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一直被英法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控制。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其全部财产、权利及义务移交埃及。英法大为恼怒,对埃及进行经济制裁,在地中海调兵遣将,并要求以色列共同对埃作战。1956年10月29日,以军挑起了第二次中东战争。愤怒的埃及人民立即行动,纷纷参加民族解放军,纳赛尔号召人民战斗到底。世界人民也掀起了支持埃及正义斗争的热潮。阿拉伯国家纷纷与英法断交,断绝石油供应;中国也给予埃及有力的支援。最终,英法被迫停火,从埃及撤军,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材料二   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经济收益。在古巴革命影响下,1959年巴拿马爆发两次大规模示威活动,要求收回被美国控制的运河区主权。1961年巴拿马议会要求签订新条约,提出收回主权,公平分配运河收入,在运河区悬挂巴拿马国旗,限期接管运河等13项要求。1964年3万多巴拿马人在运河区示威,手执红旗,高呼“美国佬滚回去”的口号,形成空前规模的反美怒潮。巴拿马的正义行动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1964年4月美国被迫同意与巴拿马谈判。巴拿马人民终于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埃及和巴拿马能够收回运河主权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埃及和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历史意义。
2024-05-16更新 | 20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后期已有士大夫开设书院对学徒讲学。唐末和五代期间,连年战乱,官学大为凋敝,更是为宋代书院的大发展了提供了机遇。宋代书院一般由民间投资设立,独立于官学系统以外,是理学大师们著书立说,培养人才,进行社会教化的基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书院的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而且十分强调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要求学生“三省吾身”。书院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官学有所创新,鼓励学术自由,提倡师生互相交流。

——摘编自陈金肃《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探微》

材料二   1898年7月,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化国立大学,成立之初既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担任全国教育的行政管理职能。学校一改“中体西用”的旧思想,秉持“兼容并包,中西并用”之理念。 儒学经典不再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是开国内风气之先,引入西方近代学科,分科教学以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到20世纪初,学校已开设师范馆、译学馆、医学馆、仕学馆,后又细化为文科、商科、工程科、法政科等学科。中华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的主体改名为北京大学。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京师大学堂与宋代书院相比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的历史作用。
2024-03-17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处的环境跟苏联成立时相似,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摘编自林捷燕、杨近平《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转变,国家扶持轻工业,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轻工业的迅速增长,使经济繁荣,消费品市场丰富,工业发展也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已由1980年的75.8万个增加到756.4万个。国家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出口贸易。通过改革开放,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摘编自刘欣《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不同。
2023·全国·模拟预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印度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始终是印度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主题。在这一过程中,印度通常面临一种两难的局面,即在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矛盾相互交叉的情况之下,如何处理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印度民族独立的领袖甘地和尼赫鲁将西方近代“一族一教一国”的模式奉为建设现代社会的圭臬,坚定不移地主张世俗主义和现代化,对传统印度教既有批判又有继承。1949年,《印度宪法》中规定:“印度将建成一个世俗的国家。”在民族问题上,尼赫鲁对于因宗教造成的民族冲突有所警觉,他认为应尽力团结穆斯林群体。印度著名思想家奥罗宾多·高士将宗教与民族问题结合起来,主张用宗教的热情把群众引导到民族独立运动中去。然而以宗教精神鼓舞民族独立运动,也使得不同宗教信仰得到强化,造成了人群的认同危机,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领袖们过度强调印度教的神圣性、独特性,这不仅会使英国人感到威胁,也使国内1/4的穆斯林感到不安全。

——摘编自张践《亚洲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印度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与失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印度民族国家构建进程给我们的启示。
2023-12-05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12月清廷批准李鸿章的奏折,成立轮船招商局。招商局借官款制钱20万串,并招商集股,随后几年开通了日本、北美和英国航线。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颇有盈利。1909年招商局改为商办,成立董事会。招商局先后创办仁和、济和保险公司,投资创设中国通商银行。为对抗外商倾轧,招商局先后与英资太古、怡和签订齐价合同。辛亥革命后,经营没有起色。1924年招商局改为股份公司。1930年国民党政府将其收归国营。1932年划归交通部后,运输力大降。1948年8月,以一半股本出售招商股。

——摘编自张后铨《招商局史》

材料二 1950年招商局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港全资国有企业。招商局1978年即投身改革开放,于1979年开始独资开发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并相继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招商局主要业务集中于交通物流、综合金融、城市与园区综合开发,以及近年来布局的大健康等新产业。新时代的招商局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构建综合物流服务网络,投资开发海外园区。截至2021年底招商局总资产为11.68万亿元

