现出唐初延续了十六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兼容胡汉的政治文化……唐朝作为一个统治地域兼跨农耕、游牧等不同文明形态的国家,其在组织形式上并非单一、匀质的,在一体化基础上又呈现为更加灵活的组织形态。

——刘子凡《“天可汗”称号与唐代国家建构》

材料二   从法国大革命迄至今日,民主信条被证明是民族主义最得力的帮手。个人对民族群体的忠诚感,当他们是臣民时和他们是公民时不可能完全一样。政治民主,在一个语言统一或者至少绝大多数人民使用相同语言的国家,远比它在一个多语言帝国更加有效。如果人民要统治自己,他们就必须互相了解,能够说或读一门共同的语言。民族群体因此提供了民主统治的实践基础,而民主统治,或者说争取民主统治的斗争,反过来促进了民族主义。

——【美】卡尔顿·海斯《世界历史的教训:民族国家信仰及其祸福》

材料三   马克思指出“共同体是一切文明民族的起点”。作为中华民族生产交往实践和社会文化积淀的观念集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相信有共同的唯一归属,相信有共同的血统,相信自己文化的独特性”的文化情感意蕴,内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延展于文化象征符号系统表征的共同体概念体系中,阐发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陈文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维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边疆治理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唐朝的边疆管理灵活的“组织形态”。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阐释法国大革命“争取民主统治的斗争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原则。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祭祀和纪念是古今中外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祭祀和纪念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体系一般分为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等级,对不同等级官员的祭祀对象、供品、服饰以及乐舞都有严格的规定。正如《礼记·祭统》所言:祭祀的意义就在于“见君臣之义”、“见贵贱之等气”、“见上下之际”。国家祭祀天地、宗庙必须要皇帝主祭,废除郡国祖庙。……自西汉王朝以来,祭孔进入国家祭祀的行列,至唐代成为“国之大祭”,列为国家祭祀要典。唐代开始还将祈雨的祭祀列入郊祭大典。在宋代,王朝政府往往通过赐额或赐号的仪式,把一些影响较大的民间祭祀神抵纳入国家祭祀系统。其它的民间祭祀被视为“淫祀”,而受到严格禁止。

——摘编白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确定的国家级纪念日

纪念日日期历史由来通过时间
抗战胜利纪念日93194592日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20142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烈士纪念日9301949930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日20148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国家宪法日124中国现行宪法在1982124日正式实施20141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4日为国家宪法日
国家公祭日121319371213日日军攻陷南京20142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吴唯佳,程思佳,于涛方《中国国家祭祀及国家纪念地传统追溯初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国家祭祀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级纪念日的特点及意义。
2022-04-08更新 | 708次组卷 | 10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黑龙江、吉林专用)
6 . 宋朝职官考核的能力业绩内容有“四最”:生齿之最、治事之最、劝课之最、养葬之最;还有“七事”:劝课农桑、增垦田畴、户口增损、兴利除害、较正刑狱、盗贼多寡。这些考核标准(     
A.推动了民本思想政治化B.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实践了积极入世的理念D.有助于探索地方治理模式
7 . 1970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非洲外宾时谈道:“我们愿意跟你们非洲站在一个行列。就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嘛。我们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的发言中,向全世界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着眼点是(     
A.重返联合国B.改善对外关系C.提高国际地位D.反对霸权主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会议主要内容
1921年中共一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17年中共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围绕中国共产党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2021-05-12更新 | 919次组卷 | 12卷引用:黄金卷06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9 . 下图所示为宋代磁州窑白底黑花缠枝牡丹纹枕,枕侧有竖式“张家造”款。考古发现,“张家造”并非出自同一个窑场,还有一部分纹饰相同,但落款为“张家枕”“张大家造”的瓷枕。由此可知,宋代(     

A.经济发展推动艺术繁荣B.官营作坊分布地域广泛
C.瓷器多为世俗生活用品D.市民商业品牌意识较强
2024-01-31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全国卷统编版,12+3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10 . 如图是1916年法国发行的明信片上的漫画《向凡尔登进发》。画面中,德军首领高举指挥刀发号施令“士兵们,八天后,我们将占领凡尔登”,而远处凡尔登外围的火炮口散出“禁止通过”的烟雾。这体现出(     

A.德国军事实力占据绝对优势B.国内舆论宣传决定战争走势
C.战时舆论宣传方式十分灵活D.德军速战速决战略走向破产
2024-02-05更新 | 32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