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诗歌取得了极其辉煌的巨大成就。……从中外历史上文化繁荣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也证明了唐代开放性文化对唐诗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国历史上有过三次较显著的文学繁荣,这就是战国时代、唐代,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考察这几次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不难发现其与哲学思想的解放和活跃关系重大。

——王定璋《试论唐代诗歌繁荣与思想解放》

材料二   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从欧洲政治革命的观点看,重要的一点在于卢梭强调了人民的主权。他把统治权只是看作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力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的革命是正当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   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诗歌的发展在唐朝进入黄金时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2021-08-1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年天津市河北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检测

2 .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茶树种植国家,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的茶叶贸易曾经在国际市场占据垄断位置,后来逐步衰落。今天,我国茶叶贸易面临新的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州十三行兼有官商和私商双重身份,其出口贸易的核心产品是茶叶,由于十三行多数是闽籍商人,他们几乎垄断武夷山地区茶叶出口广州的贸易。雍正年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山西商人为了满足中俄茶叶贸易的需求,开始大量从福建购买茶叶,由最初的几十万斤,发展到后来的上千万斤。这些大宗的茶叶,就是从福建启程运往万里之遥的中俄边境恰克图的。

—山西人民出版社韩小雄著《晋商万里茶路探寻》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初年中俄茶叶贸易出现的历史背景(此题答最重要的五点)

材料二:170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发往各地商馆的文件里写道:“茶叶是对公司极为重要的一半日用必需品”。在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的产片中,自1718年开始,茶叶取代生丝、绢织物占了首位。茶叶贸易不仅关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生死,而且对英国财政收入也至关重要。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提供了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周重林太俊林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中英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作用只答最重要的两点)

材料三:1834年,英国成立专门茶叶委员会,并成立了阿萨姆公司,在印度广泛培育茶树;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茶树的盗窃力度。英国人先后制成揉茶机、焙炒机、快压卷机。19世纪末,英国人在印度已经实现了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因为进口印度差是零关税,进口中国茶需要交纳35%的关税,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完全超过了中国。1905年,清政府两江总督远赴印度、锡兰(斯里兰卡)考察,后撰写报告,他发现西人治下的茶园,从开始种植就有科学的界定,包括如何育苗,移植茶秧、栽种等各个环节,他注意到这不只是制作工艺及营销问题,而是中国整个茶叶体系都出了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周重林太俊林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原因只答最重要的四点)

材料四: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国。中国茶园而积居世界第一,2006年为145万公顷;产量居世界第二,2006年突破100万吨。2007年中国出口茶叶28.95万吨,出口额为6.0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加入WTO后,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茶叶贸易形势;一方面,目前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下降到世界第三位;另一方面,国外茶叶将更多的进入国内市场;再有,进口国实施越来越苛刻的技术壁垒,以及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

—中国农业出版社徐咏梅著《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全球化进程对中国茶叶贸易影响的利弊。(利弊各答最重要的两点)

2018-04-12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6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高考)
3 . 历史上各国政府都重视经济政策的制定,以促进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我向你们,也像我自己发誓: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 300斤
800斤
200元

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经济政策?制定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新政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它有什么特点?
③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与拉丁美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该商路主要参与者是中国商人和西班牙人,贸易形式以丝——银交易为主,它的勃兴促进了以墨西哥为中心的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亚洲与拉丁美洲在经济、文化和人员方面都较早地建立了联系。西班牙汉学诞生于中拉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所写的《大中华帝国史》-书构建了一个文明、道德秩序清晰的中国形象,为在欧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热”提供了全面、权威的认知参照体系,对当时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及对当今世界文明交流的启示。
2024-06-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其背景是中国(     
A.社会生活新气象出现B.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D.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7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反映了国民革命的
A.背景B.目标C.作用D.影响
2022-06-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2年高一下学期高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相信中国“人民群众”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纯粹凭借意志力和意识形态能克服一切障碍,推进经济发展;邓小平对中国的贫穷及其与发达世界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鸿沟直言不讳,他宣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需要获得外国技术、专长和资本来补救缺失。

——(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二   1992117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启程南下,开始他历史性的南方之行。他先后来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前后35天时间,一路走,一路讲。这就是著名的“南方谈话”。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材料三   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走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假如中国人要感谢某一个领导人改善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个人就是邓小平。

     ——(美)傅高义著《邓小平时代》


(1)据材料一,基辛格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治国方略上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国内外背景及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9 . “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A.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C.“文化大革命”结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D.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10 . 下面是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对1917年俄国革命提出的看法。这一看法应属于
A.革命背景B.革命过程C.革命结果D.革命性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