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前27年)
①权力结构
执政官两人,一年一任,由____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____,负责提出建议,协调行动
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____

②政体实质:具有浓厚的____特征。
③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为了防止专制独裁,执政官一年一任,两位执政官拥有同等权力,具有协议性质,彼此具有否决权。每逢危机发生时,两位执政官通过协商或由抽签决定其中一人作为独裁官,全权解决处理危机事件,称为“狄克推多”。独裁官拥有最高统治权,但在危机结束后即卸职,任职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施治生等《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____
④政体局限: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____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2)罗马帝国(公元前1世纪末建立)
①帝国建立:公元前1世纪末,____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
②政体特征: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____的重要工具
2022-09-2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31政治制度-选必1-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2022-08-06更新 | 351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1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和考点演练(统编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现有的国际治理体系是在二战之后,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的优势地位建立起来的,所代表和反应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面对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特别是金砖国家的强力发展,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难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实施中,少了全球经济第二位,货物贸易总额世界第一的中国,那是难以成立的。所以,调整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成为国际社会的需要。

—一王连宫《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的缺陷与制度重建》


(1)指出材料一中三张图片所代表的国际组织名称,并简要说明这些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调整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成为国际社会的需要”的理解,为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中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2022-07-15更新 | 358次组卷 | 7卷引用: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综测)-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必一同步练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为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为新型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在与土著文化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或好意万意地表现出了某种亲和性。这大大推动了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新型文化的形成。而新型文化的发展又得益于市镇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别是矿业经济)的发展和天主教会的务力。市镇构成了吸引、传播欧洲文化的中心和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的中心。经济的发展为新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天主教会传教士积极移植西班牙文化,开办学校设立图书馆,引进印刷机,传播欧洲文化。他们又对土著历史和文化、习俗、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为继承拉丁美洲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特殊贡献,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新兴文化发展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对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贡献。穆斯林建筑风格(亦称穆德哈尔风格)、中国建筑材料非洲音乐舞蹈、荷兰的哲学思想、意大利的绘画、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文学、美国的政治思想和独立意识等,丰富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摘编自《拉丁美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新型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2022-07-14更新 | 667次组卷 | 15卷引用: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高中历史统编版选必3同步测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的长期存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政治、文学乃至社会风俗等各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科举制的作用一直是双重的:它曾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用较明显,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及至清末,科举制还来不及完成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变,便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了。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彻底摒弃了文官对于权势的依附关系,使得文官成为一种常任职业。西方各国都确立了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制度。要求文官对政党必须是公正超然的,不得参加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同时近代文官以技术资格为根据进入文官系统。在贯彻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基础上,录用文官的条件只看其是否具备任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文官系统中,官员的工作完全与管理资料的所有权分离,文官本身并不占有非人格化的生产资料和管理资料。

——摘编自郭素萍《论西方文官的职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双重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中外人才选拔的启示。
2022-07-03更新 | 532次组卷 | 14卷引用: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课时及单元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部分国人对师范大学的设置持反对意见,表2所示的两种观点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师范大学名不副实,无异于普通大学。各大学既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师范无单设大学之必要
观点二近年以来(北平师大)学风败坏,物质享乐、自由放任殆成风尚……且“学生动辗级学”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命令,任命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国内局势混乱,办学举步维艰。李蒸就职当日分别拜访了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等教投,他们被李蒸的热情所打动,于同年718日到校复职。同年912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李蒸发表公开演讲,他说:“盖教育专业,必须长期充分之训练,始有教人技术,与教人人格,及以教育为职业之志愿。”他还就师范大学的设置目的做了强调:“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造就教育行政人才;培养教育学术专家。”李蒸甚至致电教育部,慷慨陈词;“当此国难期间,教育救国,为刻不容缓之图;培养师资,尤为教育根本,不可一日中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严冰《李蒸与中国现代师范教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综合材料一、二,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师范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李蒸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后的举措,并简析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年8月,《非战公约》签字仪式在法国举行。作为《非战公约》发起人之一的凯洛格承认公约“只有教育和道德的价值”。除了麻痹资产阶级和平运动者之外,《非战公约》并没有改变国际形势,也无力阻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冷战结束后一超独大的局面下,西方国家凭自己的意志发动或者介入局部战争的频率增加。战争在毁灭人类财富的同时,迟滞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如阿富汗战争期间,阿富汗安全部队和平民的死亡人数无法估计,有些人仅仅是因为出现在了错误的地方,就惨遭轰炸。同时,大量难民诵向周边国家。

——据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等资料整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非战公约》签订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2022-06-30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四单元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单元测试-【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爱琴海区域是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以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交汇处,可以说是亚非欧文化的加工厂。在希腊文明中,处处可见其他文化的影子。例如,古希腊一度没有文字,后来在吸收腓尼基的字母的基础上形成了希腊字母;古希腊建筑多以木头和泥石为建筑材料,后来学习埃及人以大理石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而古希腊的宗教神话和文学的根源,可以在西亚文化中找到。

——摘编自孙博《浅析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推广波斯礼仪。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摘编自人教版《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时期文化措施的目的及其产生的影响。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   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晚明历史大变局”这一历史现象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作家们已对道光皇帝和他的臣僚作口诛笔伐之能事。无数谴责字眼,如自大、不负责、贪污腐化等都堆在他们头上。可是今日事后看来,既有组织上的重荷和文化上的传统压在他们头上,其他任何人处在他们的地位也不见得能够做的特别不同,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并未组织一调查委员会事后决定事体发生的情形与个人的责任。没有派官员出国考察,也没有在组织上做任何更改。美国官员愿意供给制船造炮之蓝图,被婉言拒绝.《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二所列史料对于研究的问题各有何价值?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