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94年,利玛窦完成的《四书》的拉丁文译本是儒家经典最早的西文译本,向世界展示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此后,伏尔泰、莱布尼茨等都把孔子思想中的价值观、民主观、平等观、自由观视为“天赐的礼物”。当时有思想家认为“理性的观念是从中国来的”,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笛卡尔认为在儒学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史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无神论社会”。伏尔泰更是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提倡法国人应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摘编自李晓偲《1718世纪的儒学及其对欧洲哲学的影响》

材料二   孔子学院是中国大陆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官方机构。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到2014年底,孔子学院已在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他们与本土教师合作研发适合本土化教学的教材和文化读物,在当地中小学设立教学点,对本土中小学汉语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没有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还创办了汉语学习班。

——摘编自张婧《孔子学院海外发展及其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儒学西传并对西方产生影响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出现“儒学热”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你对儒学西传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仅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实行国营企业上缴利润的制度。1983年,全国推行第一步“利改税”,规定自198361日起对全国大部分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第一步“利改税”办法规定,对国管大中型企业征收55%的所得税。税后利润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递增包干、固定比例上缴征收调节税、定额上交等办法,1984年,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对国营大中型企业缴纳了55%的所得税后的利润统一开征调节税,把国家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完全作为税收关系国定下来。国务院于198491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和(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对第二步“利改税”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

——摘编自湛忠灿《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税收体制及税负变化》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说明中国税制改革的特点并谈谈中国税制改革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才开始痛切地认识到铁路之重要。当时,全国铁路才有360余千米,相比而言,美国是18.2万千米,英国是2.1万千米,法国是2.5万千米,连小小的日本岛国,也有3300千米。铁路在当年对经济之重要程度,宛若今天的互联网。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的20多年里,伦敦和纽约两大股票交易所中的公司证券差不多都和铁路有关。美国经济史专家威廉·罗伊甚至认为,铁路公司塑造了公司化美国的早期历史,“简而言之,公司体制结构就是铁路体制结构”。

——摘编自吴晓波《跌宕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材料二   2004年中国引进日本高铁技术时,川崎重工总裁曾建议中方技术人员用两个8年的时间来分别掌握时速200千米技术和时速350千米技术,最终中国高铁仅用6年就掌握到了时速350千米的高铁核心技术,并于2017年推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相较于日本、法国、德国等传统高铁强国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国高铁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甚至在技术等级、运营规模、安全可靠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实现了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通过对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20132017年的并购数据的研究发现,技术并购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购企业通过技术并购的方式加快企业技术能力完善,有助于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创新成果的产生。

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4万千米,约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百分之七十,并率先实现了“智能高铁”的技术创新。

——摘编自陈向博、丁慧平《中国高铁快速崛起的创新机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铁路发展滞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铁路崛起的表现,谈谈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启示。
2023-06-20更新 | 247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突破卷30交通与社会变迁-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德国哥廷根大学被誉为数学的麦加,每年都有大批高水平数学博士毕业。但是,即使如约输·冯·诺伊曼这样已在集合论方面小有名声的科学才俊,也只能充当汉堡大学数学系的编外讲师。20世纪30年代,上述形势更趋严峻。19334月,德国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截至1935年底,已有44名德国数学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同年5月,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了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优先营救德国数学家难民,并通过美国数学学会将他们迅速安排到大学里的研究岗位。1935年后,迫于美国本土数学家的力,基金会和数学学会的营救速度放缓,往往只能营救一流水平的数学家,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德国数学家库朗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涵盖了数学、力学、计算机、统计和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团队中成长出了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彰显了巨大的成效,研究所也被誉为“世界应用数学分析之都”。

——摘编自李工真《20世纪世界数学研究中心的洲际转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分析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产生的影响,并基于数学学科建设的视角谈谈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盟一体化进程

