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今日世界之竞争国民竞争也”

中国人不知有国民也,数千年来通行之语,只有以国家二字并称者,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国家者何?国民者何?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

呜呼,世界竞争之运,至今日而极矣!其原动力发始于欧洲,转战突进,盘若旋风,疾若掣电,倏忽叱咤,而遍于全球。试一披地图,世界六大陆,白色人种已有其五,所余者惟亚细亚一洲而已。而此亚细亚者,其面积二分之一,人口十分之四,已属白人肘腋之物。

自前世纪以来,学术日兴,机器日出,资本日加,工业日盛,而欧洲全境,遂有生产过度之患,其所产物不能不觅销售之地,前者哥仑布之开美洲,谓为新世界,谓足以调剂欧洲之膨胀,然数百年来,既已自成为产物之地,昔为欧人殖民之域者,今方且谋殖民于他境。

……以欧人之工商业,而欲求主顾于非洲人,虽费尽心血以开通之,其收效必在百数十年以后,而彼其生产过度之景况,殆不可终日。于是欧人益大窘,于是皇皇四顾,茫茫大地,不得不瞬其鹰目,涎其虎口,以暗吸明噬我四千年文明祖国、二万万里膏腴天府之支那。

由此观之,今日欧美诸国之竞争,非如秦始皇、亚力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之徒之逞其野心,赎兵以为快也;非如封建割据之世,列国民贼缘一时之私忿,谋一时之私利,而兴兵构怨也,其原动力乃起于国民之争自存。以天演家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公例推之,盖有欲已而不能已者焉。故其争也,非属于国家之事,而属于人群之事;非属于君相之事,而属于民间之事;非属于政治之事,而属于经济(用日本名,今译之为资生)之事。

故夫昔之争属于国家君相政治者,未必人民之所同欲也;今则人人为其性命财产而争,万众如一心焉。

昔之争属于国家君相政治者,过其时而可以息也;今则时时为其性命财产而争,终古无已时焉。呜呼,危矣殆哉!当其冲者,何以御之?

——节选自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1899年10月15日)


问题
(1)梁启超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如何?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的三个主要观点?
(3)你如何理解梁启超笔下的国民竞争论?
2020-04-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新闻与时评

1911年,黄鹤楼侧一声炮响,立即震动了中国大地,各报纷纷以之为头条新闻发表消息和评论。

材料一:《时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江浙立宪派的喉舌。)

武昌失守,汉阳又危,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

材料二:《正宗爱国报》(1906年11月16日创刊于北京,该报以尊君、尊孔、尚实、提倡公益、劝学、劝工为宗旨。)

本报昨天所登湖广总督电奏,闻系19日午前所发,枢府察阅来电,有“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等语,深为庆幸。故20日上谕,慰勉甚厚。不料是日忽得武昌失守消息,谓19日下午,武昌突有大帮匪徒,扑攻省城各署,所有驻省工程营,辎重队等新军,率皆叛附匪党。总督瑞澄,经警队保护出署,当晚即乘兵船,逃往汉口。

材料三:《民立报》(1910年10月11日创刊于上海,它是革命党人在上海的重要宣传刊物。)

在专电栏刊出伦敦、东京两地“关于中国变乱的要电”。《泰晤士报》称:“中国全国人民皆深藏反对不良政治之志,此次流血,实于中国救亡之前途大有裨益。”东京各报称:“此次湖北革命军举事之得机,进行敏捷,并称其严行军律,不扰害外人生命财产,保护人民治安,深合文明举动,其程度实在土尔其、墨西哥之上。”

材料四:《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

13日,在专电栏内刊载了革命党人一通告示的“大旨”,文称:凡有藏匿官员或伤害外人,或欺侮商民,或阻碍商务,或屠杀人民,或焚击汉口外国义勇军者,均须枭首;凡有接济革党粮食、军火,或保护汉口外国租界及外国教堂,或以敌人行动报告革党者,均有酬赏。

