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   自1884年阿诺德·汤因比《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学者对工业革命史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两个学派。

悲观派的童年时代就生活在工业革命的大潮中,代表人物碧翠丝·韦伯认为, “工业革命时期给人以巨大的、残酷的和倒退的体验,人们为此而生活窘迫,流离失所,身心憔悴,幸福不再。工业革命……被证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工业革命史学者,感受着战后西方经济的腾飞与福利,得出了“工业革命是现代经济腾飞的起点”这样乐观的结论,认为“工业革命是一场起飞,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式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缓慢渐进说”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史学者对上述两种工业革命的看法持批判态度。代表人物简·德·弗里斯认为,渐进变革的工业革命时代依赖于之前时代的长期准备,应该将1500—1800年作为一个长时段进行分析。工业革命实际上是1500—1800年经济缓慢增长的一部分,这种缓慢增长主要来自劳动时间与劳动量的增加,和所谓“大工业时代”、技术创新、社会变革没什么关系。

——摘自刘翔鹏《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的新范式》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分期能帮助史家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并使读者更易理解世界历史的变化和连续性。无论史家做何种历史分期,都不可避免地要采用某种衡量、筛选历史的尺度或标准,都不能不依赖于某种历史观。如1666年荷兰历史学家霍恩纽斯提出的“古代一中世纪一现代”理论,认为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为古代,中世纪指“黑暗时期”,文艺复兴后则被定义为现代。随着19世纪末欧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全球扩张,这一理论得以向全世界传播。

——摘编自李友东《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分期问题探讨》


请就材料中的世界历史分期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正确,解释合理,史论结合,表达流畅)
2023-07-0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政治家托玛斯·卡莱尔由此认为,政府的“自由放任”成为了“财富主义的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直到20世纪初,国家作为一种超社会力量对分配加以调节,才使贫困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摘编自刘金源《财富与贫困的悖论——论英国工业化的失误及其原因》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工业基础薄弱。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力量走向社会主义。19281937年,苏联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明确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1937年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人民总消费水平提高了一倍。30年代苏联第一次消除了失业,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

——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理解和实践上的一些失误,使共同富裕一时成了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辟了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到20世纪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逐步建立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据张雪梅《新中国成立后的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进程中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提高国民收入的举措,并简要评析举措实施的效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特点,并从中外联系的视角分析新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 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绝非凝固 高化石、僵破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

——当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史实,评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是整体或任意部分 观点。(要求:态度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肆虐成灾。1848年,英国创设了中央卫生管理机构——卫生总署,以全面介入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事务。然而,地方政府以侵犯自由和罔顾地方实际为借口,使得卫生总署的政策很难贯彻到地方。1857年,卫生总署被撤销。1858年,《地方政府法》正式赋予了地方政府清理污染物、建造公共浴池等解决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的诸多权力。1871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事务部法》,英国政府合并了济贫法委员会、内政部等涉及卫生管理事务的各类机构,将其职能归并到新成立的地方政府事务部,统筹负责地方政府涉及卫生健康问题的各类事务。这样,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同时,法国、美国等国家在公共卫生问题治理上都受到了英国的影响。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被纳入社会福利事业范畴,由联邦政府的卫生机构负责。地方政府在医疗应急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地方保护主义风气等因素塑造了“公共卫生联邦主义”,即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配合联邦政府来解决医疗补助、健康教育、卫生规划等方面的事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本地区利益为由拒绝配合联邦政策。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从“政府统治”向“多元治理”迈进,政府依靠市场机制,利用多元主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依赖市场制度的弊病是,公共卫生资源和服务质量会因社会的贫富差距出现分化。同时,美国种族主义根深蒂固,有色人种难以享受与白人等同的及时治疗、低价消费处方药等卫生服务权利。卫生不公平的“痼疾”使得美国公共卫生治理困难重重。

