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020-10-26更新 | 295次组卷 | 129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练习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
C.小农经济
D.计划经济
2019-07-11更新 | 729次组卷 | 39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练习
3 . “锦绣纂组,绮罗绫觳,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诸葛亮《便宜十策·治人》)上述材料反映了
A.手工业服务对象体现了等级社会
B.蜀锦远销全国,增加了政府收入
C.从事手工劳动的工匠社会地位低下
D.产品质量较高,为社会各群体使用
4 .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表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有可能出现在

A.汉代的关中地区
B.北宋的东京地区
C.唐代的关中地区
D.明代的江南地区
2019-06-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练习
5 . 《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在公元65年,王景出任庐江(今合肥)太守,“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由此可推断
A.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
B.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
C.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
D.农业不是当地主要产业
6 . 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是麻、黍、稷、麦、菽,后来最流行的是稻、黍、稷、麦、菽。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由于
A.水稻出现较晚
B.经济重心南移
C.粮食需求增加
D.饮食结构变化
7 .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
A.丝织品
B.棉纺织品
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
2019-04-08更新 | 126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2019-01-30更新 | 1394次组卷 | 36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
C.耕种D.冶铁
2019-01-30更新 | 485次组卷 | 67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练习
10 . “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的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日本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不能作为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重农抑商政策有了一些松动
D.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