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5 道试题

1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为“中体西用”,是近代晚清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其主张是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求自强。

材料一:近代“中体西用”大事年表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愚则以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为得之……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最早阐发了“中体西用”思想。

1864年,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是“中体西用”思想实践的主要代表。

1895年,学者沈寿康在《万国公报》上《救时策》一文中提出“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首次明确使用。

1896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出版《劝学篇》,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0世纪初,“中体西用”思想逐渐被边缘化。

材料二:在晚清中国,官方宣导“中体西用”的论调,其隐而不宣的一个前提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管自身进行怎样的改革,绝不可以触动现政权的统治基础……一个“中体西用”的命题,竟然成为晚清权贵阶层拒绝变革、抵挡世界潮流于门外的借口和绝佳的挡箭牌。               

——余治平《“中体西用”:何以纠结,何以沉重?》

材料三:“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初提出者是(单选)(     
A.林则徐B.魏源C.徐继畲D.奕䜣
2.阅读材料一,概括近代“中体西用”思想流变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两位学者对近代“中体西用”思想认识不同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的流变?
2024-04-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2 .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75周年,社区设想以《回到历史的现场----共和国历史回眸》为主题的多个板块内容进行宣传。邀请你协助筹备其中第一板块,以下是初步收集的资料:

材料1:“民众游行,广场三十万人,红旗,红额,红灯,一片红色。燕都自辽金元明清以来,殆未有之盛典。”

——民主党派代表黄炎培1949101日日记

材料2: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为吾国得人庆也。英伦三岛昔以鸦片强迫售我……桎梏百年,贫弱日甚,后虽设禁,终多粉饰。我公发愤为雄,力图自强,必能继前贤,铲此烟毒,一雪此奇耻。

——1949101日出版家张元济私人书信

材料3:北京和延安一样充满了歌声/五星红旗在这绿色的城市中上升/密集的群众的海洋:无数的旗帜在掌声里飘动,就像在微风里颤动的波浪。(1949101日创作)

——诗人何其芳诗作《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材料4

国家博物馆馆藏1949年10月1日照片

材料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庆祝大会上,由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以无比的巨响震撼着全世界。他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
1.依据上列资料,请为宣传活动第一板块以“_____的回眸”形式拟定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2.材料2中“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中的“会”、“我公”分别指的是什么?请判定材料2是否符合第一板块主题的选材要求并简要说明。
3.从史料收集的角度看,上列资料来源有何特点?哪些资料能够形成互证?
4.如果要为第一板块资料进行优化和补充,你会对工作人员提供哪些操作性建议?
2024-04-11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往往会对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为相关的史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源、视角和方法,帮助历史学家更合理地理解和解释历史。

表一:欧美大国钢铁产量(1890-1913年)

(单位:百万吨;1890年为生铁产量,以后年份为钢产量)

国别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
美国9.310.326.531.8
英国8.05.06.57.7
德国4.16.313.617.6
法国1.91.53.44.6
奥匈帝国0.971.12.12.6
俄国0.952.23.54.8
意大利0.010.110.730.93
1.(1)表一数据反映欧美大国钢铁产量增长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是(单选)(                         
A.英国美国                    B.俄国德国                    C.美国德国                    D.美国俄国
(2)表一数据反映欧美钢铁产量出现增长的原因是(双选)(     
A.钢铁产业部门的新技术改造                           B.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C.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D.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表二: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别占有殖民地数/个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553.9亿
法国296235万
德国101307万
比利时11500万
葡萄牙8968万
荷兰83741万
意大利4139万
2.(1)表二是列强对世界瓜分的结果,其中几乎完全被殖民地化的大洲是(单选)(     
A.拉丁美洲                    B.非洲                           C.亚洲                           D.美洲
(2)对表二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双选,4分)
A.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B.揭开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序幕                  
C.形成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                    D.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表三:欧美大国总人口(1890-1920)(单位:百万人)

国别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1920年
俄国116.8135.6159.3175.1126.6
美国62.675.991.997.3105.1
德国49.256.064.566.942.8
奥匈帝国42.646.750.852.1--
法国38.338.939.539.739.0
英国37.441.144.945.644.4
意大利30.032.234.435.134.7
3.(1)表三中1890-1913年欧美大国人口普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单选)(     
A.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B.工业革命影响              C.医疗体系建立            D.城市化推动
(2)表三中1913-1920年欧美大国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单选)(     
A.疫病流行               B.人口迁移                     C.环境污染             D.世界大战
4.结合上述内容,概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发展趋势。
2024-04-11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4 .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金属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铜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中华土地上的古代先民每一次对其重铸,就象征着对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书写。某校学生以“铜—中华文化的使者”为主题开展了自主性探究学习,过程如下:

