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0 道试题
1 .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西方启蒙运动与同时期西方政治、经济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材料一   但是纵观整个历史,几乎所有定局的农业社会都是由国王或者皇帝统治的。偶尔有小国曾建立过所有公民都参与政治管理的民主政府,或由政治代表来实现各种选民利益的共和国。……1718世纪,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者开始质疑长久以来的君主观念。……伏尔泰等哲学家对宗教迫害行为极为愤慨,对王室官员执行的书报监察制度极为不满,因为当局者常常利用权力阻止出版发行商发行那些不符合政治、宗教统治要求的作品。启蒙思想家号召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

——摘引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第三版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17、18世纪,哲学家和启蒙思家的倡导者开始质疑长久以来的君主观念”的时代背景。用一句话概括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

材料二   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18709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当时国民议会中派别林立,有君主派、温和共和派、激进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法律标志。结合该部宪法内容分析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如何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

材料三   就德国民族主义的萌芽来说,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无疑对德国的民族主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时的德国并未统一……可以说当时的德国在地域上和文化上都处于分裂的局面,由此导致当时德国的文人们转而向文化领域谋求民族主义的发展,由此形成了德国典型的文化民族主义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种文化民族主义发展成为“生存空间理论”,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自《1918-1939德国的民主化、民族主义和它的战争》赵伟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德国在地域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三次王朝战争,分析德国“典型的民族主义”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产生的消极影响。
2021-07-1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共美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在国家处于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总能作出正确抉择,带领人民不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面对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其他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鸦片战争后,曾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从洪秀全到孙中山,许多仁人志士曾进行过艰苦的探索,但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这些探索均失败了。“五四”运动后,西方一些较为先进的思想开始传进中国,各种介绍社会主义的学说也一起涌上中国舞台。……此时,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传进中国。一时中国又出现了“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热烈景象。

——王仲修《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五次重大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所做的贡献。

材料二 (毛泽东说)“方向路线是至关重要的。方向路线对了头,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如果方向路线错误了,你有再大的力量也会失败。”


——刘统《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所选择的前进方向。结合所学,指出在A地召开会议的名称及其给当时革命带来的影响。
2021-07-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共美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文明的碰撞与国际秩序的构建

材料一   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源

地图说明
巴蒂斯塔·阿格尼斯(1514‒1564 年)是文艺复兴时期制图领域重要的人物。左图为其工作坊制作的世界地图,此图绘制出了当时人们所知的大陆以及著名航线。现存于亨廷顿图书馆。右图为我们今天常见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古地图是了解历史的图像史料。阅读古地图,指出其绘制的“著名航线”开辟者的名字。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读两张世界地图结合教材,谈谈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021-04-21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美洲金银的大量流入对同时代的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金银的流入所引起的欧洲社会财富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最终给予了君主专制政体以致命的冲击。英国比其他西欧国家更早地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新兴阶级对早期斯围亚特王朝统治的反抗,是在“保护私有财产的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英国革命的胜利也为那些同受美洲金银冲击的西欧国家树立了--个成功的样本。

——据张燕宇、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整理

材料二   根据明亡时户部司务蒋臣的估计,其时全国银货约为2.5亿两,其中除极少量的国内银产外,二者之间的差额盖都源自海外贸易。可见,晚明短短70多年的光景里,中国的货币存量起码增加了1倍以上。需要指明的是,以上这些数目仅包括中国与日本、西葡美洲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所得。此时,明朝的生丝以及丝织品的生产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明初苏州府吴江县仅种桑1.8万余株,宣德年间已增至4.4万余株,17世纪下半叶达到10万余株。突然扩大的海外市场和数额可观的白银流入为晚明中国商人提供了暴富之路。当时主要的大商帮,几乎都参与了对海外白银这一大块财富增量的争夺。

——据王涛《明至清中期中国与西属美洲丝银贸易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美洲金银的流入”对欧洲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体现“保护私有财产的动机”的法律文献(须注明颁布时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条导致白银流入中国的海外贸易路径,并分析白银大量流入对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的影响。
5 . 冷战结束近30年,人们可以用比较长的历史镜头冷静地回看冷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浮现出的这种两个超级大国并存的国际体系中,其中一个会很容易把另一个确认为唯一的危险敌国。在这种局面下外交上的平衡很难维系,因为一个超级大国会视另一个超级大国的任何行动为可能的侵略和挑衅;而在不了解对方力量的情况下,其中一方会夸大对方的力量和危险性。1945年以后美苏之间的关系就处于这种令人不快的境地。更有甚者,自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以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之间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敌对。这种…冲突最终被冠以“冷战”之名,这是因为尽管敌意和对抗尖锐激烈,但却从未导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发生公开和直接的军事冲突。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的典型特征。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的两个突出事例。

材料二   基辛格认识到美国的实力是有限的……新的力量正在逐渐破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从严格意义上的军事实力来看,两个超级大国仍远居前列,但从另一些方面来看,世界已经变得更多极化:从经济上来说,现在至少有5个主要集团;在政治上,已经出现了更多的势力中心……他是欢迎这种变化的。在大国的协作中,相互保持平衡,谁也不统治谁,将出现一个比两极世界“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的力量”有哪些?这种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只能从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中去探求。在意大利,一大批人文主义者积极活动于新文化的各个领域,在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弟奇家族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守护神”,教皇朱利二世罗致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巨匠为他修筑和装饰神庙和宫殿。

