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产阶级搞革命无一例外都是在大城市进行的。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伟大革命导师的著作里,重点也是放在中心城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也仿照苏俄样板,把革命重心放在中心城市,制定了在广州、武汉、长沙等中心城市举行“总暴动”的计划,但这些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冲破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明白了要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必须依靠自己独立自主进行的道理。

——摘编自肖逸夫等《19271930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独立自主探索》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同样也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道路的接续探索。从1953年到1956年,通过先集体化、后机械化,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变分散为集中、从低级到高级,中国共产党初步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通过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肖贵清等《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探索的历史逻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伟大革命导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毛泽东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历史上有多种形式的图书馆,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但用户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支付费用,因此要求图书馆降格到“贫民阶层”的呼声与日俱增。1850年,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据理力争,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地方政府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民众教育的基地,成为“人民的大学”,成为广大技工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渠道。公共图书馆在普通借阅外,还开设游戏室、台球室、咖啡屋等休闲场所和针对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的特殊阅读室。20世纪初,部分英国公共图书馆还致力于将图书传递给不能前往图书馆的读者,如住在偏远地区、长时间工作的人。

——摘编自郑永田《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国家积极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馆藏文献修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文化项目。在政府资金投入和扶持下,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有所提高,社会效益显著增强。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存在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等问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2022-06-27更新 | 468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32战争与文化交锋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3 . 由“咖啡热”到“下午茶”,英国大众流行饮品的变化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兴起势不可挡的“咖啡热”后,咖啡作为新兴饮料受到了极大欢迎,英国亦“未能幸免”。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此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迅速增加。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人们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也因此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场所。

材料二   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以打压咖啡馆内针砭时弊的现象)。进入18世纪后,“下午茶”在英国流行起来。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爱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风气)在(贵族)女性中的传播……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茶的传播,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市场,逐渐与产茶国家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1690年,英国输入茶叶41471磅;1712年英国输入茶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茶叶贸易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章才《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咖啡热”在英国蔓延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下午茶”流行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流行饮品变化规律的认识。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属于釉下彩,清代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型的釉上彩彩瓷。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到了18世纪,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知。
2021-11-09更新 | 1055次组卷 | 16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史稿》称:“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益重。”魏源继承林则徐的海防思想,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倡导下,“师夷长技”说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晚清海防思想得以重兴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1867年丁日昌草拟了《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建议制造轮船30艘,分为北洋、中洋、南洋三路,派提督一员统之。

1874年冬,因日军侵台事件而引发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清政府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并明发上谕:“海防关系紧要,亟宜未雨绸缪,以为自强之计。”

1875年以后,李鸿章开始向外国订造军舰。1879年,奏请将丁汝昌留于北洋海防差遣。不久,又派其督操炮船。

1879年,日本悍然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再次唤起朝野对海防问题的关注。

1879年,李鸿章曾致函驻德公使李凤苞向德国订造了7000吨级的铁甲船两艘。1881年,在英国订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快船驶回中国。至此,北洋已拥有13艘舰船。《中法和约》签订后,清廷随即发布上谕:“当此事定之后,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1888年10月,《北洋海军章程》经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终告正式成军。至此,北洋海军已有铁甲船2艘、快船7艘、蚊炮船6艘、鱼雷艇6艘及其它辅助船4艘,共25艘。与西方强国海军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以之防守辽渤,救援他处,庶足以壮声威而资调遣。”

北洋海军成军后,北洋海军再未添置一艘战舰,也再未更新一门火炮。甲午战败后,机遇已经错过,虽筹议重整海军,数年间并无多大成效。

——摘编自戚其章《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1)为材料一中的4幅地图命名。根据地图指出晚清政府在国家安全防务上的问题。
(2)提取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晚清创建北洋海军的认识。
2021-10-18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教学单元训练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6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经历了复杂的过程。闷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即按户登录人口,强调基层人民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齐民”则意味着他们是受国君统治的平等人民。其内容涉及籍、军队、地方行政、族群聚落、土地、法律和身份七个方面。