——摘自《近代中国:风云时代与风云人物(1840-1919)》,杨天石(著)


问题:
(1)材料一中,该报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该报对这一事件持什么立场?
(3)材料三中,刊出伦敦、东京两地“关于中国变乱的要电”有何用意?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当时报刊对武昌起义的报道和评论?
2019-01-0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晚清课堂

第一部分讲授历史内容

……

第二部分比较历史现象

教问:欧洲与亚洲之面积孰大。

生答:亚洲。

教问:爱国进取之精神孰优。

生答:欧人。

教曰:然。亚洲之地非小于欧洲,亚洲之生产非亚于欧洲。亚洲之文化非后于欧洲,而欧人所以能东渡者,是进取精神,有自强之志气,故葡西英法荷兰诸接理东渡,而东洋之天地,亦别开一世界矣。

第三部分发挥历史心得

教问:欧人东渡,于东洋有何损乎,有益乎。

生答:有损无益。

教问:欧人占我土地何见之?

生答:占人之土殖己之民。

教曰:然,诚然。欧人之割我土地,侵我权利,为不少矣。然则如之何而可?

生答:尽心教育,养成国民之武勇,然后可以生存。

教日:尔等对国家为如何?生答:我亦国家之一分子也,岂敢萎靡?

教曰:噫,优胜劣败,天然之公理,我能自强,白人复何惧哉?诸生其勉。

——选自张景山:《教育杂志》,第18期,1905年


问题
(1)以上材料是近代中国一节历史课教学实录,通过阅读来推断:被“……”隐去的第一部分可能讲授的是哪一段历史内容。
(2)阅读文本后同学们能否找出这位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深受什么思想的影响。(请抄录出材料中相关论据)
(3)如果这位老师还要再上这一课,在老师最后一句话后如想用史实来证明他/她所想让学生们接受的观点,你觉得老师可以补充上什么史实,并说明理由。
2019-11-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测试历史试题
4 . 陈桥兵变,千古之谜

材料一   (960 年)镇州、定州节度使奏契丹与北汉合势南侵。太祖受周恭帝诏前往抵御,宿营陈桥驿。清晨,将士着甲持兵器集于驿门,鼓噪突入驿中。太祖惊起,出门查看。诸将露刃罗立于庭,曰:“诸军无主,愿奉您为天子。”赵未及答,有人以黄袍加赵之身, 众将皆拜于庭下,大呼称万岁。太祖坚决拒之,众不听,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太祖思度难以脱身,乃揽辔驻马,谓将士曰:“汝辈自贪富贵,强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 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众皆下马听命。……不终日而帝业成焉。

——选编自司马光《涑水纪闻》

材料二   后周的……节度使兼禁军首领赵匡胤,制造辽与北汉合兵南下的假情报,后周…… 匆忙派遣赵匡胤率禁军前往抵御,行军至开封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弟赵匡义和……掌军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率军回到京城开封,逼周恭帝禅位,顺利地改朝换代,建立宋朝。

材料三   五代皇帝多由军将拥立,已成惯例。……一般都说(陈桥兵变前)这一军情是谎报的,也有人认为不可能谎报军情,因为(镇、定)二州节度使……不属赵氏集团,不可能合谋谎报;即便合谋谎报,后周也未必一定派赵匡胤出征。实际上,是否谎报军情并不重要,这只不过给陈桥兵变提供一次契机而已,而契机总是可以寻找的。

——虞云国《细说宋史》


(1)周恭帝是哪一时期的皇帝?(     
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C.南北朝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

(2)契丹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是(     
A.北魏B.辽C.金D.西夏

(3)根据材料一整理陈桥兵变的关键史实并排序
A黄袍加身       B终成帝业       C北兵入寇       D驻军陈桥       E赵氏婉拒
(4)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记载有何不同之处?
(5)材料三的视角与前两者有何不同?
(6)有学者试图解开陈桥兵变之谜,并查阅《辽史》(元朝时所著),发现《辽史》并未记载960年曾有举兵南下的计划和行动。这一发现,能否足以解开陈桥兵变之谜?
2024-03-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典籍中国

