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族居风俗曾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南北各地。顾炎武曾亲见山西的裴村,自唐迄明都是聚族而居。这种社会现象的历史渊源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商帮文化D.小农经济形态
2024-01-2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化德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为了谋划中国未来发展前途而召开的一次重大历史会议。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双十协定的签订结束。

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不下60篇。《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 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从8月16 日开始着手报道。毛泽东在渝期间,《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的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

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大约有30多篇。毛泽东抵渝前,有《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报道,关于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有报道五六则之多。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多是叙述性、简短性的报道,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报道中多用“政府与中共代表”“政府与中共会谈”等表述。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对重庆谈判报道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国共两党机关报新闻报道的主要因素。
3 . 嘉庆至道光年间,大量英国船只在中国东南海域长期秘密测绘海图。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依据之前所绘图纸,封锁珠江海面后占领既定目标舟山、定海,然后继续北上。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英国挑起战争蓄谋已久B.中英两国实力相差较悬殊
C.闭关自守政策难以维系D.清廷官兵缺乏作战的勇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为协调不同政治群体的利益,平衡各种矛盾,辽统治者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选制、世袭制,又在汉人和汉化比较严重的渤海人中推行中原唐宋科举之制。辽的选官制(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B.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图为抗战时期山东曹州木版新年画——抗战门神。该年画改变了传统门神的形象,战斗英雄和劳动英雄取代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据此可知,抗战时期的新年画创作(     
A.强调了国共合作与持久抗战的重要B.体现了民间艺术与政治宣传的结合
C.得益于军民合作与战略反攻的实现D.达到了破除迷信与思想启蒙的目的
2023-03-24更新 | 347次组卷 | 8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代小说中有关商贾的故事极多,而细查那些买卖人的出身,便可发现其中竟有相当一部分原本是书生。这反映出当时(     
A.小说创作主体身份呈下移趋势B.社会变迁影响小说创作
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传统观念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甲午战前,由中国人执笔的《申报》对日本进行全面报道,对于中日实力对比非常乐观,“日人乌足以螳臂相当哉”。战后,《申报》感慨道:“夺我藩属,荡我边疆振动我人民”,不少文章主张中国效法日本变革。由此可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     
A.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B.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激起国民盲目崇外心理D.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2022-08-01更新 | 1235次组卷 | 16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40年,蒋介石下令:“各省县党政机关从速调制在抗战期内死难军民姓名,尤其对于被敌残酷杀害之忠烈事迹更应注重记叙并筹备建坊立祠,使地方官岁祠之。”随后全国各省市县普遍建立起忠烈祠。这一行为旨在(     
A.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B.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
C.同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D.激发国人的抗战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国地位。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此一战”指的是(     
A.徐州会战B.淮海战役C.抗美援朝D.银元之战
10 .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上海地区首辟东部战场。淞沪作战在开始之初规模并不大,但不到一个月便扩大为抗日战争的重心。淞沪会战(     
A.实行游击战的作战方针
B.使国民党精锐部队丧失殆尽
C.使日本侵华战略被打乱
D.实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方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