1967年8月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发表《曼谷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1976年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正式将政治合作列入联盟合作范围,制定经济合作具体原则。
1984—1999年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相继加入东盟。
2007年11月东盟10国签署《东盟宪章》,宣布政治合作、经济一体化,增强东盟大家庭
意识 。
2015年12月由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三大支柱构成的东盟共同体正式成立,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应对地区安全威胁、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机制保障。

——摘编自骆永昆《东盟共同体建设的进程、动因及前景》等

材料二   2016年以来,美日印澳等国纷纷出台“印太”战略,表态支持东盟中心地位。但东盟意识到上述战略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将加剧大国博弈,并且严重冲击东盟中心地位。2019年推出的《东盟印太展望》使东盟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2021年在中国与东盟规划了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一揽子合作后,东盟对美国提供的合作有选择地接受,对于各种有益的合作项目照单全收。

——摘编自翟篦《以柔制刚——东盟对美国印太战略的选择性合作》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盟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盟与美国“选择性合作”的认识。
2023-03-20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十一单元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俄罗斯的国力空前壮大,它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总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国土雄踞欧亚大陆。沙皇俄国虽善于开疆拓土,却不擅长在西方扩张其文化影响力,西方仍对俄罗斯保持着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他们讥讽俄罗斯“有着北极熊式的憨厚和野蛮”,即使满怀善意,也可能会让人室息在它的“熊抱”中。拿破仑战争之后,俄国一度成为神圣同盟的领袖、欧洲的主宰,但在19世纪欧洲政治舞台上,俄罗斯的形象却并不被西方看好。

——摘编自许华《西方语境中的俄罗斯形象之困》

材料二   一战期间,英法反对俄国单独与德国停战、和谈。它们主导的巴黎和会不仅把苏俄排除在外,而且成为策划反苏的大本营。英法积极地对苏俄实行武装干涉,但以失败告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美本是中立国,由于十月革命,美国对苏俄态度急剧恶化,双方走向敌对。美国国务师兰辛说:归根到底,布尔什维主义对于美国安全的威胁比德国更大,因为它既否定民族性又否定财产权,并以革命威胁美国。”

——摘编自李兴《论十月革命与世界体系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从苏联回国后发表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法国《时报》写道:“共产主义正在用极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业……布尔什维克在和我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

——摘编自孙力周《苏联曾是经济萧条中的大赢家》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俄罗斯印象”的理解。
2023-05-21更新 | 440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7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因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1950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

——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材料三   1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国的供销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摘编自张希深《中国供销社发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2023-06-20更新 | 341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专题检测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2023-02-12更新 | 257次组卷 | 7卷引用: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卷-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复习通关测试卷(选择性必修1)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材料一   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为今之计,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择镇帅拊之,许之世袭,收租赋以养将士,习战阵,相为唇齿以捍金人,可无深入之患。又沧州营平相直,隔黄河下流及小海,其势易以侵犯,宜分滨、棣、德、博,建横海军一道,如诸镇之制。则帝都有藩篱之固矣。

——摘自《李纲全集·卷一七三·靖康传信录下》

材料二   当太宗分置节度,皆在边境,不过数府;其带甲十万,力足以控制寇乱。故安禄山、朱泚皆凭方镇而起,乃制乱者亦藉方镇。其后析为数十,势弱兵单,方镇之兵不足相制,黄巢、朱温遂决裂而无忌。然则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外则云、贵亦依此例,分割附近州县属之。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微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属下官员亦听其自行辟召,然后名闻。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纲、黄宗羲对藩镇态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历史史论的认识。
2023-04-23更新 | 349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三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专题检测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化、工业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粮食需求。19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沙俄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这个局面被“一战”打破,接替沙俄的是美国。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

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展工业化。但大部分国家,往往就用国际市场来解决问题,大量进口看似价格低廉的美国粮食。这当然是一种看起来成本很低的工业化方案。但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

——摘编自许准:《粮仓或是粮荒——走出两百年来的国际粮食体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目前,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特点,并说明二者路径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