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司判官,即三司系统内的盐铁判官、度支判官、户部判官的通称,是三司使、三司副使的协助官员。三司所掌稳定在二十案,其中度支司掌赏给、钱帛、粮料、常平、发运、骑、斛斗、百官八案;盐铁司掌兵、胄、商税、都盐、茶、铁、设七案;户部司掌户税、上供、修造、曲、衣粮五案。宋初两朝三司判官多专于上述二十案事务。逮至真宗朝,三司判官频繁参与本职外的体量安抚,即对灾伤区进行安抚、赈济;还出按刑狱、国家正旦使(外交使节)等临时性事务。司马光指出:“国初……晓钱谷者为三司判官,……近岁三司使、副使、判官,大率用文辞之士为之,以为进用之资涂,不复问其习与不习于钱谷也”。仁宗朝担任正旦使的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判官中,多带直集贤院、集贤校理、秘阁校理、崇文院检讨这类代表较高文学水平的贴职。

——摘编自邓森林《北宋三司判官的沿革及其差遣职能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三司判官职位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宋代三司判官职位变化的因素。
2 . 中世纪西欧长期遵循“骑士作战、教士祈祷、平民劳作”的原则,平民与战争无关且豁免于战争的侵害。但在百年战争中,英法国王通过招募步兵等方式把更多民众纳入战争,战争动员范围逐渐涵盖全体民众。这一变化(     
A.提升了平民阶层的政治地位B.反映出殖民霸权的激烈争夺
C.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D.折射出民族国家的动员能力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也在不断寻求新的保护力量。教会遂与法兰克人结成了联盟。克洛维以后的侵略扩张得到了基督教会的大力支持,而教会也从克洛维手里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和金银财富。1035年及1043年,米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曾两次以武力反对大主教对该城的统治。这个斗争因为德意志皇帝与罗马教皇的干预和介入,而成为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皇帝与教皇斗争的导火索。纵观中世纪中期两个多世纪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双方势力互有消长,教权最终取得了胜利。中世纪后期,英法两国迅速崛起。1351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圣职委任法,不许教皇干预英国的圣职选举。14世纪,英格兰民族的形成和国会的建立为国王控制教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孙慧《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材料二   10至11世纪,欧洲开始了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过程,商业逐渐活跃,从而“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了城市”。城市出现后,西欧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欧中世纪城市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商品交换扩大后,封建贵族需要大量货币,以便从市场上购买琳琅满目的精美工业品和东方运来的奢侈品。王室从城市得到金钱上的支持,城市还派出武装直接为王室服务。作为回报,城市也从王权那里得到许多好处。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采取殖民制度、国债制度、保护制度等各种方法,竭力支持市民阶级的文化娱乐活动。城市和王权由于相互的需要而结盟,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兴盛,更促进了王权的加强。

——摘编自孙晶《试论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的欧洲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影响。
2024-09-06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据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建造的都城和被迫南迁的东晋、南朝建康都城一样,也是一座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其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据此可知(     
A.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B.北魏意在彰显政权的正统地位
C.北方各民族之间开始交融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成效显著
5 .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以下选项中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商鞅变法之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B.青铜器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C.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D.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暴政
6 .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以宣扬自己“奉天承运”的典礼。明清时期,时有臣僚建言封禅,但每次都遭到拒绝,理由是“帝王之有闻于后者,在其德不在封禅”“封禅之说不著于经”。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君权神授理念遭到否定B.儒家学说确立正统地位
C.国家祭祀制度趋向松弛D.政权的合法性得以强化
2024-09-03更新 | 48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世纪40年代,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对作战目标进行了筹划,提出“重要铁道线,特别是平汉、同蒲,应同时组织有计划之总破袭,配合正太铁路战役成功”。左权这一筹划旨在(       
A.实现毛泽东“持久战”思想B.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C.打破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D.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
8 .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日本继续承认琉球与清政府的关系但不允许清朝使用“中国”这一国号,认为“‘中国’系对本国边疆荒服而言”,清朝代表认为“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从无改写国号之例”,双方一度谈崩。最终,李鸿章表示妥协,在汉文文本中用“中国”,而日文文本中用“大清国”。据此可知(        
A.日本阴谋分裂中国B.东亚宗藩体系瓦解
C.清朝外交观近代化D.中日国力对比逆转
9 . 西方和其他文明在人权观念上的差异,以及西方实现其目标的有限能力,在1993年6月的维也纳联合国世界人权大会上被明确地解释出来。欧洲和北美国家形成一方,有大约50个非西方国家组成的集团形成另一方,……处于这两个集团之间的是除古巴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它们经常支持西方;还有非洲和东正教国家,它们有时支持西方,但更经常的是持反对西方的立场。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     
A.人类命运共同体导致文明呈现多样性B.和谐共生的多样文明有利于世界稳定
C.多极化趋势有效解决了文明间的冲突D.合作与结盟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古代地中海世界普遍具有饮酒的习惯。为了防止酗酒,在美索不达米亚,统治者试图通过颁布法令来规范酿酒和饮酒行为;在古埃及,统治阶层试图借助说教文来引导年轻人养成健康的酒风;在古希腊,人们饮酒时习惯往酒里兑入适量的水以防醉酒。这说明(     
A.酒文化加强了民族认同B.不同地域的文明交流互鉴
C.区域间文明具有多样性D.地中海世界生活方式趋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