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朝“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据此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明清时期经略边疆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重大事件

1411年

明朝在黑龙江流域开设奴儿都司进行管辖

1571年

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

1653年

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4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掉额尔德尼”尊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叛乱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并举两例说明这一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出现反对外来侵略的新变化。

材料三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2023-03-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战后支配世界,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都不愿旧的殖民体系继续存在。为了争霸世界,苏联时常以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抗衡美国和西方。美国也想争取新独立国家站在美国和西方阵营一边。

二战中,原先占有广大殖民地的英、法、日等国遭到打击。尽管丘吉尔扬言“不愿成为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大英帝国还是崩溃了。宗主国的统治者看到,继续维持殖民统治既不可能,也成本太高,不如采用合作的方式更为有利。因此,一些殖民地通过和平交权的方式获得独立。这种方式被称为“非殖民化”。“非殖民化”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壮大但尚未足够强大,殖民主义力量削弱但又非完全衰弱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当然,有相当多的国家与地区的独立是经过武装斗争获得的,因为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殖民统治者不愿意放弃殖民统治。

——摘编自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刘文涛陈海宏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


(1)读材料二地图,简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进程。
(2)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新中国的建立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做的贡献。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它可享受以下特权: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

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各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邻里之间和互监视、相互举报,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

材料二 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

年代大事记
1495亨利七世法令: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配偶、子女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技济贫民。
1785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摘编自尹虹《近代早期英国流民问题及户口管理政策》

材料三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在城市进行人口登记。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全国人口登记办法》出台。19581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注销、迁移、收养、婚姻、年龄、违法责任等具体细则,标志着新中国户藉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吴学凡《新中国户藉制度70年安迁及其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英国近化户籍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户籍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个地方叫做克里特(希腊最大岛屿),在酒绿色的海中央……那里居民稠密,有数不清的数量,九十个城市(邦)林立在岛上。

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迎来了它的“古典时代”,其中尤以雅典为著。雅典成为修昔底德口中“希腊的学校”。所有重要人士都曾在此生活。

——摘引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等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希腊世界是富裕而复杂的世界。哲学家则解决他们直面的老问题,他们发展出来的方法,以及他们给出的答案及其困惑,为近代哲学思想开山奠基。典型者如亚里士多德虽接近了唯物主义,但其唯物论并不彻底。……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罗马贵族彻底吸收了希腊化的希腊文化,并创造了具有自我风格的希腊化文化。他们和在7世纪及其后的阿拉伯人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影响至今。

——摘编自〔美〕莫里斯等《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古希腊文明形成的两大要素,指出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例举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的重要改革。
(2)阅读材料二,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并不彻底”,结合所学,加以阐述。用一句话指出罗马在“吸收”“创造”“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020-07-11更新 | 1577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武帝时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编自《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斯的主张并说明这种制度怎样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并分析实行这种制度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从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变化中,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总趋势。

8 . 材料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已经步入正轨,城市改革自然而然地成为改革的重心。适于我国工业和企业的改革思路是首先推动产权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产权界定、产权清晰和股份制改造.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小企业特别是一般轻工业企业可以走股份制的道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则不能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这种情况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后才发生变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无疑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于是,理论界一部分人对股份制性质的质疑就逐渐消失了。为了便于更多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纯粹的民营企业能够上市,1998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和企业上市从此有法可依了。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股份制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股份制改革成功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材料   在1902年新学制颁布之前,中国的新式学堂没有相互街接的学校体制。据此,张謇认为发展教育须循序渐进,“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张謇在南通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系统。他不仅亲自创办了农校、纺校、商校、师范、医校、女红传习所等许多职业学校;还资助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吴商船专科学校、吴县铁路学校;创办了保姆传习所、政法传习所、巡警传习所等职业培训班。他鉴于全国有近百万残疾儿童,缺乏职业能力谋生困难,于民国初年创办了南通狼山盲哑学校。这些职业学校的创办,把各种技艺的传习引进教育领域,破除了封建学校教育中没有技艺传授的立足之地和技艺传播的家族、师徒局限性,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开拓。

——摘编自程绍珍《张客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罗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尝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织机;到189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玉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7世纪,曼彻斯特由军事要塞发展为工商业城市小镇。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据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底,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彻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