——杨毓初《试论文艺复兴运动的共性和个性》

材料二   路德提出德国应摆脱教皇的控制,建立一个服从本国世俗的政权的新教会。教徒们不要购买“赦罪符”,通过个人的真诚忏悔就可以得到赦罪,在死后就可以进入天堂。这些思想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教阶制度,反映了市民资产阶级要求平等自由的思想。路德主张每个人都有读《圣经》的权力。他亲自把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文,使普通人都能阅读,以打破教会僧侣们垄断读《圣经》的权力的局面。

——摘编自刘士勤等《西方哲学史概要》

材料三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法国启蒙家以理性的尺度来衡量和批判专制制度、宗教迷信、特权等级制度。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成为整个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并直接推动和影响了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周明博《全球通史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一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文化与人的视角,指出意大利出现一大批人文主义者的历史条件,列举三位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开拓者
(2)根据材料二,概括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批判专制制度的政治思想。列举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直接推动和影响的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7 . 历代文化名人为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末年,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已经夕阳西下。荀子的出现是一个标志。不仅荀子本人的学说横扫百家而又兼赅百家,反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的学术发展趋势;荀子提出的“以圣王之制为法”、“学至于圣而止矣”的思想,也应该说直接地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前驱先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发展文化学术的作用是两重性的。儒是一种学说,一种思想。从这方面说,汉武帝尊儒是以儒家的思想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有钳制学术思想的作用。

——摘编自金春峰《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魏良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在张野塘等人的大力协助下,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革,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一方面吸收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色;另一方面采纳北曲的特点,从而造成了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到了隆庆末年,昆腔从清唱形式走上更为广阔的戏剧舞台。

——于海广《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焦点是孔教。陈独秀认为:“文明进化之社会,其学说之兴废,恒时时视其社会之生活状态为变迁”,“‘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之独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李大钊断言:“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红旗谱》通过朱老忠这个农民英雄从自发反抗走上自觉革命道路的历程,生动地展示了大革命前后阶级斗争与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红日》通过众多英雄事迹表讲述了解放战争中莱芜、孟良崮这两个战役。《红岩》以解放战争时期的敌我斗争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等一系列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三红”均成书于19571961年间。

——摘编自龚书铎《“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张冉冉《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导读》


(1)根据材料一,从荀子学说的角度,指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夕阳西下”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尊儒”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魏良辅在造就“水磨调”过程中对北曲优点的吸纳之处,指出隆庆末年对昆曲“从清唱形式走上更为广阔的戏剧舞台”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先进知识分子“反传统”的直接原因,并概述其理由,说明当时“反传统”存在的问题。②概括“三红”的特点,并分析“三红”成书的时代背景。
2021-05-2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正是英国当时政治、经济及各方面状况综合而形成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而且是符合处于上升时期的新的生产力代表者的利益。当时英国的金融贵族、农业贵族、商人以及那些靠购买爱尔兰和苏格兰地产而发财的人,连同革命中的受益者和军政要员,需要使其生活进入他们预想的秩序之中。当时封建王党势力蠢蠢欲动,下层人民群众欲继续革命。

——摘编自张庆海《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材料二   他说,当政府与人民发生冲突时,“人民是最高的裁判官”。一个国家绝不能听任统治者凭个人意志实行专制统治,必须制定人人都要遵守的法律,统治者也只能根据法律进行统治。他提出了政权分散、互相制约的“分权”学说,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分由不同的部门掌握。

——张志伟、马丽《西方哲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概括说明克伦威尔独裁统治的建立是“合乎逻辑”的结果。指出克伦威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划时代影响。
(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位启蒙思想家,指出其历史地位。概括材料二中“他”的启蒙思想。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重商主义缘起于欧洲国家开展富国竞争的历史。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要从他国取得金银,就应扩大贸易顺差,贸易中要奖出限入。重商主义理论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血与火的实践,带来的结论是:商业资本的运行必须与国家政权结合,国家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乃至军事上保护本国的商业,特别是保护本国商人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通行无阻,以便为本国搜罗更多的金银,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

——摘编自梁洪学、伊伦:《优势学科滥觞的再认识》等

材料二   英国的贸易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为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一旦确立了工业优势地位,英国旋即废除了旧法令,开启了自由贸易时代。……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全力推行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

——摘编自熊小果:《西方发达国家贸易政策“自由一保护”螺旋运动的历史面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对欧洲国家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开启了自由贸易时代”的对内经济措施,并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美国称霸世界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迎头相撞,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让步,在欧洲、亚洲、中东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形成了广泛的对峙。它们之间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的冲突,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但双方又始终将斗争克制在不引起直接的武力冲突和战争的限度内,于是“冷战”不可避免了。

——摘引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年)(第三版)》

材料二 20世纪70-90年代初期,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导致两国国力的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和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有力地牵制和冲击着美苏两霸的势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苏联的“新思维”成为推动苏联社会质变的催化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出二战结束后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让步”而采取的“冷战”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