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觐见礼仪之争公元1793年,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和扩展中国市场,英国以祝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之前,双方在觐见的礼仪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清廷坚持执行朝贡礼仪,要求马戛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戛尔尼则要求用觐见英王的礼仪,行单腿下跪、吻手礼,双方僵持不下。最后乾隆仍然在热河行宫接见了马戛尔尼,当马戛尔尼向乾隆抛出他们此行真实目的时,乾隆皇帝勃然大怒,一口拒绝。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至于最后的礼节到底如何?双方却各执一词:在后来清政府的所有档案文献中,记载的都是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人行了叩拜之礼。而在马戛尔尼的日记和当时副使的记载中,则坚称英国使臣坚守了觐见英王的礼节,甚至行“半礼”(引手相吻礼),而非“全礼”。

——摘编自高换婷《英国使臣觐见中国皇帝引起的礼仪之争》


【注】上图中:一方面,中国君臣被描绘成肥胖、慵懒之状,中国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显出一副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另一方面,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后面,一众英国官员、商人则也表现出贪婪、狡诈和惶恐的样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觐见礼仪之争”的理解。
2022-12-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泇运河位于山东和江苏境内,竣工于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是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中唯一东西走向的一段。泇运河开通前,从微山湖到台儿庄的地势西高东低,湖面比台儿庄高20多米;京杭大运河从徐州至淮安段的河道易受黄河泛滥的侵扰,经常阻塞;徐州、吕梁有两处急流是大运河上的鬼门关,过往船只稍有不慎就船覆人亡。隆庆三年(1569年),总河都御史翁大立对徐州等地进行详细考察,认为“别开一河以漕”,可避黄河运道之险。为解决水流湍急和水源流失的难题,漕河官员在台儿庄至韩庄的河道上,依次建起八座陡门式船闸。为减少船闸的启闭次数,每次过闸,船只须结队编组。为此,朝廷设闸官署4处,各设闸官1名。泇运河开通后,不但使京杭大运河避开了165公里的黄河之险,也使台儿庄从一个普通的村庄发展成运河上的明珠城市,积淀了融南汇北、承东纳西的运河文化,成为“中国建筑博览城”。

——摘编自杨传珍《泇运河的通航与台儿庄的繁盛》

材料二   米迪运河位于法国南部,建成于1694年,与西部的加隆运河相连,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是目前欧洲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路易十四开凿该运河的初衷,是为了小麦运输能够绕过伊比利亚半岛从而避开西班牙的关税,也为更便捷的商业运输和航运安全。米迪运河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有189.43米的水位差。为解决水位高差和运河供水等难题,工程师里盖经过多年研究,通过运用现代力学原理和轴承等技术,修建了黑山供水系统和瑙鲁兹分水岭、圣·傅亥奥勒大坝及水库、马尔帕斯隧道、方塞汉娜级船闸等水利工程,终于建成了这条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船闸、沟渠、桥梁、隧道等328个人工建筑,与周边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一种和谐美的效果,堪称建筑技术史上的佳作。1996年,米迪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摘编自万婷婷、王元《法国米迪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解析——兼论中国大运河申遗与保护管理的几点建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泇运河和米迪运河在开凿上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泇运河和米迪运河起到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运河文化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晚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承袭西周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法律传统。平王东迁后,井田制被破坏,礼制衰落,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权下移。各诸侯国统治者为适应新的形势,陆续公布了新的成文法。晋国地处河汾之东,炎帝故里,周边尽是戎狄国家。晋国虽属于以礼乐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宗周文化系统,但晋文化多从实际出发,宗法制文化淡薄,呈现尚实性特征,礼崩乐坏容易发生。自春秋伊始,晋国不断废旧革新,当其他诸侯国处于“尊尊亲亲”方针时,晋国已经开始启用“尚贤尚功”的用人方针,导致大量贤能的贵族登上政治舞台。春秋中后期私学大兴,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加上晋国本来就是夏、商、西周三代文化的沉积带,具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因此公布成文法有可能最早在这里出现。晋平公在位时(公元前557~前531年),范宣子任晋国执政,制定刑书,并未公布。公元前513年,这部法被赵鞅、自寅铸于铁鼎,公之于众,标志着晋国开始正式公布成文法。

——据曾宪义《中国法制史》《论晋国的文化精神》整理

材料二   罗马法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直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法律在实质上是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公民法,即“为本国公民而颁发的法律”,具有狭隘性。当国家扩展到一定的地步,外来人口增多,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旧有的法律便不再适合管理国家,于是适用于罗马境内各个民族以及外籍人的万民法产生,弥补了公民法的不足。战争、对外扩张为万民法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同样地,万民法也为罗马在军事上不断向外扩张版图而衍生出的扩大的地理空间的统治提供了保障。随着帝国境内各方贸易关系的不断加深,各方开始学习对方的贸易制度和规则,使得罗马法包含的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和理性原则被逐渐推广开来。而这样的转变带来的不只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对于法律体系本身的完善也有着积极作用。单单从法学的角度来说,万民法中所确定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已经达到了十分严谨的程度,被后世立法所广泛采用。

——摘编自许小亮《“市民法—万民法”的演进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国公布成文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发展史上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法律演进的认识。
4 . 西域是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

