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史、特别是清史的研究者,往往自动放弃了对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历史的探索。其结果是,明清史长期以来讨论的问题都是被局限在一个传统社会、“古代史”的框架内,讨论明清社会如何衰落,某些新的因素如何受到制度的阻滞而夭折。于是,这种状况就更强化了近代史的“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靠自己已经无法变化,只有凭借外力的推动。难道明清、甚至宋元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历史线索,到道光二十年以后都不翼而飞了吗?打破分期的桎梏,实现“瞻前顾后”并非难事。

——摘编自赵世瑜《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简要论述。(要求:可以赞成或者反对,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1-23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调研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确定历史的发展主线并加以研究是认识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一体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线索,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出现许许多多不合理、不平等和非正义的规象,带来剧烈的动荡、混乱和各种痛苦。因此,世界近代史中便充满了各种各样反抗奴役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这成为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这些斗争虽然带来了全球性的对抗与分裂,表现为一种与一体化相悖的离心倾向,但它有助于纠正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平等、非正义的现象,从而使世界日趋公平和谐,因此,一体化与合理化这两条主线贯穿于世界近代史,世界历史也因此在这两大板块的互动中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王玮主编《世界近代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确定两条历史发展线索,就这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所定线索不得与材料重复,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9-22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观题专练50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3 . 主题一   明朝至清中叶的社会经济

材料一   明代开始大力引进高产或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南洋的番薯、南美洲的玉米、巴西的花生、吕宋(菲律宾)的烟草等。水稻逐渐推广到北方。清代,这种作物交流的势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农民生活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棉花的种植也进一步向北方推广,其收益已超过传统的桑麻作物。优良棉花品种不断出现。许多地区棉花的种植已成为商品生产。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材料三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融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材料四  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材料五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西欧中国西欧
15002517.9600774
160029.219.9600894
182032.923.6600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主题二 思想的新变化

材料六 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割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摘编自刘子旻《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么时代背景?》

材料七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八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主题三 明清文学艺术与科技

材料九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如《牡丹亭》《明珠记》《金瓶梅》《西游记》《隋唐志传》等,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这是明代刻书业兴盛的重要原因。刻印戏曲小说的书商和坊肆相继出现,有的甚至自编、自选、自刻、自销,如湖州臧懋循等,一时间各地书坊林立,私家刻书之风盛行,所刻书籍的数量和出书速度都超越了前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十 晚明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晚明学人试图通过翻译《几何原本》从科学方法论层次来救偏理学“虚玄幻妄之说”的倾向。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

——摘编自施威、王思明《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等

材料十一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游览了承德避暑山庄,随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另一学者又专门指出中国园林有更高级的美——不规则的自然美,这推动了英国“不规则园林”运动的兴起。随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并修建了许多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

——改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四卷)》等

材料十二   16-18世纪欧洲与中国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比较表(节选)

年代欧洲中国
16世纪中前期1543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成为近代天文学的起点。
16世纪后期1591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1578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开植物学科学分类之先河。
17世纪中前期1609年,伽利略制造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1639年,徐光启完成《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引进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17世纪后期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创理论物理学。梅文鼎兼采中西数学成就,著《方程论》《筹算》《弧三角举要》等。
18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弗兰斯提德制成第一张星象图。1708-1718年,康熙皇帝组织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学者绘制《皇舆全览图》。
18世纪中后期1769年,英国发明家瓦特改进蒸汽机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定律。1789年,吴瑭著《温病条辨》,使传染病学说更趋完整和系统。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据材料四,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七,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及产生的原因。
(5)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6)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能力提升*
(7)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8)据材料五,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9)根据材料十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东学西渐”对欧洲的影响。
*历史纵横*
(10)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转型。
(11)从材料十二中任意提取两条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信息相互关联,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3-09-06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改革开放以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史学界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历史文化认同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进程的基本线索等方面的理论创造获得了一批很有意义的成果。这些研究(     
A.有助于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
B.源于“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提出
C.表明中国史学研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D.改变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毁灭的世纪”,经济危机、世界大战与冷战、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各种环境与社会问题等等给人类文明蒙上阴影。也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新生的世纪”,新兴力量的崛起、新的现代化路径探索、新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国际关系等也给人类发展注入了活力,创造了机遇,带来了希望。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线索或角度切入,以“20世纪:一个新生的世纪”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分论题、论证、结论三部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西方社会岌岌可危,但又最终走出了这一局面。在具体分析西方是如何从危机中走出来之前,要先明确现代西方成长的三条基本线索,建立起西方近百年走向的基本框架:第一条线索是国家崛起,基本政治框架的重塑;第二条线索是社会崛起,新的二元结构形成;第三条线索是市场崛起。资本主义飞速成长。这三条线索不是齐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撕扯、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条线索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其实有很多种。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相关世界史知识,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
1947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91苏联解体
1993欧洲联盟成立
2001上海合作组织诞生
2010中国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编制

材料二   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邓小平《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

(1)据材料一,简述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024-01-01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

——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并分析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
2023-09-21更新 | 114次组卷 | 5卷引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主观题专练50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9 . 世界史及其编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编写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上,以马克思“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的论断为基础,致力于破除“西方中心论”,力图揭示世界历史从古代的多中心,到近代的单一中心,再到现代和当今的多中心的发展进程。同时,中国历史始终是世界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中国的贡献更加半富多彩和完整。

以近代为例。近代以西方作为中心,共4个单元。欧洲国家依靠强大的实力,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这种极不合理的状态,在欧洲内部遭到马克思主义的揭露批判和工人运动的冲击,在世界上遭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坚决反抗。同时欧洲广泛吸收和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

——摘编自晏绍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总体构架及主要线索》

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参考近代部分,联系教材目录,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下)》古代、现当代部分的编写如何破除“西方中心论”。
2023-11-12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7 世界史 非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10 . 历史图像承载着重要诸多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地图上的党史》


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紧扣图中所示一条或多条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10-15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论述题-试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