——摘编自《招商局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招商局经营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近代相比招商局在新中国实现长足发展的有利因素,并简述招商局百年风雨历程所蕴含的企业精神。
2023-09-21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1倍。部分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发展变化较为显著,尼日利亚政府用石油收入兴建了炼油、钢铁等工业以及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国家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科特迪瓦没有有利的资源条件,只能生产传统的经济作物如咖啡、油棕等,但由于政策正确,措施得当,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科特迪瓦也因此一度被誉为“西非经济的橱窗”。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失去发展的10年”,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1.4%。20世纪80年代,非洲饥饿人口达1.5亿,每年约有500万儿童饿死。据世界银行统计,1970年非洲外债总额为132亿美元,1980年增至1269亿美元,1990年又增至2720亿美元,相当于非洲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90%。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拉美大多数国家开始出现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等现象,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种矛盾的激化下,军人政府相继上台,但是工业化、现代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例如,长期忽略农村中的土地改革,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分配不均导致贫富分化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发育畸形。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又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拉美各国债务严重失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不断攀升,国际贸易的“剪刀差”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非洲经济困难的表现。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当今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因素。
2023-07-24更新 | 12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藏书楼的选址也受到了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明清时期浙江的藏书家有很多,但大多“重藏轻用”,秘不示人。明代义乌人虞守愚的藏书楼建在背山临水之处,引水为池,以小舟为渡;清代藏书楼之一的西涧草堂位于浙江海盐南北湖万苍山麓,便于文人游学访客、修学讲道;嘉业藏书楼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西南郊鹧鸪溪畔。许棐的梅屋,以及朱彝尊的潜采堂和曝书亭,都建在湖溪山川之间。如果没有水源,一些藏书楼还通过开凿水池、水渠的方式予以实现通水。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国近代新式图书馆建筑逐渐区别于传统藏书楼的“闭门锁阁”,开始面向民众,指向阅读。1909年,孙毓修提出现代图书馆应“以便人观借为主,其地最忌奥僻,宜于都市之中,四达之区”的观点;1945年,负责图书馆事业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提出“因为公共图书馆是为当地全体居民提供服务,所以选址应该靠近市区或城区的中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木华、洪芳林《中国古代藏书楼建筑设计研究:要素、驱动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浙江藏书楼的选址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与古代藏书楼相比,指出近代新式图书馆的选址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公立图书馆出现与发展的作用。
2023-06-24更新 | 50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物质遗产”这一概念是由日语翻译成英语的,它来自1950年日本的一次立法活动。日语中的“文化财”概念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遗产”。1949年1月22日,奈良法隆寺金堂壁的大火成为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法》的直接导因。后来日本也将每年的1月22日定为“文化财保护日”。这部法律不仅针对有形文化财,同时提出要保护无形文化财,并为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持有者”建立了“人间(人类)国宝认证制度”。韩国在1964年借鉴并采纳了这一举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实践经验,于1993年创建了“人类活财富”(Living Human Treasures)体系,要求各会员国建立本国的“人类活财富”体系,开展扶助民间传承人的活动,并多次组织各成员国举办“人类活财富”培训班。我国提出了本土化的概念——“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07年6月认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计226名。

材料二   20世纪末 21世纪初,UNESCO 部分官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

观点提出者
通过世代相传和复兴非物质遗产来保持其活力,就势必要求优先考虑在这类遗产的文化生态中承认和激励所属的社区、群体和传承人参与到保护的实践过程中来……确保相关社区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时任 UNESCO 非物质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
真正需要保护的是社会过程,而不是已经被制造出来的物品……但是西方的模式将所有的东西都转化为物品,如“知识”“生活形式”或“商业”。时任 UNESCO 文化部国际标准司司长林德尔·普罗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材料涉及个人、社区、国家、国际组织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事方,围绕其中任意一个或多个当事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现代化的本质是一种文明新形态的生成,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推动力,以效率化、世俗化、民主化、公平化为价值取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国具有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中国近代遭遇西方工业化列强侵略,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中国秉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态,不走帝国主义压迫他国的老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稳定的政权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被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让世界逐渐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威胁而是机遇。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党中央意识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

材料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是一条血淋淋的殖民、掠夺、强权之路,是强取豪夺、霸权横行之路,是集聚私有财产之路。从“西方自由主义鼻祖”洛克开始,资本阶级对财富的占有就上升为最基本的权利,其社会制度成为维护私有财产的工具,是仅仅服务于少数资本家自由、民主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物质至上、资本至上的现代化之途,造就了不可消除的贫富差距,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就是制造贫富矛盾并从中牟利的手段,是只为资本获得更多利益的现代化,在追逐利益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惜发动战争、地区冲突,是一条弱肉强食的、少数人获得巨大利益的、少数人致富的现代化之路。

——摘编自景君学、李靖童《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维度》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方现代化的异同。
2023-03-30更新 | 34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道光后期起,内乱外患频仍,河政体制步入逐渐解体的下行道。18556月,黄河在河南决口。外国侵略势力趁机在第二年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面对内忧外患,清廷治河经费受到影响,加之官员贪污腐败,河道得不到及时疏浚。黄水朝东北方向改道,从山东大清河入海。黄河改道造成原来的南河及东河部分河道干涸,管辖机构暂时闲置,南河河政机构退出历史舞台。甲午战争之后,东河河督被裁撤,河政体制彻底瓦解。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材料二     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使苏区水利建设进入了恢复整修与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央苏区翻身农民踊跃投入兴修水利工作中,他们以党的政策为导向,在各级水利机构的统筹协调下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充分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水利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摘编自李安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水利建设实践与经验》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明确了“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工作方针。1985年,国务院发布《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水利工程从无偿供水转变为有偿供水。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相继颁布施行。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水资源的经济资源属性日益凸显。这一时期,大江大河治理明显加快,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问题得以解决。

——摘编自《党领导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河政体制瓦解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央苏区水利建设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特点。
2023-03-17更新 | 31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