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某同学的读书卡,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书名摘编内容
胡适《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1922年)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是:人人能以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人人能看平易的古书;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人人有懂得古文文学的机会。
徐复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1961年)胡适由过分的自卑心理,发而为狂悖的言论,想用诬蔑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方法,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向西方人卖俏,因而得点残羹冷炙,来维持早已掉到厕所里去了的招牌。这未免太脸厚心黑了。
唐德刚《胡适杂忆》(1996年)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开风气之先,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吴根友《简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的“历史观”》(2013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来,学术界对胡适的整体评价逐渐由负面转向正面,进而更加全面,对其“历史观”学术价值与产生的问题分析,也趋于客观。

(1)指出《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
(2)指出徐复观、唐德刚、吴根友三位学者对胡适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
2023-07-06更新 | 5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石油农业是一种高投资高能耗的大型农业,它以石油为基础,即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以石油为燃料的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方式。石油农业以美国为代表,在这一模式下,美国大豆单产从11蒲式耳每英亩到50蒲式耳每英亩,玉米单产从28蒲式耳每英亩到175蒲式耳每英亩,大米从1600磅每英亩到7700磅每英亩。由于石油农业的巨大成功,60年代末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确立了这一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把它作为此后二十年改变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消灭饥饿的主要措施。在21世纪,石油农业不仅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而且也成为各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目标。但在这光鲜的高科技、高收益、高效率农业的数字背后是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

——摘编自徐风莉《论石油农业时代的终结》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石油农业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石油农业。
2024-01-2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的财政思想中,一直强调“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杨炎在两税法中创造性的提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两税法将以往分别征收的租庸调、地税、户税以及其他杂税等各种税收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这便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减少了复杂的税种所带来的征收繁琐的问题。同时,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并且“定税之数皆计缗钱”,虽然当时的“田亩之税”仍以实物的形式来征收,但两税中的重要部分户税,则都是以货币来征收的。两税法使资产多者税负重,资产少者税负轻,充分体现了财政税收公平负担的原则。

——徐柏泉《两税法财政思想及其产生的争论》

材料二   “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则乃反是,量出为入,不恤所无。”可见,陆贽看到了“量出为入”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了人民赋税负担的日益加重。这一思想是对传统儒家财政思想中的轻敛薄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陆贽作为反对两税法代表人物坚决反对货币赋税,认为应当恢复租庸调制,实行实物赋税。他看到了当时钱重物轻现象造成的危害,他说:“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了商品经济思想和自然经济思想的对立,两税法中的征税“以资产为宗”和货币赋税思想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

——陈明光《唐宋人论杨炎倡行两税法述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蕴含的财政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陆贽对唐朝两税法改革的认识。
2024-02-0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木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存在于人心而被道德戒律束缚的个人物质私利的恶魔至此得以解放。”亚洲的反现代化批评实际上是“一战”及战后西方惨状和悲观的产物。但许多的亚洲批评者只有经过一些西方的东方主义者的鼓励之后,才对他们自己和自己的观点产生足够的信心。其中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对亚洲的观代化批评者如印度的甘地、中国的张君劢和梁启超等有直接的影响。

——据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

材料二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运动,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个现代化孕育、生成并扩散、推进的过程。在“抗拒”与“接受”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有时可以强大到如此地步,以致在非常长的历史时期里,正是它在主宰社会的走向。这个立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企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它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如果其不能在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化,那么暴烈终将产生。

——摘编自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化带来的弊端,分析战后亚洲反现代化思潮高涨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中的观点,评析洋务运动,并指出该观点的实质。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9年,亚历山大二世批准成立编纂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由自由派贵族和自由派社会活动家组成,承担制定取消农奴制、保留贵族地产等方面法律的任务。编纂委员会解散后,他所制定的农民改革方案先后提交农民事务委员会和国务会议表决,遭到反对势力的坚决抵制。只是由于亚历山大二世的弟弟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担任农民事务委员会主席,改革方案才获通过。在国务会议上,改革方案再次遭到非难,亚历山大二世力排众议,最终使农民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改革的基本内容即带土地解放农民、取消地主领地世袭权得到了实施。18612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这项违背国务会议多数成员意见的农民改革法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也因此在当时被称为“解放者”。