                                                                             —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二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中指出:“‘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参与国的合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介识,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识
2023-02-27更新 | 25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5 . 英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材料一   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无论何种出身的妇女一旦进入婚姻状态,也便意味着法律上的“死亡”。也就是说,进入婚姻关系,这个女人在法律上的存在立即被终止。传统的女子教育,主要是培养女性成为理想的妻子和母亲,在家中或私立学校里接受教育是其教育的形式。在婚姻自由程度上,女性在选择配偶方面几乎没有自主权,婚姻大多由家中男性亲属为其决定。为了把妇女禁锢在家庭中,英国社会动用了一切力量,企图强化“男尊女卑”的观念。

材料二   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使英国走进了富裕的现代社会,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妇女而言,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1)根据材料,归纳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妇女地位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节录)

时间重要事件
1330巴黎的法兰西岛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为国王语言,王权所在地巴黎的地区方言演变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际用语。
1539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正式法令,要求王国内所有判决、任命、契约乃至遗嘱都只能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
1549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发表了《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提出要使法语从其他民族语言中脱颖而出,变得像拉丁语一样高贵。
1714《拉斯塔特条约》签订以后,法语成为了最重要的国际性外交语言,流行于欧洲所有的宫廷和使馆。此后,欧洲的一切国际条约都以法语书写。
1791以杜梅尔格为首的革命者成立了“法语爱好者协会”。他们认为,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1919英国和美国强烈要求《凡尔赛和约》不能只用法语,必须用英、法两种语言签署。迫于形势,法国最终同意。这是欧洲第一次用英语签订国际条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建立“法语(国家)共同体”的设想。法国政府成立“保卫和推广法语高级委员会”、设立“国际法语日”等,传播和推广法语和法国文化,扩大法语世界影响力。

——据汤晓燕《1619世纪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地位的变化》等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14-20世纪法语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并分析法语在法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法国政府“法语保卫战”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都城东京园林开放情况表

类型代表园林规模开放时间公共活动分布特点
寺观
园林
大相国寺
浙尼寺
数量多,开放面积大佛事盛典;日常生活重要节日;宗教、游憩、商业寺庙遍布街巷
皇家
园林
琼林苑
金明池
向民众定期开放,开放面积小“开池”、上元、端午等节日划龙舟等赛事;各类游憩;民间商业活动散点而成片,多处于都城城关
街道
园林
居住区、城关、桥头、码头等多、宽窄有间全天开放全天式商业、游憩、市民交往、观赏形成街巷空间体系;民间自发多于官府

——据龙婷等《唐宋都城公共园林比校分析及现代城市更新启示》整理

材料二   1833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1835年,议会通过了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将公园的建设和城市的改造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844年,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是世界造园史上第一座真正童义的城市公园,随后在英国各地均发起了公共园林的建设浪潮。1847年以后的很多私家园林也纷纷面向社会开放,或将其改为城市公园。 如伦敦的海德公园由之前的皇家猎苑变成伦敦人的时尚旅游地。这座占地142公顷的大公园现在是伦敦市民喜爱的日常活动,以及举办各种庆典活动、娱乐表演和群众聚会的场所。

——摘编自王丹丹《园林的公共性——西方社会背景下公共园林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都城园林开放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公共园林建设发展的认识。
2023-05-08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期的美国是一个农业国,但这一时期美国已不乏关于发展制造业的声音。19世纪初期,美国的制造业产品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在技术水平上明显落后于英国。19世纪初美国的禁运法令甚至一度导致英美之间的贸易中断,但这为美国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在这一世纪,美国工业部门经历了快速地成长,在钢铁等一些领域慢慢追赶并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出口也完成了由以农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品为主的转变,1860年美国制造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8%,1910年这一比重已达到60%。20世纪20年代以后,关税在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已经远低于19世纪,美国转而成为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论是制造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制造业从业者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一发展趋势被很多学者称之为“去工业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承接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被大量转移至这些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更多地倾向于出口技能、资本密集型产品。由“去工业化”所引发的产业空心化、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社会问题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美国的“分裂”,如传统产业地区与后来居上的以金融、通信严业为核心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摘编自王曙光等《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19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去工业化”带来的影响。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2022-10-3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加上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

——摘编王景《清末东三省道设置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地方管理机制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汉代及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地方行政体制变革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旧有河道迂回曲折,水路转运诸多不便。世祖忽必烈采纳韩仲恽、郭守敬等人的建议,截弯取直,重新规划运河线路。将旧运河的中段东移到今山东境内,再修通京、津地区的河道,直达大都。1293年,南起杭州、北抵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1700余公里。由于运河各段地势高下不一,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力,还专设都水监及下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大运河凿通后,“江淮、湖广、四川、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苏伊士地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早在古代,埃及法老就曾试图领导人民开凿苏伊士运河,但没有成功。新航路开辟以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西欧国家企图控制关键性航路枢纽,法国觊觎苏伊士地峡由来已久。1854年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历时十多年,运河终于竣工通航。但十几万埃及劳工因此丧生,埃及政府也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此后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购买运河股票、甚至驻军侵占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直到1956年,埃及政府才通过艰难斗争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

——摘编自吕桂霞《苏伊士运河与大英帝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在运河开凿和管理上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伊士运河开凿。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发展的认识。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