——摘编白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材料二   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征税新模式。唐代两税法使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两税法使官府、农民、豪强(大地主)三方都获益,首先是政府降低了运作成本,税收从个体转移到财产上,省时省力,而且增加了商业税,使税基更广泛了。其次是农民,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小生意,打工的收益远远大于种地,何乐而不为?最后是豪强(唐以后降格为大地主),他们资产雄厚,虽然要交更多的税了,但也被允许合法“兼并土地”,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在平均成本递减的经济规律下,大地主的利润提高了。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材料三   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图


——据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


(1)据材料一说明西汉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征税新模式”的理解。
(3)分析1700——1800年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这个时代的众多动乱均由两大相互对抗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引起。一方面由于现代通讯媒介、跨国公司以及环球飞行的宇宙飞船,现代技术正前所未有地将全球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全球又因那些决心创造自己未来的、沉睡至今的大众的觉醒而变得四分五裂。现代冲突的这种历史性根源可以追溯到1500年以后的那几个世纪;在那几个世纪中,西方探险家和商人首次把全世界所有居民联系在一起。直至今天,我们仍要面对这种决定性的影响,无论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埃及记者默罕默德·海卡尔写道:“陷入重围的民族主义已坚强起来,准备为未来而不是为过去背水一战。”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场正在进行的战斗的结果日益变得捉摸不定。事态已经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看起来简单、明了。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和应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时刻,它绝不仅仅是东西方之间对抗的问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据材料,概括导致当代“全球统一起来”的历史与现实因素,指出材料中的“现代冲突”是什么?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不仅仅是东西方之间对抗的问题”这句话的理解。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正在进行的战斗”?
2022-02-20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纲要下)第十一单元当代世界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路贸易勃兴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是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宋代“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雄厚的制造实力以及领先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为海上丝路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支撑和内在动力,与海上经路联系紧密的工商业文明在江南及东南地区茁壮成长。改变了10-13世纪中国不同文明的竞争格局;原来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之间的两强之争变为工商业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三足鼎立。不同文明间的诸种竞争张力显示历史演进处于一个分叉路口。

——柳平生、葛平生《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长论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三大文明竞争格局形成》

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江泽民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胡锦涛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主张优先发展沿海地区,落实第一个大局"的建设,使中国区域发展进入非均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状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对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站在国际的舞台,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所做出的中国式努力.真正体现了一个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情怀。

——于畅《“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演进及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有何内涵。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时代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


材料二   或者由于这一发动结束了“剿共”的内战,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而得到早日的实现,使全国的抗日救亡的统一战线反而更迅速的实际建立起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救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所竭诚拥护并要使之实现的。

——《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1)说明材料一对研究西安事变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1-17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单元复习0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过习题】-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是世界合作社组织的发源地之一。1862年赖夫艾森采取互助原则,创办以农民为本位,解决农业资金问题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安森豪信贷协会。协会不要求成员入股投资,运营的盈余作为共同财产进行积累而不做红利分配。1872年信用社建立了“莱茵农业合作银行”,不仅可以平衡各家信用社的资金短缺,而且成为了信用社的商品购买中心。除此以外,赖夫艾森还建立了阿尔米纳农业保险公司。1877年赖夫艾森又创建了农村合作社权益保障联合会,通过定期对信用社的工作和经济审计来监督其运营。信用社的发展也得到了德国政府的重视以及财政支持。1889年德国《合作社法》修订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信用社的发展。1930年,赖夫艾森组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合作社联盟,并一直发展至今。

——摘编自孙婷《德国的农业合作社》等

材料二   1951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原来革命根据地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快速在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其它省、市普遍建立起来。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88368家。这一时期的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经营管理人员由社员选举,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上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李明贤《新中国60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赖夫艾森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农村信用社建立的背景,并结合上述材料,比较中德农村信用社的差异。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代中国农村金融建设的启示。
2022-03-03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2)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