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2021-01-08更新 | 325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1年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2 . 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个别有外郭,背平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半两钱的史料价值。

材料二   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三   青苗钱利民甚少,害民极多……

——司马光《乞罢青苗钱白扎子》

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2)材料三中司马光、梁启超对青苗法的认识有何不同?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史料运用的重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这说明
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B.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
C.文献资料不能还原历史事实
D.实物史料可弥补文献史料的局限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2019-01-11更新 | 216次组卷 | 28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世纪30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文稿

材料二: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1985年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一战前的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材料三: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为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曾进行过改革,结果如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四堡位于闽西山区,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据下表所示材料可被认定的史实是(     
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边城县史料
“(南宋)方夷吾所编《集要方》予则之临汀”(宋时四堡属于长汀)[宋]陈日华《经验方》
明万历八年(1580年),邹学圣辞官回四堡,带回了苏杭的雕版印刷术,之后创办书坊,“镌经史以利后人”《范阳邹氏族谱》
“长汀四堡乡皆以书籍为业,家有藏版,岁一刷印,贩行远近,虽未必及建安盛行,而经生应用典籍,以及课艺应试之文一一皆备”杨澜《临汀汇考》
A.四堡在宋代已出现雕版印刷B.四堡印刷业推动了当地书院的兴盛
C.四堡刻书业在明代发展迅速D.四堡书籍通过族商形式占领了市场
7 .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商朝的文字并非主要刻在甲骨上,而是直接用毛笔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因为殷墟的少量甲骨卜辞和玉器上,都发现过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这表明(     
A.只有发现新史料才能破解历史难题B.历史解释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
C.出土文献能够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D.考古发掘推动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
2024-01-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以下是史料记载的宋代体育娱乐活动情况。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运动项目史料记载
相扑《梦粱录》:“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
马球《东京梦华录》:“琼林苑宴殿南面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毬之所。”
捶丸《捶九》:“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A.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B.体育运动备受政府重视
C.农民阶层的生活状态D.崇文尚武思想受到推崇
2024-01-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司马迁的《史记.孝景本纪)全文仅1600余字,为本纪中篇幅最短者,对汉景帝的功绩鲜有提及,全篇多是一-些关于天象异变、自然灾异的叙述。而班固的《汉书.景帝纪》记载的多是汉景帝的仁德之君形象以及这一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据此可知,文献史料具有(     
A.形象直观性B.阶级性C.主观倾向性D.批判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助推了中国日益觉醒的、参与国际化的民族主义。梁士诒、顾维钧等人力主参战,强调参战可以使列强重视中国,促使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且一旦协约国获胜,中国也将以战胜国身份收回战败国德国等在华特权。在他们的推动下,北洋政府于1914~1915年三度向英法表态希望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但未获支持。1916年索姆河战役打响,协约国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英法态度转变,希望中国派遣劳工赴欧洲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为此,梁士诒为北洋政府谋划了一个“以工代兵”的良方:“中国财力兵备,不足以遣兵赴欧,如以工代兵,则中国可省海陆运输饷械之巨额费用。而参战工人,反得列国所给工资,中国政府不费分文,可获战胜后之种种权利。”

——摘编自王平贞、赵俊杰《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材料二   有关史料记载,中国自1864年到1913年的50年中,共计输出695.5亿两,输入932.4亿两,入超数达236.9亿两。国内实业不兴,失业人数日益增多,社会动荡。此时华工赴欧计划的提出,一方面为协约国提供了丰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

——摘编自姚娜《一战期间中国政府派遣华工赴欧动因析》

材料三   首先,华工赴欧参战,既充当了北洋政府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载体,又为中国后来参战创造了条件,进而为战后中国参加巴黎和会提供了良机。其二,华工成为百年前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实现国际化战略以及国家认同理念的重要环节。华工在参战之余,接触到了欧洲先进的文明及科学技术,也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法治思想的熏陶,他们开始自珍自爱、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回国后,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其三,华工爱国自强、勇于献身的情操,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后来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知识精英们,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周恩来、邓小平,均在留法期间确立了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理想。1919年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及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兴起的新式工人运动,皆同一战赴欧华工有密切的关联性。

——摘编自王平贞、赵俊杰《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赴欧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赴欧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