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不少困扰人类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代烈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防控,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这表明(  )
A.卫生防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B.社会保障体系做到了无缝覆盖
C.医疗卫生的发展促使人民更加健康D.自然科学新技术在临床广泛使用
2023-06-1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它是现代医学中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是人类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它的普及,避免了无数儿童残疾和死亡。“它”是(  )
A.针灸按摩B.注射疫苗C.口服药物D.静脉注射
2023-06-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商朝的驿使48天能走600千米,清朝的快马一昼夜可行400千米,现在的高铁已经超过350千米每小时,这说明(  )
A.高速铁路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B.交通的变迁缩短了人们的通行时间
C.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了交通工具的速度D.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23-06-1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古代集镇和城市课题时,找到如下史料,哪一项是最为可信的(  )
A.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原始村落遗址想象图B.中国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C.《宋史》关于宋代商业市镇的记载D.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的居所遗存
2023-06-10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方法史学者认为,罗马法为后世欧洲法律提供了许多概念和范式。12世纪意大利比萨利伯维尔的法律制度,采用了一些罗马法的规则,可是,“相同的准则具有极不同的含义”;教会法学家更新了罗马私法中的权利概念,把“权利”导入公法领域,彰显个体权利和自然权利。这些学者意在强调(     
A.西方文明继承了古罗马文明B.中世纪中期,罗马法得以复兴
C.中世纪教会法具有鲜明的世俗性D.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也在中世纪
6 . 陶寺遗址规模宏大,整体布局存在明显的统一规划,功能区划比较清晰,有宫殿区、墓葬区、仓储区、祭祀区等。墓葬规模和随葬品规格差距巨大,出土了陶鼓、石磬、陶埙等乐器;还发现了一座古观象台大型建筑基址。这反映了当时(     
①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②礼乐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
③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       ④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7 . 下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的两则史料,对其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在我们边区政府中,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的人士,以及无党无派的人士,都很亲密的合作……非共产党员都同样有职就有权,使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
◆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B.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C.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剥削阶级法律的本质和特征,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但“法密则国无全民”。汉代制定法律凡六十篇,三百五十九章,“律令繁多百有余万言”,到《北齐律》的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隋《开皇律》又约为五百条。唐承隋制,当大乱之后为谋求大治,务须“安人宁国”;故加强法制,力求审慎、简明,于是《唐律》根据隋律再为省并。古代统治者认为,公布法要是国家严肃的大事,商鞅“徙木立信”而令出必从,秦国由此富强;新莽自乱其法,终于崩溃;唐太宗鉴于隋末的法令多变,认为立法要审慎,律条要简明准确,颁行后要有稳定性,便成了后世制定法典的准绳。天下没有“万世不变的法则”,古代法制并不是封建帝王口含天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的那样。从《商君书》的“礼法因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到唐初立法的“取合时宜”,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制。总之,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朝结束,一朝兴起都制定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

——摘编自杨廷福《论中国古代法制建设》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元败于“纵驰”,因而主张“刑用重典”,即“重典治国”。在立法层面,明朝颁布制定了天量的法律来加强对官吏的治理。《大明律》规定,设“六赃”罪,即监守盗、常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和坐赃六种非法占有公私财务的贪赃行为,以显示罪行的严重。明律中严厉惩罚贪赃枉法的条文比前朝法律大为增多,规定也更加细致全面。在刑法制度上,对于违反法律官员的处罚,量刑较之前朝加重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官吏的定罪一旦判定,则该官吏永久被除名,终身不得录用。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说:“明处法令行之久矣,奈何犯者相继?由是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作《大诰》以昭示民间,使之趋避。”尽管朱元璋明白“明主治吏不治民”的道理,他深知农民阶级的威力之大,因此必须管理好人民,既要体恤民情,又要防止民众力量过于强大。

——摘编育蔡芃《论明代法治的“重典治国”及对中国当代反腐倡廉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法治政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运用法律治国与前代的不同。
9 . 改革的思想准备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诏贤良对策,以“改制”问题,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董仲舒通过诉诸春秋公羊学表达自己的“改制”思想,建议汉武帝适时“更化”。董仲舒的改制思想,全部建立在“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基础之.上。董仲舒将“五德终始”的学说加以改造,提出“三统”“三世”说,用以解释朝代更替和社会演化。他继续发挥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理论,最终得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重新诠释春秋公羊学中的“通三统”“张三世”,托春秋公羊学之“古”,改清王朝之制。康有为认为“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就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人类进化,皆有定……由君臣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盖为进化之理而为之”。康有为说“太平之治”是“孔子之圣意,改制之大义,《公羊》所传微言大义的第一义”。这样,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理论依据的、以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西汉经学,到了康有为手里反而变成了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改制”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改制”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42年5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总学习委员会,毛泽东负总责。中央总学委成立巡视团明确各巡视员分工,将中央学习组编成十个小组,明确围绕“二十二个文件”展开学习,总学委分组抽阅各系统的学习笔记。由此可知(     
A.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自我革命B.毛泽东思想指导党的建设工作
C.抗日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D.党内民主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2022-10-06更新 | 268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