——摘编自张广翔《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俄国现代化》


(1)据材料,分析1861年改革方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亚历山大二世被称为“解放者”这一观点。
2021-06-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对马丁.路德的相关评述。由此可知,维新派意在(     
代表人物观点
康有为“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诸大王”都“远不能比路德”
梁启超“欧洲近世文明兴起,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
谭嗣同“迄路德之党盛,而教始蹶(蹶:挫折),人始睹耶教之真矣”

A.抨击封建的纲常伦理B.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
C.营造改革的社会氛围D.制造变法的理论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所示为《史记》和《汉书》部分篇目的内容摘选。据此可知(       

篇目

《史记》(西汉·司马迁)

《汉书》(东汉·班固)

货值

“人富而仁义附焉”

“贵谊而贱利”

游侠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

汉武帝

“尤敬鬼神之祀”

“雄才大略”


A.价值判断影响史家的历史评述B.时代变迁决定历史评述
C.历史评述受到阶级立场的影响D.历史评述缺乏客观标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现代法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在西方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思想家们探讨的重要领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中后期,法国以王权为中心的民族向心力己呈逐渐增强之势。随着专制君主制的进一步演化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法兰西民族观念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完善。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手段,以“专制之下无祖国”为口号,确立起了未来新型民族国家的理论原则。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面对欧洲各国封建君主的联合干涉,法兰西人高扬"民族万岁"的民族热情和爱国精神,以"祖国在危殆中"为号召,奋起保卫革命,最终打退外敌进攻,保卫了民族,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现代共和国。

材料二 现代法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1805——1859)认为,占领阿尔及利亚有助于法国控制西地中海;更为重要的是,法国人应当在非洲建立一个"欧洲社会",这将是法国的光荣的"伟大纪念碑"。在托克维尔那里,民主的民族主义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法国成为一个现代帝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泽章《现代法国民族主义探微——以托克维尔为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法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18、19世纪法国民族主义的内涵。
2023-02-0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六部各掌四司作为下属机构,以下为《明史·职官志》对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选司职能的部分记载:考功,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凡内外官给由(履历),三年初考,六年再考,并引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京官六年一察。外官三年一朝。前期移抚、按官,各综其属三年内功过状注考,汇送覆核以定黜陟。吏之考,三、六年满,移验封司拨用。九年满,又试授官。

武选,掌卫所土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军政,五年一考选,先期抚、按官上功过状,覆核而去留之。凡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品至从七品,皆无岁禄。其子弟、族属、妻女、若婿及甥之袭替,胥从其俗。附塞(边塞)之官,自都督至镇抚,凡十四等,皆以语敕辨其伪冒。

材料二 武选的重要环节是兵部要利用内府所藏的武官贴黄以及其他相关档案文书来核查武官应袭舍人所提供的从军履历是否属实,以此来审查应选者的身份资格。因此,诸如贴黄、选簿等档案文书在武选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凭证作用。其中,贴黄详细记载了武官的姓名、旧名、年甲、贯址、从军归附来历、征克地方、杀获次数、受赏名目、升授职役、调守卫所并给授诰敕等项内容,是世袭武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档案资料,因此官方毖它深藏于内府之中。选簿则是在每次武选之后,选过武官基本情况的登记簿,以卫所为单位,保存在兵部。它主要记载武官的除授年月、职事,每次武选之后就在武官选簿中添写一辈。这样,武官历辈的袭替情况就尽载于选簿之中。

——梁志胜《明代“武选司审稿”初探》


(1)据材料一,概括考功司与武选司职能异同。
(2)提炼材料二主题,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评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