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已成年的现行偷窃犯处以杖笞,并降为奴隶,对未成年者仅处以杖笞;对非现行偷窃犯处以相当于被偷物品价值两倍的罚金。这从侧面说明《十二铜表法》(       

A.保留了落后的社会习俗B.强调社会等级差异
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D.维护奴隶主的权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经济史研究主要高频词统计
时段主要高频词
1949~1979剥削者、地主阶级、封建制社会、剥削阶级等
1980~1993生产力、企业、资本主义、财政管理、工业、金融、商品、乡村等
1994~2019市场经济、企业管理、工业化、制度变迁、贸易、市场整合等
表所示变化反映了我国(     
A.统计学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C.现代企业制度引领世界潮流D.实现了向“智造强国”的转型
2024-03-29更新 | 23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卓越艺术职业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水利建设问题的指示》,决定“今冬明春的水利建设,只搞续建工程和配套工程,不搞新建工程”,规定“每年冬春用于水利和农村基本建设的劳动力必须切实遵守中央‘三三制’或者‘四一制’的规定,即在冬季的一百天中,用于水利和农村基本建设的劳动力,只能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绝对不准超过”。中央的主要意图是(     
A.克服国家经济困难B.提升水利工程质量
C.确保大型工业发展D.降低自然灾害影响
2024-03-19更新 | 15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廊坊明远教育培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7世纪,培根在《论真理》中主张在观察和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和判断。笛卡尔在《方法论》等书中指出,现有历史知识不可靠,主张“决不把任何没有明确认定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理来接受”。由此可见,两人都强调(     
A.理性主义的价值与作用B.关注社会现实
C.科学实验的应用与推广D.挣脱教会束缚
2024-03-18更新 | 31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卓越艺术职业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在《三国演义》、《牡丹亭》、“三言二拍”等这些小说面前,不仅台阁体诗、茶陵诗派、唐宋派散文早已黯淡无光,即便是公安派这种富于革新气息的文学流派亦相形见绌。这反映出明代(     
A.社会阶层变动影响文学创作B.高雅和世俗文化无法共存
C.世俗文化开始成为时代主流D.文化专制主义束缚革新意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1世纪时,法国的城市仍然处于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13世纪以来,法国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向国王缴纳赋税。这一现象(     
A.促进了等级君主制的形成B.推动了庄园经济的成长
C.使法国民族国家日益巩固D.加剧了法国的割据局面
7 . 下表,西汉建立之初部分功臣的原籍、出身情况
姓名官爵原籍出身或原职业
萧何丞相   酂侯沛、丰沛县主吏掾
曹参相国   平阳侯沛县狱掾
张敖赵王   宣平侯大梁贵族张耳之子
樊哙舞阳侯以屠狗为事
郦商曲周景侯高阳家贫落魄
据表可知,西汉初期(       
A.统治阶层结构重组B.封侯拜相深受地域影响
C.贵族政治得到延续D.选官注重基层治理经验
8 . 《诗经•商颂》中记载:“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阿衡:王的监护官),而西周成王时也出现了“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的现象(师、保均为周官,掌西周军政大权;尹:治理)。材料表明商周时期(     
A.形成了王与诸臣共治天下局面B.最高统治权未能实现高度集中
C.治国实践孕育着中央集权思想D.权力的分配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2024-03-02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廊坊明远教育培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宋代,在服装造型上,表现为“遮掩”功能加强,对女子服饰要求尤为严格,要“惟务洁净,不可异众”,造型以细长、质朴取胜,很少繁琐的装饰,崇尚清淡之美,追求诗情画意。该服饰规范反映出(     
A.审美观念的显著变化B.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C.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D.社会风尚的发展要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6世纪中叶以前佛教“公传”(通过朝廷传入)日本时,日本人将佛视为与日本“百八十神”相同的“神”,相对于日本的“百八十神”而言,佛是来自外域的“蕃神”。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人不久就将其纳人自己的信仰体系中,甚至对佛教达到痴迷的程度。这说明(     
A.印度文明具有强大的辐射力B.日本重视保留自身文化独特性
C.日本善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D.佛教的本土化推动文明的交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