1.任务一:收集中华先民使用铜的考古证据。
序号考古发现     名称历史意义

铜绿山古铜矿冶遗址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是我国目前发现铜采冶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采冶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矿冶遗址

半圆形铜残片与两截铜管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可能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冶炼产物

网格纹青铜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青铜车马,是考古所见的最大的组合型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
(1)对上列文物的解读,可以推断中华文明最早拥有铜金属制品开始于(单选)(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万邦”时代       D.夏商时代
(2)上列文物中,能够反映中华大地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是(单选)(     
A.①                    B.②                      C.③                      D.④
(3)上列④号文物能够反映秦朝的(单选)(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宰相制度
2.任务二:收集文献中有关铜钱的记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西汉)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

②“(唐)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每十钱重一两,计一千重六斤四两。”

③“(北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用也。孝文帝始诏天下用钱。十九年,公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

(1)上述材料中“元狩”“元始”“武德”“太和”属于(单选)(     
A.谥号                           B.庙号                           C.年号                           D.字号
(2)上述材料③孝文帝属于(单选)(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3)三则文献史料共同反映中国古代(双选)(     
A.政治制度建设                                             B.货币名称变化
C.货币制度改革                                                D.赋税制度演变
3.任务三:解读文物背后的中华文化。

任意选择上列文物中两件,依据示例,尝试多角度解读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示 例:(F):中外文化交流下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中国古代宫殿式大型建筑文化特色。                       
(1)(     ):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
4.任务四:结合本题中提供的文物,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
2024-04-11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在某次会议上毛泽东充满声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个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6 . 两份国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笔给中国万历皇帝写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天命英格兰诸国之女王伊丽莎白,致最伟大及不可战胜之君王陛下:

呈上此信之吾国忠实臣民约翰纽伯莱,得吾人之允许而前往贵国各地旅行。

彼之能作此难事,在于完全相信陛下之宽宏与仁慈,认为在经历若干危险后,必能获得陛下之宽大接待,何况此行于贵国无任何损害,且有利于贵国人民。

彼既于此无任何怀疑,乃更乐于准备此一于吾人有益之旅行。吾人认为: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属陛下之人均可获得。

此利益在于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输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为:我等天生为相互需要者,吾人必需互相帮助,吾人希望陛下能同意此点,而我臣民亦不能不作此类之尝试。

如陛下能促成此事,且给予安全通行之权,并给予吾人在于贵国臣民贸易中所极需之其他特权,则陛下实行至尊贵仁慈国君之能事,而吾人将永不能忘陛下之功业。吾人极愿吾人之请求为陛下之洪恩所允许,而当陛下之仁慈及于吾人及吾邻居时,吾人将力图报答陛下也。愿上天保佑陛下。

注:信使约翰纽伯莱和海船在前往中国的途中遭遇大风暴而遇难。中国和英国第一次官方沟通就此告终。

材料二: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并给乾隆帝递交了一封国书,内容如下:

乔治三世蒙天主恩,英国、法国及爱尔兰国王海主卫道者恭祝乾隆皇帝万万岁。

本王国自登基以来,事事以仁慈为怀,除了注意保障本土的和平和安全,使臣民得到幸福、道德和知识之外,在尽可能的能力范围内使全世界同受其惠。本着这种精神,即使在战争时期,我国在世界各地取胜之后,我们仍然让战败的敌人在公平条件下同享和平幸福。现在除了致力于在各方面超越前人,本国王也曾数次派遣本国优秀的学者远航,探索未知的之地这并不是为了占领或者扩张我们已有的足以满足我们需求的辽阔领土,更不是为了掠夺外国的财富,甚至不是为了本国臣民的对外经商行为,而是为了了解各地出产的产品,同落后地区交流幸福生活知识。我们同时还派遣船只运送动植物给贫瘠地区需要帮助的人。对于古老文明国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本国王更是注重探询研究。

