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9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有史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A.教权的削弱和宗教改革的开始B.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产生
C.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D.王权的削弱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2024-05-21更新 | 303次组卷 | 48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表中的现象可用于研究(     
15世纪早期1公斤胡椒的价值变化(单位:克白银)
印度产地亚历山大里亚威尼斯欧洲消费国
1—210—1414—1820—30
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B.价格革命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必要性D.世界市场的形成
2024-04-24更新 | 72次组卷 | 46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据考古发掘,《汉谟拉比法典》抄本的出土地点,从北方的亚述城市阿淑尔、尼尼微,到南部巴比伦尼亚的西帕尔、拉尔撒、巴比伦,甚至埃兰的苏萨,都有法典抄本出土。这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     
A.推动王国扩张B.影响西亚后世国家
C.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典D.是亚述帝国的法律标准
2024-04-16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范旭东是民国时期的“化工大王”。他认为:“做首领的人,不着重运用头脑,促进全局,而运用手脚,料理日常公事,效能必不会提高。”他在天津永利碱厂中注重财务管理和建立分科层制度,并实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提高了企业效益。据此可知,范旭东(     
A.推动了工厂制度在中国的确立B.是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代表人物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主要出发点D.借鉴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
2024-04-04更新 | 98次组卷 | 15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西汉时期,董仲舒成功改造儒学,通过官方的大力倡导,儒学在中华大地的广泛传播,儒家倡导和主张日渐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奉和信守的政治理念,中国的政治格局也为中华大地“五方之民”所共同维护。儒学出现以上状况是基于(     
A.宣扬大一统观B.宣扬君权神授
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天人感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2024-03-02更新 | 173次组卷 | 11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表明(     
A.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B.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C.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D.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记载出处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让人代为请示)《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A.行政管理制度严密B.法律实行轻罪重罚
C.地方官员权力较小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024-02-22更新 | 190次组卷 | 33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7世纪中叶,被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因存在种种不足和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A.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