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材料一   民户与土地是古代中国的根本所在。如何有效地控制民户是基层行政组织担负的根本任务,而控制民户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建立一套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由于中国形成了差异性极大的自然经济区域,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古代乡里基层组织必须适应乡里社会特定的自然、经济、政治条件,成为相对独立的基层管理系统。

——摘编自韩秀桃《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特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特征。

材料二   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在二战后美欧等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是一种以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货币金融体制为核心,通过经济、贸易、金融协定等国际条约体系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经济治理模式。



(2)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
2022-06-08更新 | 380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24货币与赋税制度和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缣帛,胜于樵(即亳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社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22-05-19更新 | 667次组卷 | 19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
3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载厘改统”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重要的财政税制改革之一。厘金最初是曾国藩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所需军费而采取的一种战时税收,后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税率也从最开始的1%涨到20%甚至更多,几乎达到“无地不征,无物不税”的地步。作为一项彻头彻尾的弊税,厘金制度从一开始就钳制了生产流通……又由于地方政府每年只需向中央政府缴纳象征性的一小部分税收,及至军阀林立的北洋时期,厘金已然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的经济基石。1928年前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决心启动“栽厘改统”改革。

如果单纯地把“裁厘改统”看作一场为外交活动提供便利、为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和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而进行的改革,那么这次改革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和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两个主要目的都达成了。总而言之,“栽厘改统”对于南京国民政府而言有利于自身,但不利于民生。

——摘编自孙晟《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统”效果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改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改统”的影响。
2022-11-22更新 | 146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
4 . 经济变革

材料一1069年宋朝为指导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4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次年,颁布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材料二1861111日,奕䜣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洋务运动开展。19世纪60年代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大力引进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效仿西方进行军工生产。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洋务派共创建了二十一家军工企业,机器局遍及天津、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台湾等省。1890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18939月建成投产,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年产生铁约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材料三1901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4月,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成立,筹划推行新政。19039月,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商人通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经营工商业的顾虑,也有利于约束地方官府的勒索。1905年后,每年新投资的商办企业资本在1500万元以上。


(1)对比材料一、二中两次经济变革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三中的经济变革。
2022-04-01更新 | 537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专用】

5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2-03-09更新 | 450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专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19条 凡遇凶荒事故,或有阙支,家长预为区划,不使匮乏。”

“第68条 子弟年十六以上,许行冠礼,须能暗记四书五经正文,讲说大义方可行之。否则,直至二十一岁。弟若先能,则先冠,以愧之。”

“第88条 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如被诬指者则不拘此。”

“第102条 子孙须恂恂孝友,实有义家气象。见兄长,坐必起立,行必以序,应对必以名,毋以尔我,诸妇并同……子孙受长上诃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第113条 子孙年未三十者,酒不许入唇;壮者虽许少饮,亦不宜沉酗杯酌,喧呶鼓舞,不顾尊长,违者箠之。”

“第134条 吾家既以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不得妄肆威福,图胁人财,侵凌人产,以为祖宗积德之累,违者以不孝论。”

“第146条 诸妇必须安详恭敬,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礼,待娣姒以和。然无故不出中门,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年及八岁者,不许随母到外家,虽至亲之家,亦不许往。”

——摘自(明)浙江浦江郑义门《郑氏规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评析族规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要求:主旨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
2021-08-17更新 | 380次组卷 | 8卷引用: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北京专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经济史学家让德弗里斯认为,工业革命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有很多缺陷,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要用“勤劳革命”这一个新概念来取代“工业革命”。因为1500~1800年出现的产量扩大主要是因为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而不是出于任何生产力的突破。“勤劳革命”是一个以家庭为基础的资源重新配置过程,它会增加商品和劳动力的供给,又会增加对市场销售商品的需求,它由商业刺激(相对价格的变化、交易成本的减少)和口味变化来共同促成。

——摘编自舒小畇《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评析。(要求:赞成、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皆可,但须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021-10-18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下)》
9 .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06-09更新 | 5301次组卷 | 36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上)》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法学家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如果说国家的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那么私法本质上只是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且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在今天这个大工业和铁路的时代,人们可以把旧的封建法权形式的很大一部分保存下来,并且赋予这种形式以资产阶级的内容,甚至直接给封建的法律名词加上资产阶级的解释;人们也可以将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以及它对简单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本质的法律关系(如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奖约、债务等)所作出的无比明确的规定作为基础,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创造像法兰西法典(《法国民法典》)这样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摘编自【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材料二   “长臂管辖”原是美国的一个司法概念,主要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义上来说,“长臂管辖”是指美国将国内法规的触角延伸到境外,管辖境外实体的做法。对于美国而言,其实施“长臂管辖”的“权力”并非来自联合国或国际法授权。19937月底,美国以“向伊朗运送化学武器原料”为借口,对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广州分公司的集装箱货轮“银河号”进行登船检查。然而,检查没有取得任何结果,“银河号”货轮却被迫中断正常航运一个多月。

20178月,美国贸易代表依据其国内法启动了针对中国的“301调查”,有法学专家指出:调查本身“不存在违反国际法的问题”,但基于调查的单边制裁措施却违反了其在WTO框架协定内的义务,也违反了一般国际法。

——摘编自王震《对新形势下美国对华“长臂管辖”政策的再认识》


(1)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私法发展的两条主要途径及历史意义,
(2)分析美国“长臂管辖”政策形成的背景,并简要评述这一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