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民曾经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的法律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也希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曲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此次我所派去的乔治马戛尔尼是本国王的亲戚。他是位勋爵,一位忠信善良的大臣,伦敦皇家学院的会员,曾代表我国去过很多重要国家,比如:俄罗斯、孟家拉任职。恳请皇帝陛下如同接待我一样地接待他。为避免特使出发后有变故,我另外委派了副使乔治-史当东。他同特使一样,也是德高望重,博学之人。再次恳请皇帝陛下能像接待特使那样接待他。

我知道皇帝陛下公正仁爱,恳请准许所差之人在贵地观光沐浴,以便回国时教化本国众人。至于所差之人,如皇帝陛下需用他们的学问,要他们办事,只管差使他们。对于住在贵国或去经商的我国臣民,如果他们遵守你们的法律法规,求皇帝陛下加恩。若有不是,即该处治。

特使临行之前,我特别嘱咐他一定要在皇帝陛下面前谨慎从事。我们由于各自的王位应象兄弟一样,希望能有一种兄弟般的友谊能够在我们中间常存。祈求天主保佑皇帝陛下常享太平之福。


(1)概括英国发出两份国书所处的时代背景。
(2)从国书的内容看,两位英国国王对与中国交往的态度是(单选)(     
A.诚恳B.谦卑C.平等D.迫切
(3)从作者意图的角度,概括两份国书的异同。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两封国书?
2023-04-1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华夏”探源

历史学习中,“华夏”的称谓始于何时?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某班同学们的兴趣,他们围绕“华夏”的探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1)同学们在调查初期因溯源考虑,找寻了商代卜辞中________的记载,发现了“夏”字,指代夏朝遗民之族群;“华”字像一棵树上满是花枝的样子。(单选)(     
A.陶文B.甲骨文C.金文D.小篆
(2)随后,他们发现《尚书·周书·武成》中出现了“华夏”二字:“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是目前认为记录了“华夏”一词最早的___________。(单选)(     
A.实物史料B.图像史料C.口传史料D.文献史料
(3)为探究“华夏”的含义,他们寻找了更多材料:

A.(西域高昌国)其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B.臣闻……明王创业,必先(治理)华夏而后(治理)夷狄,广诸德化,不事遐荒。

——《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

C.天监否德,于是命运世祖肇基朔漠,入统华夏,生民赖以安靖七十余年。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二》

D.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以上材料体现了“华夏”的哪些不同的含义?请简要说明。
(4)自秦朝建立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后,各民族在频繁的交往与交流中,不断认同“华夏”这个民族称号。结合所学,从以下几个时期列举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交融的史实各一例:
秦朝: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汉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华夏”探源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对古代史研究最有价值的是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它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唯一大道,传世文献资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个观点引起大家的争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明理由。
2023-04-13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而言,是指由若干个国家政府为特定的国际合作目的,依据国际条约而设立的国际常设机构,即政府间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根据提示,将时间轴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2)结合时间轴内容,下列对20世纪世界发展趋势分析正确的是(三选)(     
A.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B.新型国际组织的不断涌现,反映了全球治理机制的探索
C.美国凭借自身强大实力始终在国际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逐步成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实践者和贡献者
E.不断涌现的新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3)依据下表内容,概要说明联合国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联合国宪章——宗旨》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宗旨》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加强成员国间的相互信任和睦邻友好;发展多领域合作,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打击非法贩卖毒品、武器和其他跨国犯罪活动,以及非法移民;
鼓励开展政治、经贸、国防、执法、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信贷及其他共同感兴趣领域的有效区域合作;在平等伙伴关系基础上,通过联合行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各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
在参与世界经济的进程中协调立场;根据成员国的国际义务及国内法,促进保障人权及基本自由;保持和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系;在防止和和平解决国际冲突中相互协助;共同寻求21世纪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2023-04-13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大江大河

水是生命的源泉,大江大河是文明的摇篮。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大江大河”为主题的自主性学习,步骤如下:


(1)步骤一:通过查询关于大江大河的文献记载,了解相关的地理环境特征。将下列表格中的文献内容与地图所示区域相匹配。(填写对应的数字)
文献内容对应区域
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三角洲。A
从地域上讲,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萨雷科拉和坚戈,南至滨临阿拉海坎贝尔海湾的坎吉达尔。B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C
金光熠熠耀泥罗,两岸翠绿尽婆娑。清流荡漾五千里,沙漠绿洲万顷波。公羊甲壳阿姆拉,护佑法老胜利亚。D