——摘编自王聪悦《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沿革、经验与困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政策的变化。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下人的异化生存状态
第一: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它创造了生活的普遍舒适、富裕和繁荣,但
却并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反而是将人变成了物质人,将社会变成了拜金教。
第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异化为技术人。由于劳动分工和机器自动化,使所有劳动者都被纳入一个技术共同体并受制于它,人附属于机器,变成了工具;它维持持续繁荣,然而是建立在极度浪费性生产和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基础上;人们失去创造性,自由意志和否定意志,丧失了差异性。整个社会过于整齐划一,完全按照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来行动,人已不再是人。
第三:工业社会下广告宣传通过传媒无孔不入地渗入个人生活,从而把某种公共需要和价值标准灌输给个人,从根本上剥夺了个人的自由;在“商品拜物教”的诱惑下,大众失去了人性和灵魂却全然不觉,把物质需求看作自己真实和唯一的需要,人们身不由己沦为广告的奴隶。
第四: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这个标榜自由和民主的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
第五:面对西方社会这些明显不合理现象,社会变革按理说是迫切需要的,但是置身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却对此漠然无视、麻木不仁。他们早已习惯接受这种虽然极不合理、极不自由,然而却非常舒适的社会。他们的需要、思想和感情已被整个社会所同化,不可能再设想另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人和社会的“单向度性”。

——摘编自陶渝苏《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变形——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及其意义》


评析材料中任意一个观点(赞成、质疑、反对、修改皆可),并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3-26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

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率领一批大臣渡过长江,其中大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史称“衣冠南渡”。这一时期北方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与江南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得江南经济迅速繁荣。北来大族大部分都是中原的高门士族,而且都是好学玄学有文化的名士,玄学一度成为江南的主流思想文化。对于北人到来,江南名士虽存在着矛盾的情绪,但文化修养与北方大族确实有很大的距离,经过碰撞交流后,他们转而钦佩,甚至仿效。南北士族在文化上的融合催生了六朝时代突出的文化成就,如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南朝石刻、刘勰的《文心雕龙》、范晔的《后汉书》、葛洪的《抱朴子》、法显的《佛国记》等,皆为当时文化智慧之凝聚。以都城建康为代表的文化远播到东亚列国,对日本、韩国、朝鲜一带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在江南重建政权,完全依赖的是北方的大族和江南高门士族。东晋建立以来,高门大族便架空皇权。当南朝皇帝的权力开始回归时,士族政治权力已经走下坡路,所以士族对家族利益的追求更加强烈。当国家危难之际,他们畏缩不前或者变节投敌,为国殉国者很少。

——摘编自贺云翱《长江文化,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杨敏(试论东晋末的永嘉“衣冠南渡”》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地与人类演进:地理学视野下的史学引论》,是法国史学家费弗尔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名著。该书的要旨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自身,而非地理环境。在人类与地理环境两者相互的关系中,必须看到后者的重要作用,但他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始终认定人是地理环境的主宰者与改变者。进言之,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总是会不断地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乃至重大的影响,但人类有其主观能动性,“人类天生拥有一种出乎意料的进取精神”,人类“生命演进的历史就是积极适应环境的历史”。

——据张广智《历史学家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职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知识,评析费弗尔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9 . 1945年,成立了一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银行”,它拥有184个成员国。这些国家对其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共同负责。它正在与整个发展社会一道,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实现联合国成员国于2000年达成的新千年发展目标上。此处评述的“银行”(     
①成立初期贷款的对象集中于西欧国家     ②后来贷款的对象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③宗旨是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④主要业务是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1256年,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在集英殿的廷对中,他以“法天不息”为核心观念,要求皇帝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安国济民。考官王应麟称赞:“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文天祥一生刚介正洁,“天性澹如”,“自拔于流俗”。其立于朝,以正直敢言著称,故常被免职而返乡;其官于地方,则关心民生疾苦,深得百姓拥戴;当元军铁骑踏遍江南大地时,一介书生起兵勤王,九死一生,其意坚不可摧。在兵败被俘后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拒绝投降。元世祖亲自许以中书宰相之职,仍为文天祥所拒……文天祥以一腔热血实现了其“慷慨为烈士,从容为圣贤”的人生理想。

——摘编自郑晓江《从文天祥之人格气节看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天祥成为“民族英雄”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文天祥人格气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