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某城市举行了一场国际会议,该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5国总理发起,共有29个国家政府首脑共计340名代表参加,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上周恩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着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在这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的做法(     
A.妥善消解了与会国错综复杂的矛盾B.顺利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有效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影响力D.成功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清代前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北京是“八方兼四方,无处不来行”“万方货物列纵横",佛山是“天下商贾皆聚焉",苏州是“万商之所必走"的市场中心,汉口是“九州百货备集之所”。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长途贩运贸易兴盛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对外贸易繁荣发展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3 . 如表所示为先秦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与治国主张(节选)。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项目儒家法家
法律思想起源天是人间法的起源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地位相对轻视法及强制作用重视法的作用
治国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重“人治”“以法治国”、“以力服人”、重“法治”
A.法家的“法治”优于儒家的“人治”B.儒法思想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C.儒法两家都蕴含朴素的平等思想D.两者差异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4 . 成书于1826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辑录了不少有关经世致用的文章,其内容主要包括赋税、盐政、漕运、河工等。但在后来众多续作的《皇朝经世文补编》、《后编》中,夷务日渐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这一变化(     
A.推动中西文化开始交融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C.表明传统的政治难题已经解决D.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5 . 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农家子弟金榜题名者不乏其人,“三岁能言诗”、“七岁能成诵”的神童也屡见不鲜。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南宋政治中心在南方,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
B.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理学的兴起,儒家士人积极投身于基层教化
6 . 宋明时期许多大儒长期研读佛道之说。朱熹借用佛教说明“理一分殊”的道理,称“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王守仁认为“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据此可知,宋明理学家(     
A.提倡和而不同以稳固社会秩序B.推动儒释合流以应对信仰危机
C.认可三教同源以实现道德教化D.会通佛老思想以强化儒学地位
7 . 元代实现了台谏的完全合一,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为保证御史言路畅通直至于君主,元朝还实行“实封之制”,“台臣言事,各许实封,须至御前拆”,“以防壅蔽之患”。这表明元代(     
A.监察机构的地位明显提升B.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C.中枢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D.御史台监察权扩大
8 .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外国人在各商埠广泛设立纱厂,一定程度改变了中国部分地区的产业生态。就此有人观察道:“(陕西、河南、山西等省) 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 由此可知(     
A.资本输出推动农业近代化B.耕织分离在内地日益明显
C.对外贸易促进了工业转型D.农业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9 . 雍正年间,湖南永顺府把以前土司征收的“火坑钱”“锄头钱”“烟火钱”等项杂派私征加以禁革,而代之以与中原划一的制度,按田地肥瘠分别征收数量不等的赋税。这一做法(     
A.奠定了现代中国基本政治版图B.体现出地方治理方式的灵活性
C.确立了对湖南地区的有效管理D.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内在要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甚至有官员指出:自高拱、张居正当事(担任内阁首辅),尽欲进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风承旨,乃指其所忌弹劾之,择其所喜推荐之。明朝的这种现象(     
A.使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D.推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