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精神价值。某校历史社团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如下研究。


(1)同学们收集到如下典籍,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二位的是,排在第三位的是
A.《梦溪笔谈》B.《本草纲目》C.《史记》D.《老子》

(2)以下是社团成员对上述典籍的介绍,判断正误。
①《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通史。(      )
②《老子》记载了墨家学派创始人的主张。(      )
③《梦溪笔谈》总结了南北朝的农学知识。(      )
④《本草纲目》是明朝问世的医药学著作。(      )
(3)小王同学认为,史书典籍记载了思想家们的主张。请你将下列典籍中的主张与相应的历史人物配对。
A.《朱子全书》:“合道理底(通‘的’)是天理,殉情欲底是人欲”。
B.《日知录》:“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汉书》:“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孔子            ②董仲舒            ③朱熹            ④顾炎武            
(4)小赵同学认为,典籍也是中华文化吸收异国他邦文化的见证。下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是(     
A.《资治通鉴》B.《几何原本》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5)综合本题信息,“典籍中国”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
2024-01-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A.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B.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
7 . 戊戌变法再探究。

材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努力)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太仆寺……自奉旨后,群焉如鸟兽散,阒(寂静)其无人,匪特印信文件,一无所有,即厅事户牖均已折毁无存。

——陈夔龙《梦焦亭杂记》卷二

材料三: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材料四:有学者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了‘未的中国’。”

材料五:戊戌年六月十六日,在回答荣禄“法是应该变,但是一二百年的老法,怎能在短期内变掉”的问题时,康有为回答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就可以变了……他认为,只要皇帝驾临乾清门,大功可成,“令群臣签名具表,咸去守旧之谬见,力图维新。……重罚一人以惩其后……一日之间,风云俱变,更月得数诏颁下,则海内皆动色奔走矣。”

——《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
(3)材料四主要说明了该学者什么观点?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
2020-04-0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报纸中的“身份认同”
上海开埠五十年间,由人口二十多万的普通海滨县城,变成人口近百万的中国第一大城市,相伴而生的华洋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一个寓沪多年的西方人,以“中国人呼吾为外国人”的落款致信《新闻报》馆称:

“吾见中国人见我俱呼外国人,然吾在中国已二十余年矣。虽皆以吾为外国人,而吾则相交已久,觉与本国无异。且吾知中国圣人曾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语,故我西人在中国者,应与中国人和好如兄弟一般。现为上海通商开埠迄今五十年,并非西人与中国开兵迄今五十年也。回思五十年以前,本埠租界中荒落情形何堪言状,今试观沪城之南其间风气与五十年前无稍差异,独何以租界中马路如是其洁净也,房屋如是宽绰,人烟如是稠密,与沪南有过之无不及,是皆因中外通商和好,故有如是景象。然此地仍为中国之地,虽曰租界,我西人并不能携带回国,无非使国家商埠商务日益隆,则彼此交易,均沾利益而已。问如此大埠中华曾有几乎?”

——《新闻报》(中外商人在上海合资兴办)1893年11月16日

材料二   针对该西人的致信,《新闻报》发表文章回应:

“自开埠以来,商务振兴,惟我上海为盛,此五十年中,利必均沾,益必同受,尔无我乍,我无尔虞,合中外如一家,诚不啻四海皆兄弟焉。……中西官商此后辑睦常敦,澄清永保,官与官交涉共剂其平,商与商贸迁,咸沾其益,沪上幸甚,天下幸甚。”

——《新闻报》1893年11月18日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西方人”对上海开埠通商以来变化的认识。
(2)指出材料二中《新闻报》针对“西方人”认识是如何回应的?
(3)你如何看待《新闻报》中“西方人的身份认同”这一问题讨论?
2019-02-1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松江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