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3 道试题
1 . 1999年,外交部网站上举行了“新中国外交五十年”展览,其中第五部分涉及了以下四个事件,反映出中国外交(     
1991年10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
1993年11月江泽民主席在西雅图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正式会晤
1996年9月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在联合国总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9年2月胡锦涛副主席访问南非,与曼德拉总统会晤
①注重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②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③积极致力于与大国发展关系   ④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1-1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920年,陈独秀作了《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的演讲,指出五四运动与以往爱国运动的区别在于“直接行动”和“牺牲的精神”,前者是指“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后者是指“牺牲大而结果小”的青年精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直接行动”从北京学生齐集天安门游行示威得到印证
②“牺牲的精神”可以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五四运动看出
③陈独秀看到了五四运动所蕴含的民众的伟大力量
④演讲发挥了宣传动员作用,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3-11-1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革命歌谣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

建党初期,为了加紧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当尽力编著通俗的歌谣小册子”。大革命时期,瞿秋白谈到“五卅运动”以后的社会状况时说:“听说上海街头巷口无一处没有不反对外人的招贴,无一处不唱反对外人侵略的歌谣。”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此外,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高涨热情的《乡选歌》等歌谣,也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创作热情高涨,对传统歌谣的改造日趋成熟。歌谣《停止打内战》《开会讨论来分田》《千年奴隶当了家》等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阐释革命歌谣的发展和时代价值。
4 . 地方自治

材料一   “地方自治”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发展过程中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有效路径,被近代中国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所接受。甲午战后,维新派大力提倡地方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思潮逐渐兴起,并对统治阶级中部分开明人士产生影响。

迫于要求地方自治的舆论压力,1908年清政府拟定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对地方自治的实施步骤作了统筹规划。1909年后,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等文件,仿效日本实行地方自治制度。清末地方自治分成两级,以府、厅、州、县为上级自治,以城、镇、乡为下级自治,而省级没有明确规定实行自治。《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明确地方自治范围包括本城镇乡之学务、卫生、道路工程、农工商务、救济慈善事业、公共营业、筹集款项等方面,同时规定“以专办地方公益事宜辅佐官治为主,由地方公选合格绅民,受地方官监督办理自治”。根据规划方案,要求至1914年地方全部成立地方自治机构。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受到了地方绅商阶层的欢迎,但筹办自治过程中因地方官办理不善、征收自治费等引发的骚乱事件遍及全国15个省区。1914年,袁世凯下令取消各级地方自治。

——摘编自孙婷《清末地方自治研究》

材料二   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有直接创制法律之权,有直接复决法律之权……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1924年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清末地方自治运动。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地方自治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023-11-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与国家治理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它既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实施监督;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第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通畅。这是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必备条件。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中央和地方关系,简述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政治实践。
2023-11-11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西北、西南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他们主要通过参加建设会战、提供物资支援、开展慰问演出等方式为三线建设作贡献。汤景英、安顺发等技术工人是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三线建设的缩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格局
C.利于构建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D.彻底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2023-11-11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开国大典前夕,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分别悬挂起“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巨幅标语。1950年国庆节前,将东侧标语改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1956年至1964年,随着汉字简化改革在全国的展开,标语逐步完成了由繁体到简体字的转变,改动后的标语一直沿用至今。对天安门标语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①适应国家文化建设的形势和需要          ②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
③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与伟大胸怀   ④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98年6月,中国自办第一所正规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正式成立,如表为该学校的具体情况,据表可知该学校的创办(     
创办者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商人经元善为学校总理。
学生首批20人,几乎全是上层社会的名闺才媛,年龄在8至15岁,次年增至70余人。
教师中外总教习各1人,教师4人。
课程设置主要有中文、西文、医学、女红和体操。
课程内容中文功课讲授《女孝经》《女四书》《内则衍义》、唐诗、古文字等
西文功课主要有英文、数学、地理、绘画、琴学等。
A.为全国女性提供受教育机会B.引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风尚
C.彻底摆脱封建伦理观念束缚D.形成了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9 . 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这反映了(     
①列强对华侵略重点转移   ②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
③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   ④太平天国牵制清朝精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0 . 学者樊树志将晚明界定为明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即1573年至1644年间的71年,并认为“晚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岛南部   ②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③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④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