步骤二:收集相关的文明成果并适当辨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文字的是(单选)(     
A.赫梯人B.苏美尔人C.古埃及人D.古印度人
(3)利用大江大河兴修水利工程是地区发展的大事。诗句“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赞美的水利工程是(单选)(     
A.大运河B.龙首渠C.都江堰D.郑国渠
(4)国家通过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对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政治制度解读正确的是(单选)(     
A.君主专制B.等级君主制
C.议会君主制D.君主立宪制
(5)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列文物能够提供相关历史信息的是(单选)(     
A.B.
C.D.
(6)步骤三:感悟“大江大河”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江河之乡,这不仅意味着它的土地上有众多的河流,而且意味着其历史受到了这种支配事实的巨大影响”。


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2023-04-13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纱厂“新生”。

吴淞社区小王同学报名参加了小区组织的“故乡行走一日游”活动,活动的目的地是“半岛1919文创园区”(位于蕰藻浜与泗塘河交汇形成的半圆地带)。

小王同学发现文创园区曾经是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的旧址,纺织机、运煤输送带、出渣口、钟楼等这些带着纱厂历史印记的元素也被一一保留下来,曾经的厂房、车间、仓库而今被改造成为设计工作室、艺术展示空间、婚礼会馆、创意体验中心等文创产业聚集地,旧时的纱厂重获新生。

活动结束后,小王同学收集与整理有关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的资料供学习

材料一   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大事年表   

大中华纱厂华丰纱厂
1919年,上海聂氏家族发起筹建大中华纱厂
1922年,正式开工,其规模和设备在当时是中国第一流,雇工上千
1925年,纱厂由郭氏家族永安纺织公司收购,改名为永安纺织二厂
1930年,增设永安四厂
1942年,日商强制组成永丰公司
1945年,郭氏家族收回永安二、四厂
19559月公私合营永安第二棉纺厂
1920年,沪上巨商王正廷、张英甫等人集资创办华丰纱厂
1921年,建成投产
1926年,出售给日华纺织株式会社第八厂(日资)
1931年,改名为华丰工场(日资)
1943年,改名为吴淞工场(日资)
1946年,国民政府接管,改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八纺织厂
1950年改名国营上海第八棉纺织厂
1958年,公私合营永安第二棉纺厂、国营上海第八棉纺织厂合并组成国营上海第八棉纺织厂,成为上海生产力最大的纱厂,员工超万。
20世纪90年代,上海国有纺织业开始调整转型,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向“科技+时尚”转型。
2008年,由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对上海第八棉纺织厂进行了全面重新改造,转型为“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上海“滨水时尚新地标”。
2014年,纱厂遗址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二   ……民国11年以后,民族棉纺织业受到日商企业的排挤和打击,……大中华纱厂第二次招股未能足额,……只好承办公司债,承受高额利息重负。加上外商纱厂联合压低纱价的倾轧,终于使这家开办不到3年的模范工厂被迫出售。

——摘编自《上海纺织工业志》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纱布进口锐减,市价突飞狂涨,纱厂连年大利,给中国发展棉纺织业以良机……。至民国11年,上海新设华商纱厂19家,新增纺锭487222枚,占全国新增华商纺锭的47.6%。

上海棉纺织业的建厂高潮转瞬即逝,接着进入萧条时期。……从民国20年到1949年,上海纺织工业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曲折发展阶段。……上海沦陷后,租界以外的华商厂均被“军管理”,由日军委托日商纱厂经营,倍受掠夺。……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棉花来源断绝,交通阻隔,纺织品销路锐减。两年后,日伪又对纱布实行强制收购,上海的纺织工业又一次陷入困境。

抗战胜利初期,由于原棉缺乏,电力不足,资金短缺,纺织企业的开工率一般只有50%左右。……但是,随着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崩溃,上海纺织工业再度陷入困境。民国37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同时施行物价管制,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此举使上海民营纱厂遭受巨大损失。

——摘编自《上海纺织工业志》


(1)材料一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创办初期的企业性质是(单选)
A.外资企业   B.洋务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国营企业
(2)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上海国有纺织业开始调整转型的背景是(单选)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依据材料二,概括大中华纱厂被迫出售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概括民国时期上海民营纱厂的经营状况。
(5)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纱厂“新生”?
2023-03-2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